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摘要】教者從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角度出發,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生成數學活動經驗;給足時空,培養學生探究意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從兩方面闡述了如何讓學生經歷探究活動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探究;經歷過程;積累經驗;提升素養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應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使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尋求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要從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角度出發,創設不同問題情境誘發學生產生問題,讓學生在整個探究活動中始終圍繞自己關心的問題進行,使數學問題盡量貼近學生的已有經驗,使學生思維在已有經驗基礎上呈“螺旋式”上升,讓學生真正“經歷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生成數學活動經驗
好奇是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學生探索事物的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很強烈的.他們喜歡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自己設計研究方案,進行自主研究,作為教師的我們就要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它往往可以促使學生做進一步深入細致的觀察、思考和探索,繼而提出探究性問題,這是創造性的具體表現,我們應倍加愛護和引導.所以,在數學教學中要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探索中發現規律,得出科學結論.例如,“游戲的公平性”的教學情境:
師:大家認為剛才的游戲還是不公平,現在該怎樣改變袋中的球才能使游戲變得公平?
生:黃球和白球的個數一樣多,游戲就公平了.
師:個數一樣多,可能性相等,游戲規則就公平了.
教師將包中的黃球和白球調整為同樣多.
師:現在黃球和白球的個數一樣多了,摸球結果又可能是怎樣的呢?
生1:兩種球摸到的次數應該相等.
生2:兩種球摸到的次數應該差不多.
師:在規則公平的情況下摸球結果會怎樣呢?實踐出真知,大家再分組自己試一試.
學生進行摸球游戲,教師巡視,學生匯報.
師:觀察各小組的活動記錄大家又有什么發現呢?
生:各組情況也不一樣,有的摸到黃球多一些,有的摸到白球多一些,也有相等的.
師:為什么會這樣?
生:公平只是可能性相同,機會均等,摸球結果并不一定每次都一樣多,這還得看“運氣”.
師:看來游戲規則公平,只表示雙方贏的機會是均等的,即使在規則公平的情況下,游戲的結果仍然是“一切皆有可能”!假如我們把各組的結果都匯總起來又會有什么發現呢?課后可以自己去探索.
這個情境的精彩之處是分組操作開始前,教師讓各組孩子都先進行大膽猜測,然后再進行實驗.活動過程中,歡呼聲此起彼伏,笑聲不斷,全班孩子都在愉快的活動中快樂地探究.案例表明,教師設計的情境就是起到“引領”學生進入探究活動的作用.摸球游戲前的預測顯得尤為必要,不少學生認為:球的個數相等,游戲規則公平,游戲結果摸到兩種球的個數也應該是相等的.這是學生認知中的一個難點,揭示學生的這種錯誤認識,正是為了矯正錯誤,把力氣用到關鍵之處.活動之后對于數據的分析既關注各組數據內部的比較,又提示學生可以從各組數據匯總的角度去分析,這是一種分析方法上的引領,這些對于提升思維含量、使得感性經驗上升為理性認識尤為重要.創設了這樣輕松的教學情境,吸引了學生自然地投入探究活動中去,如果我們在課堂上充分放手進行這樣的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會一步步發展起來.而教師此刻要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欲.
二、給足時空,培養學生探究意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課堂探究活動能較好培養學生形成數學活動經驗.因此我們教師在探究活動中就要“讓學”,給學生留出更大空間,讓學生在互相研究中學習.因此,要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就應該留給學生足夠時間和思維與猜測的空間,并正確地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知識.例如,“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學習中,學生經歷了如下活動:
師:憑你的“感覺”,你覺得1平方米大概有多大?
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
師:到底有多大呢?為了研究問題方便,人們規定了一個1平方米的模型.
(師出示模型)誰能用數學語言來描述一下這個模型?
生: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平方米.師生合作測量邊長,驗證.
師:感覺1平方米是不是很大?你能從生活中找到1平方米的影子嗎?
學生舉例:餐桌上面、講臺前面……約1平方米.
師:下面一起來做個游戲,看看1平方米地面上大約能站多少個小朋友.
學生爭先恐后地參與,1平方米的地面大約能站15名三年級小朋友.
上例教學面積單位時,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猜測”,然后提供模型讓學生去估計,去測量驗證,到生活中去找它的“影子”,再在游戲中強化,從而逐步加深認識,建立起“1平方米”的正確表象.猜測估計、測量驗證這一系列活動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積累基本活動經驗的過程.
細細琢磨,這個探究過程中留下足夠屬于孩子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測量中由師生合作到生生合作,并在這一過程中實現操作與思考經驗、策略性經驗的有機融合,在不知不覺中感悟了“1平方米的大小”,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完善了自己的知識建構,提升了學生的數學素養.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與鼓舞.每個人都希望成功,求知的學生更需要成功的操作、體驗、感悟和建構.作為一線教師,更應該站在為學生終身發展的高度,在教學中注重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設計有效的數學探究活動,使學生經歷數學探究過程,促進學生的數學素養向多元化提升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邱雷顰.小學數學教師如何培養生的自主探究能力[J].海峽科學,2011(5):93-94.
[2]胡彬.探索數學實踐,培養應用意識[J].新課程學習,2011(7):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