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丹+李曼

摘 要:成人高等教育學分互認研究可為推進我國學分銀行建設提供研究基礎。文章闡述和分析了我國學分銀行研究的現狀與問題、剖析了國際視野中學分互認與轉移的研究特點,并就成人高等教育學分互認的研究內容進行聚焦、對我國成人高等教育學分互認的研究推進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學分互認;學分銀行;成人高等教育
作者簡介:雷丹(1967-),女,湖北荊州人,華南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比較成人教育,成人學習研究;李曼(1983-),女,山東濟寧人,華南師范大學成人教育學專業2014級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成人學習研究。
基金項目: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學分積累互認的制度與政策研究”(編號:201401004),主持人:鄧毅。
中圖分類號:G7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30-0047-05
隨著我國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推進,如何構建學分銀行以形成終身學習“立交橋”,從而突破各級各類教育之間的隔閡,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整合,已成為近年來學界關注的“熱點”,部分省市也在積極探索學分銀行的建設思路和方案。成人高等教育在我國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構建中發揮著積極示范性作用,研究成人高等教育學分互認,有助于推進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等之間的學分轉換,為我國新形勢下高等教育改革創新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也為推進我國學分銀行建設提供研究基礎。盡管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國本土化高等教育發展的結果,但學分銀行國際化發展趨勢已為我國成人高等教育學分互認研究提供了可借鑒思考的背景,從我國已有研究現狀與問題出發,站在國際“學分銀行”相關研究視野上,可以相對清晰地梳理我國成人高等教育學分互認研究的內容、路徑與方法。
一、我國學分銀行研究的現狀與問題
(一)主要研究成果表現
基于中國知網平臺,以“學分銀行”為關鍵詞精搜近15年有關我國學分銀行研究的中文文獻并統計分析,發現自2001年以來與學分銀行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論文方面,其中核心期刊文獻430篇,相關碩博士學位論文63篇,關于學分銀行的國內國際會議共7次,研究呈現逐年增長趨勢(見圖1)。
1.對學分銀行基本理論問題研究。集中于對學分銀行制度發展背景、概念、特點及其功能研究。較為一致的觀點有:學分銀行是世界終身教育理論、教育資源配置理論、信息技術等發展的產物[1]。學分銀行本質是具有模擬或借鑒銀行功能的特點,使學生能自由選擇學習方式的教育管理制度或者教育管理模式,或者是管理學分的機構。多數學者認為學分銀行具有開放性、靈活性、終身性、服務性、激勵性等特點。其功能主要表現為:以標準學分對各類學習成果進行認證并進行存儲、積累、兌換,同時以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提供服務保障,從而促進各類教育的融通[2]。
2.對國外學分銀行制度運行及啟示研究。國外較早開始探索學分銀行,如韓國、歐洲、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現已基本形成相對完整的學分銀行運作體系,其中,韓國學分銀行體系[3]、歐洲學分轉換與累積系統[4]、澳大利亞資格框架中的先前學習認可制度[5],以及美國學分互認機制[6]等,豐富了國際學分銀行建設研究成果。雖然各國研究重心不同,實施方式各有特色,但就學分銀行制度中對學分認證、轉化與兌換的原則標準基本一致,而制度方面大多以法律、規范或指南等權威性形式予以頒布,如韓國的《終身教育法》[7]、英國的《學分和高等教育資格:英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的學分指南》[8]、歐盟的《歐洲地區高等教育資格承認公約》[9]等,從而保障學分銀行推行。對我國相關研究啟示主要表現為強化政府層面致力于政策、制度、組織、資格標準及框架建設等;推進教育機構方面的積極溝通與銜接,制定課程互認標準,探索多種學分轉移模式等。
