張嘉楊(重慶能源職業學院,重慶 401147)
分析化學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研究
張嘉楊(重慶能源職業學院,重慶 401147)
分析化學是高等院校應用化學和材料化學等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內容,是學生今后就業和求職的保障。然而,現階段分析化學教學改革則不容樂觀,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于分析化學教學改革水平的提升,甚至還會對學生的成長成才帶來一定的阻礙。因此,我們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實現分析化學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為分析化學教學水平的提升奠定理論技術。
分析化學;教學改革;課程建設
近些年來,我國各高校開始實現無機化學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受高考制度改革的影響,很多學生在中學階段存在化學基礎薄弱這一問題,導致學生在進入大學校門后,難以跟上課程進度,不利于教學效果的達成。其次,重理論、輕實踐問題嚴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度重視理論知識的講授,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對分析化學課程的學習興趣不高,缺乏獨立思維能力。再次,教學方法落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仍然運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一支筆、一本書、一塊黑板就是全部教具,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得到培養,學習效果不高。最后,考核制度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F階段,大多數院校采用的是期末卷面考試的方式,對學生的考核不全面。長此以往,勢必會導致學生缺乏對分析化學學科的理解,認為所謂的分析化學只要在期末的時候背一背書中的內容就可以通過考試,這與分析化學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不相契合。
首先,教學內容改革。在分析化學的教學活動中,應當將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實用價值凸現出來,將專業的教學重點顯現出來,與此同時,還要避免出現教學內容的重復性,實現教學內容的創新,做到全面優化。一方面要著重注意基礎知識的傳授,另一方面也要將現代科學技術植入到教學內容當中去,從而實現教學能力水平的提升。其次,教學模式的改革。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分析化學課程的教學模式也應當有所改變。筆者通過長期的研究與實踐認為,分析化學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應當從分析化學課程的特點出發,實現各類課程的總結。對于基礎性知識,應當以講授的方式進行教學,對于實踐性較強的知識,應當通過組織小組教學的模式進行教學,并加以恰當的實踐運用,使學生能夠客觀的認清整個世界,做到創新。再次,教學方式的改革。以往單一的灌輸性教學方式在今天已經不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性質了,為此,應當事先改革。教師在分析化學教學活動中可以應用案例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以及任務驅動教學法來進行,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以案例教學法為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引入案例來實現師生的共同參與,一方面拉近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也使學生學會動腦,學會動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最后,考核方式的改革。分析化學課程的教師可以將分析化學課程的考核內容劃分為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包括課堂表現情況、課后作業完成情況以及期末考試情況,與此同時,還應當加大期末實踐教學內容考核的比重,實現全面考核,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對于課程建設來說,教材建設的作用至關重要,它是實現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水平提升的基礎和平臺。與此同時,加強教材建設也是實現教學保障的基礎。因此,分析化學課程的教師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實現教材內容的創新和建設。課程建設小組可以參照具有系統性的教材,來實現對于實驗課程的指導,不僅如此,這些教材還能夠為學生的課外自學提供引導。與此同時,還應當加強課程網站建設,為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提供平臺。通過課程網站的建設,學生可以隨時到網站上進行課程學習,切實實現了教學的針對性。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建設網絡教室,通過視頻聊天的形式進行網絡教學。通過與學生的交談,筆者發現很多學生表示非常喜愛。
總而言之,各院校在分析化學教學中的改革實踐需要廣大教師進一步努力,才能夠實現完善。與以往的被動學習狀態相比,在全新的教學模式下,學生能夠逐漸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不僅學習的主動性得到了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質量等方面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受到學生的認同和歡迎。與此同時,在今后的分析教學活動中,我們需要到進一步深入強化教育思想理念,全面探討和改革教育模式、教育內容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從而實現廣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1]王煥鋒,鄭建楠.分析化學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J].科教導刊(下旬),2016,(06):138-139.
[2]馬曉明,瞿洪明,楊林.國內外大學化學課程設置分析與比較——兼談高?;瘜W教學改革與創新[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 2011,(08):56-59.
[3]王玉枝.以教學改革為核心,促進“分析化學與實驗”國家精品課程建設[J].化工高等教育,2008,(01):22-24.
[4]王未肖,張紅利,段惠敏,李景印.我校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教學改革實踐[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1): 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