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霞
【摘要】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越來越深入、廣泛,同時也出現一些誤區和偏差.針對出現的問題思考如下:信息技術不能成為課堂唯一的資源;信息技術不是素材的簡單堆積,要甄別有效資源;技術是“快”的,而教育是“慢”的.
【關鍵詞】誤區分析;對策;學生立場;獨立思考;感情交流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教師便于創設簡潔明確、注重實效的情境,使重難點把握精準,體現本質,優化教師的“教”,支撐學生的“學”.在為我們的教學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使用誤區,致使有的課堂教學低效、枯燥.現將有關調研思考如下.
一、信息技術不能成為課堂唯一的資源
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用眼睛看,要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調動多種感官參與,使數學活動更加生動活潑,學生動口、動腦、動手的操作過程,實際上就是一種積極有效的建構過程.
我們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長方形面積計算一課中,長方形面積=長×寬,講起來很容易,學生記起來也很容易,但為什么用直尺量出的長就要乘尺子量出的寬呢,厘米×厘米就要得面積嗎?這是很沒有道理的事情,當長是6厘米,其實就是6個1平方厘米的方格,量的是長度,想的是方格.沿著長可以擺幾個1平方厘米的方格,沿著寬可以擺幾個1平方厘米的方格,這個時候讓每名學生用1平方厘米的學具在作業紙上擺一擺,思考一下,發現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最后教師用多媒體課件配合孩子的思維,融合教學會達到很好的效果.
孩子在親自參與的操作實踐活動中不斷積累經驗,提升了觀察、實驗、猜測、驗證及推理概括能力,理解和掌握了基本數學知識與技能,獲得了數學的思想與方法.
二、信息技術不是素材的簡單堆積,甄別有效資源
網絡上,資源庫里有大量課件,信息量增加了甄別負擔.如果教師被已有課件牽著走,課堂效果就會很低下.
如曹曉靜老師所設計的“統計”這一課.以往的教學容易上成統計圖的認、讀、畫課,剝奪了根據數據,分析判斷事實的空間.而曹老師認為統計不等于繪圖,要讓學生感到數據真實有用,真能解決生活中的事情,給出決策.她很巧妙地甄別出了多媒體資源,在統計身高時,面對132厘米,136厘米的數據,一格如果代表10厘米,50厘米,很費精力且找不準;代表1厘米畫不下,不夠用,怎么辦呢?她成功地用多媒體演示通過統計圖底部一格的壓縮、壓縮、壓縮……壓縮過的那一格用曲折線表示,可以代表任何數據.課件的動態演示解決了孩子心中的困惑.數學是抽象的,學生的思維卻是直觀的,數學學習就是要充分利用直觀的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數學,讓學生看到“數學知識的樣子”.
三、處理好“快”與“慢”的關系
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學說:“教育往往要在緩慢的過程中才能沉淀下來有用的東西.”如果課堂上過分地用多媒體追求“高效課堂”,學生像速記員一樣,來不及回味與思考,整節課都是在教師的“快講”和多媒體的“快閃”中度過.課堂的停頓和學生的思考便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例如,“角的度量”一直是我們教學中需要挑戰的一個難點,有時候一節課下來,通過多媒體演示“角的頂點和量角器的中心重合,一條邊和0刻度線重合,看另一條邊所對應的刻度”,教師在課件演示的基礎上快速地總結出“二合一看”,這么看似簡潔,又頗得要領的方法,怎么孩子就是記不住呢?其實孩子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師抽象概括的要訣反而增加了難度,教師附加的認知負荷擠占和壓縮了生成的認知負荷.華應龍老師在設計這節課時,把大量的探索空間留給學生,學生在實踐中用自己的理解發現“量角其實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疊在要量的角上”.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量角的本質是什么?——重合,如果學生在量角器上清晰地找到了角,量角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我們習慣性地認為,技巧性強的方法才是好方法,教學就是“多、快、好、省”地把方法教給學生.理想的課堂應該是這樣的,在課堂上,我們看不到教師急切地想把結論奉獻給學生的浮躁,看不到大部分學生似懂非懂的照搬,看不到后進生不知所措的茫然.
四、信息技術一定要有學生的立場
不能用信息技術代替學生獨立思考,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從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出發,依靠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教學內容.信息技術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知識的傳授密度,但也出現了“人灌”變“機灌”的現象.可能教師的課講得準確而易懂,可是學生什么也沒有學到,沒有思考和研究活動,記憶會變成一種有“漏洞的”東西.孩子知識儲備得越多,往后的學習反而越困難,究其原因,知識是死記硬背得來的,不是經過大量的分析、概括、研究實施深入思考得來的.如果是死記硬背得來的,當高年級涌來的知識越多時,儲備的知識不能進入良性循環觸類旁通的狀態上,學習新知就越難.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積累基本的數學學習經驗、數學思想方法.信息技術的應用就是在過程中給予適時適度的幫助和啟發.判斷一節課成功與否的一個關鍵的條件就是看這節課上孩子的思考量有多大.必要的時候,在常態課中留白.
總之,在運用信息技術豐富課堂教學的同時,要把握好“度”,信息技術為課堂教學服務,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服務,這樣才會相輔相成,互相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