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培璐
(江蘇大學附屬醫院骨科,江蘇鎮江 212000)
股骨頸骨折患者采用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對其關節功能的恢復有利,但需注重患者術后康復訓練。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在出院后因遵醫行為低下,容易導致康復訓練無法落實的情況,加上其容易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術后臥床時間長,容易增加褥瘡、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發生,因此,有必要在術后加強對患者的出院指導和持續護理[1]。本研究探討了延續護理在80歲以上半髖關節置換術后的效果。
選取56例2014年1月—2016年12月江蘇大學附屬醫院骨科收治的80歲以上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患者。患者均為股骨頸骨折,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其中90歲以上者10例。常規護理組男10例,女18例。90歲以上患者5例。年齡81~95歲,平均年齡(86.61±2.21)歲。實驗組男8例,女20例。90歲以上患者5例。年齡81~96歲,平均年齡(86.29±2.37)歲。兩組一般情況無明顯差異(P>0.05)。
常規護理組實施常規護理,進行院內康復指導和出院前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堅持鍛煉,定期復查。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組基礎上給予延續護理。(1)延續護理小組。由科室具有豐富經驗和溝通能力的醫護人員構建延續護理小組,均熟練掌握延續護理內涵和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后康復訓練方法,并根據患者情況差異,為其制定出院康復計劃。(2)延續護理實施。在出院后8周和24周分別上門隨訪1次,共上門隨訪2次,24周內每隔4周電話隨訪1次,共電話隨訪6次。了解患者康復訓練情況,用藥和飲食情況,并給予相應的指導和教育,并囑咐家屬加強對患者的康復訓練監督,以促使患者完成康復計劃。同時,通過建立微信群(考慮患者年老,可由其年輕家屬替代入群),在群里分享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后相關康復知識,并隨時解答患者家屬的疑問,共干預24周。

表1 兩組患者術后遵醫行為比較(x±s)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遵醫行為(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說明遵醫行為越高)和關節功能康復效果、假體遠端骨折、下肢靜脈血栓、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
優:關節功能正常,可自由活動和行走,無疼痛和遠期并發癥;良:關節功能改善,活動情況下產生輕微疼痛,活動輕度受限;差:達不到上述標準[2]。
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計數資料/計量資料進行χ2檢驗/t檢驗,P<0.05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術后遵醫行為均優于常規護理組(P<0.05),見表1。
實驗組關節功能康復效果高于常規護理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關節功能康復效果比較(例)
實驗組假體遠端骨折、下肢靜脈血栓、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假體遠端骨折、下肢靜脈血栓、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延續護理是護理服務從醫院延續到家庭、社區的服務模式,患者在家可繼續接受護理和健康指導,可減少來回往返醫院的時間和經濟支出,減少奔波,也可緩解醫院床位緊張情況,減少醫療資源浪費[3-4]。同時,患者可通過電話隨訪、家庭隨訪和微信群信息分享和溝通獲得相應的健康支持,滿足其術后康復需求,提高其遵醫行為,加速功能康復[5-6]。
本研究中,常規護理組實施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組基礎上給予延續護理。結果顯示,實驗組關節功能康復效果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實驗組假體遠端骨折、下肢靜脈血栓、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實驗組患者術后遵醫行為均明顯優于常規護理組。
綜上所述,延續護理在80歲以上半髖關節置換術后的效果確切,可提高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減少并發癥發生,改善關節功能。
[1] 王曉慶,羅存珍,李鳳華,等.老年髖部骨折合并骨質疏松出院病人的延續護理效果評價[J].護理研究,2016,30(4):438-440.
[2] 鄔春艷.基于奧馬哈系統的老年骨質疏松癥的延續護理的研究[J]. 中國保健營養,2016,26(19):255-256.
[3] 明凈凈,常文利.延續性護理在老年女性髖部骨質疏松性骨折術后康復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2015,25(14):228-229.
[4] 林愛仙,趙文雅,羅盛珍,等.延續護理服務在治療老年骨質疏松癥中的應用價值[J].中華肥胖與代謝病電子雜志,2016,2(2):119-123.
[5] 李文艷,劉云婷,許穎,等.延續性護理對老年骨質疏松出院患者服藥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西南軍醫,2016,18(6):583-585.
[6] 張延暉,靳青.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出院后延續護理服務的研究 [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21):2510-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