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敏 王 晶 劉芳艷
(四川南充市中心醫院,四川南充 637000)
肺癌是全國及城市地區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肺癌是導致男性和女性、城市和農村地區癌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當前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肺癌的發病率呈現增加的趨勢,嚴重威脅了人們的生命與生活質量[1]。CT具備良好的空間及密度分辨率,可通過對病變大小、形態、密度、邊緣的顯像,提高肺癌診斷、分期效果[2]。本文對肺癌高危人群采用螺旋CT掃描篩查,總結了螺旋CT掃描在肺癌篩查中的應用價值,結果如下。
2011年2月—2016年1月選擇在本院進行肺癌篩查的高危人群16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50例,女10例;平均吸煙(16.32±4.29)年;年齡最小45歲,最大87歲,平均年齡(67.22±3.19)歲;平均體重(22.19±2.19)kg/m2;臨床表現:咳嗽138例、咳痰115例、胸悶憋氣19例、胸痛19例、咳血或痰中帶血112例、發熱15例。
選擇西門子64層螺旋CT機,掃描參數:電壓120 kV,50 mA,重建間隔5 mm,重建層厚5 mm,螺距2,掃描時間20~24 s。先行常規肺部胸部平掃,掃描范圍自肺尖至肺底膈面。再行肺部增強掃描,經肘靜脈注射非離子型對比劑碘海醇,注射速率2.5 mL/s,濃度300 mg/mL;對比劑注射50 s后進行掃描。原始數據在掃描機上重建為層厚1.25 mm的單能圖像集,上傳至西門子CT工作站,進行圖像后處理及數據測量。
記錄肺結節的檢出情況及其直徑,判定肺癌發生情況及其淋巴結轉移情況。每例圖像由2位有經驗的放射醫師獨立觀察,然后進行討論協商,意見達成一致,記錄最終結果;意見不一致時,由第1位放射專家閱片提出意見為最后結果。
在160例患者中,CT掃描80例有肺部結節,初步判斷為肺癌,檢出率為50.0%。結節邊緣分為光滑、毛刺,結節平均直徑為(7.33±1.39)mm,其中≤5mm結節40例。檢出有淋巴結轉移45例,檢出率為28.1%。
在160例患者中,病理確診為肺癌74例,淋巴結轉移40例。為此螺旋CT掃描在肺癌篩查中的敏感性與特異性分別為100.0%和93.0%,見表1。篩查肺癌淋巴結的敏感性與特異性為100.0%和95.8%。見表2。

表1 螺旋CT掃描在肺癌篩查中的敏感性與特異性(例)

表2 螺旋CT掃描在肺癌淋巴結篩查中的敏感性與特異性(例)
肺癌篩查的常用影像學手段可通過對病變邊緣、增強表現、鄰近結構改變、大小、形態、密度、邊緣對腫瘤定性目前X線平片主要用于常規篩檢,由于是重疊影像,但是肺癌總的敏感度較低,特別是直徑小于5 mm的肺內結節評估不佳,對腫瘤定性及分期判定的效果不佳。同時在實際應用中,對肺癌與炎性假瘤、結核的鑒別尚存在一定困難[3]。螺旋CT掃描是一種定量檢測指標體系,部分灌注參數對肺癌病理分型具有一定鑒別價值[4]。本研究顯示在160例患者中,CT掃描80例有肺部結節,初步判斷為肺癌,檢出率為50.0%。結節邊緣分為光滑、毛刺,結節平均直徑為(7.33±1.39)mm,其中≤5 mm結節40例。檢出有淋巴結轉移45例,檢出率為28.1%。
在肺癌的局部淋巴結受累分析中,主要根據淋巴結密度、大小、邊緣等形態學特征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短徑>10 mm是臨床常用淋巴結轉移診斷標準,但是這個標準的診斷效果不佳,存在一定的假陽性。螺旋CT掃描可獲得更多定量指標,實現了CT的功能成像。本研究顯示螺旋CT掃描在肺癌篩查中的敏感性與特異性分別為100.0%和93.0%,篩查肺癌淋巴結的敏感性與特異性為100.0%和95.8%。
總之,螺旋CT掃描在肺癌篩查中的應用具有很好的檢出診斷敏感性與特異性,且對于淋巴結轉移的檢出價值比較高。
[1] 張淑芳,盧振輝,陳美笑.螺旋 CT 低劑量掃描在肺癌篩查中的應用價值 [J]. 中國實用醫刊,2017,44(1):105-107.
[2] 杜玲玲,王瑜瑾.多層螺旋CT在早期肺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6,32(10):79-80.
[3] 田華.應用多層螺旋CT低劑量掃描對早期肺癌的監測分析[J].世界臨床醫學,2017,11(3):228-229.
[4] 劉濤,徐晶晶,龔雪,等.雙源CT低劑量掃描對肺磨玻璃結節檢出的價值探討 [J].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2016,9(6):656-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