3.對我國區域性學分銀行建設研究。近年來,以江蘇省、上海市等為代表的發達省市,在政府推進、學界關注下,對區域性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建設、全民終身學習學分銀行建設、普通高等教育學分互認研究與實踐等,也呈現可喜態勢。如江蘇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已經試行,對省域學分銀行建設的實施原則、目標定位、實踐基礎、標準制定和平臺開發等策略與路徑進行了探討[10];上海市確立了終身教育學分銀行運行方式的推進策略,包括建立學分銀行的組織框架、標準體系,學分認定積累與轉換制度,以及信息化服務平臺[11];廣東省已經出臺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建設工作方案,從建設意義、目標定位、建設原則、管理體制、建設內容、建設模式、建設步驟、保障措施等八個方面進行部署,開始準備有序推進學分銀行建設;普通高等教育學分互認的典型案例研究有北京學院路地區高校教學共同體、上海市東北片、西南片普通高校合作辦學、浙江四個高教園區學生跨校選課、沈陽市北片高校跨校選課等,探索了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學分互認可能的實施模式,包括跨校選課、開設輔修專業合作培養學生、學生交流以及課程免修等[12]。
以上研究無論從理論到實踐,還是從國際經驗到本土特色,都表明我國學分銀行研究正在以不同視角展開探索,研究成果逐漸從分散走向集成。然而,就研究現狀而言,在研究內容與方法上仍然存在著相對不足。
(二)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
2010年以前關于學分銀行的相關研究處于起步與探討階段,偏于國外經驗的譯介。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建立學習成果認證體系,建立學分銀行制度”后,我國學界對學分銀行理論研究的重心慢慢向本土研究轉移,對學分銀行的本質功能、系統要素、運行機制、管理模式、建設策略等基本理論問題有了深入探討,并開始結合各類教育領域,分析構建學分積累、互認與轉移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區域性研究有所表現。但總體在研究內容與方法上存在著主要問題,即宏觀研究居多,區域研究有限;理論重于實踐,本土反思不足;思辯多于實證,應用轉化欠缺。在理論與實踐研究上都出現了瓶頸,包括如何建立不同學習成果的認證框架與標準、如何構建政府推動下的學分銀行制度、如何強化學界致力于實證與行動研究等等均有待加強。學分銀行是兼具理論和實踐屬性的研究領域,國際經驗與本土探索、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都需要同步推進。
二、國際視野中學分互認與轉移研究特點
不可否認,以國際比較方法聚焦我國學分銀行制度建設,對于各階段研究都具有方法論意義。相關國外經驗的譯介與借鑒研究成果,為我國學分銀行的研究起步奠定了基礎,而進一步的比較分析還有待挖掘。就我國成人高等教育學分互認研究而言,或許可從國際視野中獲得研究啟發,如美國學分銜接和轉移政策、歐洲學分轉換與累積系統、澳大利亞資格框架、韓國學分銀行體系等,其研究取向表現以下特點[13]。
(一)扎根本土,成果特點鮮明
因美國分權制管理特點,學分銜接與轉移主要在各州范圍內實行,而大學的辦學自主權又決定了學院和大學之間學分互認標準的差異性。正基于此,美國政府當局推動了學分評估標準研究,如以地區認證和國家認證確定轉出院校的認證類型;制定州層面的學分銜接協議、全州統一課程目錄;由專業人員評估學分轉移學校間課程的相似度等。最具特色的社區學院學分轉換制度,使職業教育轉向普通學術教育、遠程教育、成人教育或非學歷教育成為可能,真正實現高等教育“立交橋”[6]。歐州學分轉換與累積系統(ECTS)則以學分標準和學習量為基礎,提供了一個以學生為中心、能在歐洲高等教育不同機構、不同學習模式與形式之間,進行測量、比較和轉讓學習成績的工具,有效推動了《博洛尼亞宣言》(Bologna Declaration1999)目標實現:“有必要建立一個結構清晰、包容性強、競爭力大的歐洲高等教育區,該區域應該具有高水準的國際地位;它需要對相似學位的接納和對歐洲學分體系的建立,而這種學分體系則是在包括終身學習在內的非傳統教育環境下獲得的。”[14]澳大利亞資格框架(AQF)建立了國家資格框架管理制度,將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資格證書連接在一個國家體系中[15]。韓國學分銀行系統(CBS)是一個認可學習者在學校內外各種學習經歷的開放教育系統,國家自上而下,以信息化管理為手段,構建了高等教育學分互認體系和彈性學習制度[16]。此外,國外“先前學習認可”制度研究中,美國“贊助式-非贊助式先前學習認可”模式;英國“基于工作學習的先前學習認可”模式;荷蘭“EVC先前學習認可”模式;新西蘭“迭代先前學習認可”模式,都表現出適合本國國情的不同實施方式[17]。可見,從研究重點、構建思路與方法上都體現出各自的特色。
(二)注重系統,研究操作性強
