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濤
(吉林油田總醫院,吉林松原 138000)
傳統治療腹股溝疝首要方法為開腹術,但創口大、出血量大以及并發癥多,隨著科學技術和醫療水平不斷的提高,采用腹膜外腹腔鏡進行疝氣修補術逐漸在外科手術中開展,效果較為顯著,結果如下。
資料選取本院收治的78例腹股溝疝患者作為本次調查對象,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9例。對照組中男性19例,女性20例,年齡22~65歲,平均年齡(52.1±5.21)歲。而觀察組中男性18例,女性21例,年齡23~68歲,平均年齡(53.8±4.97)歲。對比兩組一般資料發現無明顯差異(P>0.05)。
(1)患者無腹部手術禁忌癥、先天性重大疾病以及精神障礙疾病,且意識清醒;(2)參與調查期間非妊娠期、哺乳期;(3)符合腹股溝疝氣診斷標準。
對照組:給予對照組實施傳統疝氣修補術,協助患者進行腰椎腹膜外麻醉,對突出疝囊高位結扎,并修補受損壁管。觀察組:給予觀察組實施腹膜外腹腔鏡修補術,協助患者進行腰椎腹膜外麻醉,分別在臍下置(1個)、腹直肌外側臍下(2個)置入操作空,游離突出疝囊并高度結扎至疝囊頸,對游離遠端進行滌綸補片,操作完成后縫合組織[1]。
分別觀察兩組患者接受不同治療方法后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下地活動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率。
本次調查主要采用SPSS19.0軟件計算分析處理,以及t和χ2檢驗計量和計數資料,P<0.05為差距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地活動時間以及住院時間,見表1。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情況,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地活動時間以及住院時間 (x±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情況[例(%)]
腹股溝疝發病機制為腹腔內腹股溝區由于組織受損或先天性缺損導致腹腔內容物突出,此病男女均可發病,但男性明顯較女性高,類型可分為直疝和斜疝。常見發病原因為腹腔內壓力增高導致腹壁肌強度減弱,臨床統計發現突然咳嗽、長期便秘以及排尿困難等過度用力導致。臨床對于腹股溝疝的治療主要采用傳統疝氣修補術,但創口大、出血量大以及術后并發癥較多。隨著臨床技術不斷發展,腹膜外腹腔鏡疝修補術逐漸在腹股溝疝治療中廣泛應用。
腹膜外腹腔鏡修補術在不進入腹膜內,臍下小切口進行疝囊結扎,并由補片修補結扎遠端口,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具有其操作簡單、創口小、術后恢復快以及并發癥少等優點[2]。
通過本次調查發現,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下地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距顯著(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3.33%,而對照組為5.12%,相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距顯著(P<0.05)。綜上所述,腹膜外腹腔鏡疝修補術可降低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率,且創傷小、恢復快以及安全性高。
[1] 孫雪峰.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與傳統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對比分析[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5,36(6):703-705.
[2] 王仲立.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與傳統疝氣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效果對比[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13):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