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美
隨著教育的改革,素質教育逐漸作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取代應試教育.中學時期學生的思想日漸成熟,傳統應試教育方式不僅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得教學效果欠佳,還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初中數學教學的素質教育有助于進行日常教學,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的綜合性人才,為了給社會輸送大量高素質人才,素質教育在中學時期需要得到足夠的重視.
一、把握素質教育的理論內涵
教師是教學工作中重要的領導人物,在進行日常教學活動時,教師擔任著引導學生學習、解答學生疑惑、及時教育思想走偏的學生等教學工作者角色.教師需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及思維看法,不僅要關心學生是否能跟上日常教學進度,還要關心學生的思想感情,與學生能及時溝通.傳統應試教育遺留的最大病根就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占據主要地位,所有教學活動都根據教師的安排進行,沒能與學生及時溝通,不僅無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創新的能力,還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要想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首先需要教師樹立正確的素質教育觀念,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感受,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培養自主探究、自主創新的能力,要求教師認識到自己必須與學生保持平等.素質教育的實施必須依靠于教師的主動參與,需要教師在引導學生創新前實現自我創新、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從而實現傳統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
例如,在學習“平面圖形的認識”中三角形的相關知識時,應先引導學生任意畫一個三角形,再讓學生借助量角器等學習工具得出三角形各個角的度數,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在一定誤差范圍內,學生通過多次畫出三角形并測量數據,容易得出任意三角形的內角和均為180度的結論,這時候教師可教授書面知識并引導學生將內角和定理加以擴展,從而使得此節教學內容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啟發初中學生的多角度思考
教學活動中,教師采取開放性教學方式可有助于素質教育的開展,利用開放性教學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對所學知識舉一反三.開放式教學課堂能滿足學生的基本學習需求,還能誘發學生的求知欲,在開放性思維模式下,學生很容易萌生創新想法,有助于學生培養自主探究能力.要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首先需要教師對教學知識了解透徹,將教學內容進行更深層次的剖析,在充分理解教學材料中的隱含知識后引導學生發現它們,僅局限于書面知識的傳授是無法達到啟發學生創新思維從而達到初中數學教學的目的的.從傳統教學課堂到開放型教學課堂的轉變,是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也是素質教育逐漸融入初中數學教學從而取代應試教育的體現.傳統課堂填鴨式教學枯燥乏味,打壓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數學是一門需要培養創新思維的學科,填鴨式課堂的教學效果就與數學教學的初衷相悖,開放性的教學課堂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放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例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講授“雞兔同籠”的例題.“雞兔同籠”問題是一個典型的二元一次方程組求解問題,但除了二元一次方程組這樣的求解方式,還有如網上所傳播的“雞和兔子同時抬起兩只腳,剩下的腳的數目除以二就是兔子的數量,雞的數量就是總的頭數減去兔子的頭數”這樣帶有一些趣味性的答案.網上傳播的答案雖然有投機取巧的意味,但也不乏是一種創新思維,可鼓勵學生參照這樣的方式多角度思考問題,培養創新性思維.
三、加強數學知識的實踐運用
初中數學的學習不僅僅是書面知識的學習,教師還需要將學習所涉及的數學知識的來源、發展規律等告知給學生,使學生能結合實際思考數學知識的具體用途,從而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教師在教學時可充分利用學生對生活中事物的親切感,將數學教學與生活結合起來,構建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題的數學模型,選取適當的應用型問題引導學生結合已知的數學知識對問題求解,學生對實際生活問題的歸屬感很容易引起學生對應用型問題的關注,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生活中的實踐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還能加深學生對數學與生活緊密結合的印象,有利于在實際生活中產生與數學的聯想,擴大數學對學生的影響力.除了生活中的實例,教師還可以創造條件進行實踐訓練,抽象的數學概念通過一種具象的表達體現出來,能有效地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學習“認識概率”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先讓學生準備一枚硬幣進行正反面投擲實驗,學生兩兩一組相互記錄實驗數據,通過對數據的分析與書面知識的表述初步理解要學習的數學知識,從而在這一章節的學習中奠定良好的基礎.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越來越需要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參與到未來的發展中去.初中數學教學的素質教育在基本的教學模式下積極創新,開展更適合學生、更能提高學習效率、更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及創新的思維能力,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有利于為高中、大學等教育階段輸送高素質人才,滿足我國對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