國外注重學分互認系統運行研究,純理論研究不多,操作性較強。如韓國學分累積制度的運行,就具體規定了注冊和學分認證、學位頒發、學生服務、課程標準與大綱、教育項目鑒定等運行方式,特別是對學位學分標準、學分認證方式的規定非常詳細,方便學習者參照執行。在系統建設方面,學分銀行已形成以眾多學習機構為節點的學習網絡,被學分銀行認可的學習機構,從公辦到私營,從民間到軍事領域,從高校附屬到普通培訓機構,學習網覆蓋極廣,并持續接受學分銀行體制的評估監督,這種網絡學習系統幫助學習者實現了“想學就能學”的愿望[18]。歐洲學分轉換與累積研究中,很重視學分轉換載體——關鍵性文件的建設,如信息包、學習協議、學習成績單,為每位學習者“身份”必備。此外,學分計算、成績評定、系統咨詢顧問和服務網絡及文憑補充文件等構成歐洲學分轉換系統的基本框架[19]。
總之,國外學分互認和轉移研究提供了很多技術層面的參考,同時,其科學合理的設計、有效的措施以及嚴密的組織執行等都為學分銀行建設提供了系統性保障。盡管目前我國對國外學分銀行相關研究借鑒,還較多停留在思想、體制、機制等問題的理論性思考層面,但從國際研究視野來看,借鑒其本土化、系統化研究特色,有助于開闊研究思路。
三、成人高等教育學分互認研究內容聚焦
在建設我國終身教育學分銀行中,成人高等教育是重要的參與主體。而當前成人高等教育中各類教育類型、教育教學手段、教育成果之間的溝通、銜接、互認、轉換都存在著相當的困難和很多問題,成果共享、認證、轉化方面的制度尚未建立。那么,在這種建設過程中,思考“做什么”、“如何做”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研究“做什么”:學分互認體系建設
1.學分制建設。學分制建設18世紀起源于德國的選課制。選課制在19世紀傳入美國,其采用了“學分”的概念并把它作為學生學習量的統一計量單位,學分制因此沿襲。實施學分制既有利于量化學生的學習成果,也有利于學生在不同教育系統之間流動。學分制本質是在于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學習自由,有學者通過對學分制發展演變過程的分析考察,認為是否實行以及如何實行學分制,都要根據不同國家、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高校類型因地制宜做出決定,應該從學生的學習時間彈性和學習內容彈性兩個方面探究學分制的本質屬性以及實施模式[20]。成人高等教育學生來源多樣,相比其他類型學生更加渴望學習自由與彈性化管理,學分制是學分互認制度推行的基本前提。
2.學分累積制度建設。在統一標準下,對學習者不同途徑、不同階段獲得的學習成績進行記錄和累加,是學分累積制度最簡明的表達。國際上推行的學分銀行是模擬或運用銀行運行的基本機理,對教育教學安排做出相應的系列變革或改進的一種制度或模式。學分銀行的存分、貸分、兌分實施則有效遵循了系統運行機制,有推廣的普適性特點。但對于中國國情下高等教育形式多樣性特點,可以先從不同類型的高等教育形式內部探討學分累積制度建設,為學分銀行打下基礎。成人高等教育包括成人高等學歷教育、自學考試、網絡教育等不同形式,在其范疇內打通壁壘,建立學分累積與互換的標準,甚至拓展建立集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與非正式學習為一體的高校繼續教育立交橋,通過互聯互通機制,以學習成果認定方式,打造學習成果一體化的高校繼續教育,這種創造性的研究探索,將為我國廣大的終身學習者提供強勁有力的學習制度保障。
3.課程標準建設。課程標準是各級各類教育學分銜接、轉換的前提,因此,這一標準要能夠使各級各類教育的教學目標、選修課程、主修課程、學科專業、畢業要求、評估和質量控制等諸多教育環節在一定可控范圍內標準化,按照選修課、必修課的課程結構構建符合學分制要求的課程體系。成人高等教育學分互認目前仍以課程學習這種正式學習成果為主要認定內容,而對于課程標準建設,建議通過制定課程目標,描述學習者完成該學習后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的表現,判斷課程的級別,再根據課時完成學分轉換。當多種形式的高校繼續教育執行共同的課程標準時,讓學習者在相同標準下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是推進我國成人高等繼續教育內部改革的當務之急。
4.信息服務平臺建設。隨著國際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發展,越來越多人開始選擇在線學習。建設信息服務平臺,為學習者、國內外教育機構、政府和用人單位等提供相關學習成果信息服務,可促進學習者各類學習成果的認證、累積和轉換,同時也可以促進學習者跨機構、跨區域和跨國學習,從而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信息服務平臺有利于在技術架構、管理功能、資源建設標準方面相互統一,共享資源。當網絡教育“闖入”成人高等教育領域,已成為傳統成人高等教育轉型發展的催生劑,因由網絡教育平臺帶來的教育教學管理系統的改變,使成人高等繼續教育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更為高效,將為學分互認研究提供現代信息技術服務保障。
