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妍
(保定市第一中心醫院,河北保定 071000)
急診科為醫院機構中的綜合科室,接受的患者多為急、重癥患者,在患者就診的第一時間醫護人員應對其病情進行及時的判斷,并制定相關的治療方案和護理措施[1]。因此,在急診科就診過程中存在較大的醫療風險,而在護理中實施風險管理可降低治療過程中不良事件的發生,提高治療效果。本文針對風險管理在急診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如下。
選取2016年9月—2017年2月就診于急診科患者80例,隨機分為常規組與觀察組,每組40例。男66例,女14例,年齡25~60歲,平均年齡(55.32±5.72)歲。經統計所有患者均為急診科患者,均為發病24 h內就診,并排除患有其他重大疾病。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常規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措施干預,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介入風險管理干預,其主要實施內容如下:首先,加強急診科所有護理人員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的培訓,從整體提升護理人員的護理水平和護理態度,樹立護理人員責任感;其次,成立護理風險小組,制定嚴格的操作流程及規章制度,并針對急診科極易出現的風險事故一一列舉,加強護理人員風險意識。此外,護理人員應熟練掌握對患者用藥情況、搶救儀器設備等操作,降低不良事件發生;再次,對于入院的患者應協助主治醫生制定應急治療方案,如遇情況緊急患者應開通醫院救治綠色通道,并由專人記錄患者入院情況、發病表現和生命體征等表現,以便日后醫療糾紛提供參考數據;最后,護理人員應積極與家屬溝通,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治療意識,并告知治療過程中存在的風險,讓家屬做好一定心理準備,降低醫療糾紛風險同時,也告知患者及家屬積極配合治療。
根據對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后,通過調查、分析,對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失誤和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合格率,總合格率=操作正確/總例數×100%,對比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采用SPSS19.0的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采取不同護理方法后,常規組患者護理合格率為70%,觀察組患者護理合格率為9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合格率比較分析[例(%)]
急診科是醫院中重癥患者最集中、病種最多、搶救和管理任務最重的是所有急診患者入院治療的必經之路。隨著醫療技術發達急診科已成為急、危、重患者一站式的急救醫療服務站,在現代急救醫療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因急診科管理任務較重,工作性質的特殊性,對護理人員要求極其嚴格,不僅要具有相關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也需要護理人員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工作素養。
然而,在急診科因接受患者癥狀多為急、重癥,且急診護理工作的隨機性,對護理要求較高,部分護理人員因業務不夠熟練、缺乏工作經驗,極易造成醫療事故。或者因自身溝通能力欠缺,而與患者及其家屬產生糾紛,為急診科護理管理埋下風險隱患。根據相關臨床調查表明,在護理中介入風險管理,全面加強護理人員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等,可提高護理人員整體護理水平,降低不良事件發生。同時,患者在入院時護理人員在第一時間對患者病情做出風險評估,并及時與家屬溝通,對存在的風險和極易發生的后發證,用通俗易懂語言與其講解,做好準備,可降低風險事故,避免與患者和家屬發生不必要的糾紛。
通過以上兩組患者對比分析可以看出,在急診護理中實施風險管理干預,規范了護理操作流程,降低了護理中的失誤現象大大提高了護理人員護理質量,且提高了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楊萍芬,何澪云.風險管理在急診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11):196-197.
[2] 蘇梅霞,劉海金.風險管理在急診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 基層醫學論壇,2017,21(21):2744-2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