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芳(葫蘆島市環境保護局,遼寧葫蘆島 125000)
環境水文地質問題及對策
孔芳(葫蘆島市環境保護局,遼寧葫蘆島 125000)
介紹了幾種常見的環境水文地質問題,并提出了減緩及防治措施。
地下水;環境保護;水文地質問題;對策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對地下水的開采與利用也與日俱增,環境水文地質問題也隨之而來,較為顯著的問題有地下水的過量開采、地面沉降、巖溶塌陷幾個方面,因此,如何能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來減緩或防治這些環境水文地質問題,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一大課題。
1.1 合理布局
對于一般地區,即不屬于特殊的水文地質的地區,應從地區總體發展規劃出發,并根據當地的水文地質條件,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以避免地下水利用時間、層位、位置上發生沖突,即預防為主。
1.2 適度開采地下水
地下水開發必須考慮今后長遠發展的要求,適度開采,地下水是一種就地資源,可采用地表水與地下水聯合調度的方式,利用兩者豐期、枯期不在同一時間出現的情況。如遼陽市太子河枯水期超量開采疏干的含水層得到汛期棄水和上游水庫防水補給,因而實現遼陽市的穩定供水。
我國大城市,特別是北方開采地下水的城市,過量開采地下水現象相當突出,占北方省會城市的一半以上,在部分地區引起了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災害,對于過量開采的情形,可考慮采取以下措施。
2.1 人工補給地下水
人工補給地下水對已經過量開采的地區是個有效辦法。方式包括利用開采井進行回灌、利用池塘進行回灌等,人工補給對于控制地下水降漏斗擴大和水位下降效果顯著。北京盧溝橋地區利用永定河漫灘廢石坑進行人工補給,使水源井出水量增加一半以上。
2.2 優化開采布局
地下水優化開采布局應遵循實行優先保證長期穩定優質飲用水供給,嚴格限制嚴重超采區的地下水開采量,嚴重缺水地區應限制興建耗水量大的企業,使其與水源條件相適應的原則。
在一些平原城市地區,如北方的太原、滄州等地區,過量開采深層地下水,引起水位持續下降,因此必須控制深層地下水的開采,將其調整為相對分散開采的生活飲用水水源。可開發淺層地下水和微咸水,作為農灌水源。
在寧夏、山東等省區,黃河中下游地區可興建大中型傍河地下水水源地,激發河流補給,自然過濾泥沙,是多泥沙河流水資源利用的有效方式。
北方巖溶大水礦區,涉及河北、山東等10個省市,礦山排水利用率不到30%,因此,在這些地區提高礦區排水利用率,并建立排供結合的水源地,可使78%左右的巖溶水排水量轉化為可以再利用的水源,以供礦區工農業用水。
地面沉降具有不易察覺、不可逆特點,城市內過量開采地下水會引起地面沉降,波及面積大。最早發現地面沉降的是意大利威尼斯城。地面沉降原因很多,人類活動如大量抽取地下水、石油、地下氣體等;裁決形成采空區、地下工程、地面大型建筑物如水庫等對地基施加的靜荷載等因素均會導致并加劇地面沉降。我國地面沉降大多數是地下水超量開采所導致,具有明顯的地域分布特點。大多分布在長江、黃河、海河下游平原、東南沿海地區,渭河盆地、及北京、保定為代表的山前沖洪積扇區。
我國上海地區先后采取了壓縮用水量、人工補給地下水及調整開采層次等綜合措施,基本控制了上海市區的地面沉降。其中,壓縮或減少地下水開采量從而使地下水位恢復是控制地面沉降的關鍵措施、
由于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地下水的集中開采,因此我們應重在預防。加強宣傳,從政策及法律層次加強管理;以地表水代替地下水資源,實行一水多用,充分利用;人工補給地下水;調整地下水開采層次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地面沉降。
巖溶地面塌陷多發生在可溶性巖石分布的地區,自然因素與工程活動等人為因素都可以導致這些地區的巖溶地面塌陷,與可容巖及巖溶的發育程度、覆蓋層厚度和結構性質及地下水運動都有關系。降雨、灌溉滲漏、嚴重干旱、礦井排水等都是水動力條件發生劇烈變化的原因,地震、人為排放酸堿廢液對巖石的溶蝕均可誘發巖溶地面塌陷。
巖溶塌陷應采取塌陷前的預防工作與塌陷后的治理相結合的措施,預防措施包括:建立監測體系、注意控制地下水位下降的幅度、合理布局建設物等;塌陷后治理措施如對于塌坑、土洞采用清除填堵法、跨越法、灌注填充法、鉆孔充氣法等;對漏水的河流、水庫人工改道或鋪底防漏;危險地段對巖溶通道進行注漿處理。
綜上,我國環境水文地質問題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問題,對環境水文地質問題應在掌握地區水文地質條件的前提下,采取以預防為主、治理為輔、防治相結合以及科學的研究預測相結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