(二)研究“如何做”:學分互認運行及保障機制
1.政府推進,統籌協調。學分互認牽涉到諸多方面,由研究成果轉化到實施,首先是需要政府加強宏觀調控,統籌協調各方關系,通過政府制定學分互認運行制度,才能有效推動和促成各高校之間,高校與機構之間,以及機構與機構之間實現學分的互認。我國學分銀行建設已經獲得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門層面的關注和重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了“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建立繼續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各省級地方政府也紛紛發布地方發展規劃綱要或促進地方學分建設的政策法規。有了政策環境,還需成立專門的部門來促進和推動計劃的實行,以及保證經費的專項專用。目前,江蘇省、上海市政府以及廣東省教育行政部門所做的嘗試,已彰顯成效。
2.機構參與,資源共享。允許和鼓勵不同機構之間學習成果轉移,不僅可以使學生流動性更大,同時也有助于機構在課程設計和教學質量上更有保證。就第三方力量而言,社會機構參與學分互認運行,有利于整合各辦學機構資源,甚至需要專門的社會監管機構推進高校繼續教育立交橋建設。盡管目前我國不可能建立全國性管理機構,但我們可以在省級區域內聯合有關社會機構進行統籌、協調和管理。社會機構可以主動參與學分認證、累積和轉換,避免重復提供資源活動,同時還可以激勵更多的學習者參與學習。
3.學校聯盟,改革創新。目前我國已運行的校際學分互認大多發生在同一區域或相鄰區域的高校,也有少量同級別高校跨區域合作,或基于網絡開展學歷教育的學分互認合作等。鼓勵高校間進行集群合作或者有限互選合作,可以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并推進學校內部改革。據調查,高校無論在教學硬件建設、教學資源建設、課程建設、專業建設或者其他教學投入上,都沒有發揮出最大效益。高校繼續教育更應該對資源進行開放,加快網絡教育資源建設,同時考慮到成人學習特點實施彈性管理,如開展彈性學制建設(包括學分制);革新課程體系,建立以成人學習者能力為導向的課程體系等,都是高校繼續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
四、我國成人高等教育學分互認研究推進思考
(一)推進宏觀戰略研究
確定學分互認大教育觀發展理念,可以架起溝通學校與學校之間,學校與機構之間,機構與機構之間教育的“立交橋”,連接與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并能實現圍繞人的一生組織教育活動的理想,使終身學習的理念得到廣泛的傳播和推進。而在實踐戰略推進上,學分互認已經得到政府和教育部門的關注和重視,但對于執行方案中的成員組織、運作框架、管理模式以及評價體系等都還尚須進一步細化和完善,以提高其切實可行性。政府如何發揮統籌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宏觀理念與戰略實踐的推進研究,是我國成人高等教育學分互認研究的重要導向。
(二)強化區域分層研究
開展區域分層研究,可以使學分銀行建設逐步實現。這包括:一是研究相同類型、層次學校間學分互認:同一教育形式、同一教育層次的學校之間也存在隔閡,如何對普通高校的學生全面實行跨校選課,以及如何對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如自考、網絡在線教育、開放大學等等實現多向溝通,最終實現同類高等教育之間的開放兼容;二是研究不同類型、層次學校間的學分互認:這種合作以高職院校和普通高校間的學分互認最為常見,一般是先從單向認可開始,然后經過學分轉換系統實現學分的等量值轉換,實現中等學歷教育和高等學歷教育之間的銜接溝通;三是研究不同形式的學分互認,包括成人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與非正式學習成果之間的轉化互認。
(三)實證與行動研究方法并舉
主要強調調查研究和行動研究方法。成人高等學分互認研究涉及面廣,辦學主體走向一體化的融合發展絕非易事,對于各類標準制定,包括學分標準、課程標準,積累和轉換規則以及先前學習成果認證標準等,必須有專門機構或人員對學習者的學習需求以及學習質量進行調查研究,審核各項標準,實證調查必須成為主要的研究方法,才能凸顯我國特色或地方特色的學分互認建設。而行動研究,則是根據調研判斷得出比較突出的問題,將設計方案在較好推行的區域進行實踐,根據反饋結果進行調整改正,最后大規模推進的實踐改革過程。通過行動研究,可以使我國學分互認研究更接“地氣”,保證研究實施中的系統性和可操作性。
