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群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更好地實施分層次教學?如何創建適合學生的數學課堂?本文結合“學·導·用”教學模式的課堂實踐,就其中的“應用活學分層性”,從學生分層、內容分層、評價分層三個方面展開探討.本文對于“學·導·用”教學模式實驗的推進和實施分層次教學有一定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學生分層;內容分層;評價分層
“運用活學”是“學·導·用”教學模式的重要環節,它是學生通過自學、共學、教師導學后應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內化階段.此環節運用得當,就能很好地檢測教師“教”、學生“學”是否有效,同時,也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
下面就其中的“運用活學分層性”,從學生、內容、評價三個方面展開探討.
一、學生分層,促進小組建設
(一)學生分層,利用好差異性資源
通過問卷調查、平時測驗、家訪等各種途徑,充分認識學生的個體間的差異,從學生學習態度,智力發展和接受基礎等方面進行合理分層,將全班學生分成A、B、C三層.A層學生有較高的智力因素,反應敏捷,接受能力強,做題速度快,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B層學生智力因素較高,但學習不刻苦,屬于有潛力的學生.C層學生接受能力較差,學習有困難.學生分層后,再把各層次的學生合理搭配,建立學習小組,使學生的差異變成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的有效資源,形成最優資源互補組合.
(二)師徒結對,實行捆綁考核
學生分好組后,在組內開展“師徒結對”活動.具體做法:C層學生認真完成C層作業;A層學生在完成自己學習任務的基礎上對“徒弟”的作業進行批改、講解、分析錯因,訂正錯例,舉一反三;C層學生服從“師傅”安排,經教師考核過關后師徒按照1分、2分兩個等級來加分考核.
(三)家長配合,自主分層
為防止分層帶來的不利因素的影響,在做好學生工作的基礎上,通過家長會、QQ聊天等手段,向家長講清分層只是一種手段,主要讓學困生有更多機會得到指導,同時培養優秀生的綜合能力,對不同學生實行不同的要求,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才是目的,以取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
二、內容分層,促進學生發展
如何讓A層學生“吃得好”,B層學生“吃得飽”,C層學生“吃得了”呢?這就要求教師在內容設計上要通過分層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習題可以分三個層次進行設計.
(一)基礎檢測,達成基礎性目標
基礎檢測,主要是要確保全體學生掌握和鞏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檢測形式可多樣化,可用口頭回答,書面練習等.
如,五年級下冊分數的基本性質,可以設計以下練習:
1.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把下列分數補充完整.
14=2()58=10()25=()()
2.我是小法官.
(1)分數的分子、分母同時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不變.()
(2)把56的分子、分母同時擴大到原來的3倍,分數的大小不變.()
(3)58=5-38-3=25.()
(4)16的分子乘上3,分母除以3,分數的大小不變.()
此環節的設計圍繞學習目標(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的分子、分母同時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根據教學重、難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了一些有針對性的基本題型,要求三個層次的學生掌握,時間控制在三、五分鐘之內.
(二)綜合練習,檢驗教學效果
綜合練習是在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經過基礎檢測后,結合書本中的“做一做”和習題進行變式訓練,應給足思考時間,至少要在七、八分鐘左右.綜合練習要有典型性,而且要難易適中,以達到既調動A層學生的積極性,又保護C層學生的自信心的目的.檢測方式可直接做在書本上或設計在研究單上.在練習中,教師要及時收集錯誤信息,暴露出學生的真實思維.對檢測中出現的共性問題,要及時分析原因,面向全班學生進行講解;對于個性問題,采取個別輔導.練習后,可以采用小組檢查形式批閱,C層學生的練習由A層學生當堂批改或教師課后集中批閱.
如,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完后,完成教材中的試一試和練一練中的練習題外,還可以設計以下練習:
(1)把下面的分數化成分母為12而大小不變的分數.
13,56,2436.
(2)3÷4=()4=15()=27().
(3)616=()24=3÷().
此題按三個不同層次來設計,第(1)題為基礎練習,是知識的直接運用,是全體學生的必做題;第(2)題為變式題;第(3)題為A層學生能達到的水平,B層學生通過努力也能達到此水平,(2)、(3)兩題由學生自由選擇,當然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全選,學困生可以避開那些啃不動的難題,選擇基礎題和經過努力也可以完成的題.這樣,每一個層面的學生都能獲得與之相應的成功體驗,而每一次成功的喜悅將給每一個學困生一點學習的自信.
(三)直擊考題,訓練學生思維
不管哪個層次的學生,都會怕考試,“直擊考題”就是把一些考試題目分解在每一節課上,讓學生去面對,解除怕考試的恐懼心理.通過此環節的訓練,可以檢查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深度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樂于鉆研、勇于挑戰的精神.此環節題目的設計應根據《課標》要求,遵循創新性、趣味性、生活性、開放性等原則,選擇歷屆的一些考題,給學生探究.如,
(1)56的分子加上5,要使分數的大小不變,分母應擴大()倍.
(2)34的分母加上8,要使分數的大小不變,分子應加上().
這樣的題目,可以安排A層學生上臺展示,師生可相機做出點評講解.
通過每節課的“直擊考題”,學生積累了許多解決難題的經驗,提高了解題能力,也消除了“恐考”心理,真正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讓學生愛上學習.
三、評價分層,促進師生發展
教學評價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此,我們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不同要求的評價,以實現評價的層次化和個性化.
(一)分層評價,調整層次
對A層學生采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重能力、促發展;對B層學生采用激勵性評價,揭示不足,指明方向,激勵其積極上進;對C層學生采用表揚性評價,尋找并肯定點滴進步,促進其消除自卑,逐步走向成功.
及時調整學生的層次是分層教學中重要的一環,一般可以采用升級或降級的方法進行調整.如果在A層中成績下降,還不如B層中的學生,就把A層中成績下降的學生調到B層,而將B層中成績進步的學生調換到A層;同樣,C層學生經過努力成績進步了,也可以升到B層,B層學生成績退步了也可以降到C層.這樣,在班級中逐漸形成了競爭意識,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
(二)改用符號,樹立自信
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總希望自己的作業有鮮紅的勾,而不希望看到叉,為此,我將學生的叉改為○,學生訂正后,我就在圓圈里填上三筆,變成笑臉.這一小小的改動,激起了學生對批改作業后的關注,促進了學生“二次練習”及時訂正,鞏固所學知識.
(三)巧用等級,激發上進心
每位學生都想得到教師的表揚和贊許.教師要以發展的眼光多角度看待每一位學生,確定不同的評價標準,巧妙運用等級評價.為此只要學生今天的練習比昨天好,哪怕是多對了一題,或作業書寫工整,或是頁面干凈美觀,或能展示思考過程等,只要有一點進步,就不放過,抓住他們的“閃光點”,給予高一等級的鼓勵.這樣,幫助他們建立信心,不斷進取,從而真正達到高一等級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