梳理我國成人高等教育學分互認研究的內容、路徑與方法,為我國學分銀行建設提供研究基礎,有效推進我國學分銀行制度建設。同時學分互認也是推進終身教育體系建設的基礎,它能夠為建立各級各類教育之間的“立交橋”打好夯實的地基,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同時提高民眾終身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鄧澳利.“學分銀行”制度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7:10-11.
[2]湯詩華,畢磊,朱祖林,等.我國學分銀行研究與實踐述評[J].中國遠程教育,2013(5):16-21.
[3]覃兵,胡蓉.韓國高等教育學分銀行制探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9(12):65-68.
[4]孔磊,殷雙緒.歐洲和北美學分積累與轉換系統的比較研究——以歐洲ECTS與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BCTS為例[J].遠程教育雜志,2012(3):44-51.
[5]郭翠,周晶晶.澳大利亞先前學習認證制度述評及對學分銀行的啟示[J].高等繼續教育學報,2013(3):20-25.
[6]米紅,李國倉.美國大學與社區學院學分互認機制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7(10):46-49.
[7]王紅云.基于社會教育的韓國終身教育立法進程研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9(4):43-47.
[8]張相峰.英國高校實施學分累計與互認制度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44-45.
[9]Explanatory Report to the Convention on the Recognition of Qualifications concerning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European Region (European Treaty Series-No.165)[EB/OL]. [http://conventions.coe.int/Treaty/en/reports] .1997.
[10]尤佳春.省域學分銀行的構建實踐與策略探究——以江蘇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試行為例[J].江蘇開放大學學報,2014(4):10-14.
[11]李惠康.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的構建[J].開放教育研究,2012(1):46-49.
[12]殷雙緒,姚文建.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學分互認的典型案例分析及啟示[J].中國遠程教育,2012(11):27-34.
[13]楊晨.國外學分互認與轉移的探索及啟示[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1(4):9-14.
[14]ROBIN MARK. Increasing Adult Particip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 MIREILLE POUGET & EDWARD THOMAS eds. Adults in Higher Education: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in the New Europe[C]. Bern:Peter Lang AG,European Academic Publishers,2004:30.
[15]The Australia Qualification Framework Council. Auatralia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Z].2011
[16]楊黎明.從韓國的“學分累積制度”看我國“學分銀行”的構建[J].職教論壇,2005(9):61-64
[17]李燕.國外成人學習者先前學習認可制度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3:13-25.
[18]邱萍,張蕊.韓國“學分銀行”成功要素分析及對我國成人高等教育的啟示[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5):58-63.
[19]曹暢.歐洲學分轉換系統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18-21.
[20]葉飛帆.學分制實現模式與應用型人才培養[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106-111.
責任編輯 王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