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紅
【摘要】數學活動經驗產生于數學活動,小學生都是直接或間接經歷數學活動而獲得數學基本經驗.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借助巧妙的形式和真實有效的內容,有利于幫助學生有效持續地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關鍵詞】操作經驗;探究經驗;思維經驗
“數學學習是一種活動,這種活動與游泳、騎自行車一樣,不經過親身體驗,僅僅從看書本、聽講解、觀察他人的演示是學不會的.”這是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關于數學活動的形象描述.數學活動經驗產生于數學活動,小學生都是直接或間接經歷數學活動而獲得數學基本經驗的.那么以怎樣的形式開展數學活動,能更有效幫助小學生獲得豐富的活動經驗呢?下面我結合教學片段,談談幫助學生有效地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一些做法:
一、操作活動經驗在“經歷”中形成
隨著對課堂教學實施的深入研究,現在數學操作活動相比以前有了拓展.數學操作,可以是行為的操作(如動手擺弄數學學具等),也包括思維的操作(如,借助文字、符號和圖表等數學語言進行的畫圖、列表、列舉、摘錄、寫關系式、列算式等).只有學生在動作上參加、思維上參與,才能真正實現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
二、探究活動經驗在“反思”中豐富
皮亞杰認為:“一切真知都應由學生自己獲得,由他重新發明,至少由他來重新構建,而不是草率地傳遞給他.”看來,教師講課不能太聰明了,雖然知道結果,也需引發學生思考.如果教師一下子把答案給出來了,學生還探討什么?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給學生多提供一些探究的機會,以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猜測、對比、交流,使探索成為可能.
1.例如,三年級“平移與旋轉”一課:
教師出示升國旗、運動中的火車、飛機螺旋槳、風扇,還有電梯,讓學生用手演示它們運動的過程,然后根據運動的方式進行分類.學生就很自然地把升國旗、運動中的火車和電梯歸為一類,而飛機螺旋槳、風扇歸為另一類.接著教師提問:數學家們也像我們一樣分兩類,你知道為什么嗎?學生經過一番探索的過程,踴躍舉手說出自己看法:“我發現升國旗、運動中的火車、電梯都是平平的、直直的運動.”“我覺得是在轉圈的運動.”這名學生一邊說還一邊用左臂轉圈.最后教師總結:“對啊,像升國旗、運動中的火車、電梯等物體沿著一條直線運動的現象叫平移,像飛機螺旋槳和風扇等繞著一個點或一個軸為中心做圓周運動的現象叫作旋轉.”
2.再如,二年級“分桃子”一課,教師設計了如下探究活動:
師:同學們,你認為12個桃子怎樣分才能讓兩只猴子都滿意呢?
請獨立思考,也可以從小組中選擇你需要的材料進行操作,然后在小組內交流.
(1)學生小組內活動(備選材料:小棒,圓片、學習卡).
(2)各小組有順序匯報
展示一:實物演示(小棒或桃子圖).
生1:擺小棒 ||||||||||||
師:請你用先……再……說說分的過程.
展示二:符號代替(連、圈、畫).
生2:文字與圖形結合
猴子1○○○○○○猴子2○○○○○○
生3:畫數學圖形
教師:有幾位同學選擇的方法不一樣,咱們一起評一評,請這幾位同學上臺來.你能用先……再……最后……說一說嗎?
展示三:數學算式(加、減、乘、除、分解).
生4:12-6=6.
生5:6+6=12.
生6:12分成6和6……
師:說說你的想法,因為…所以……
以上兩個教學片段,學習內容、組織的過程有所相同:例1中采用猜測分類,例2中選擇文字、符號、算式等不同層次類型進行展示,但仔細分析可以看出兩個片段中,各種水平的學生都自覺地參與探究活動,學生零散的個體經驗在整理反思中不斷上升為概括的數學活動經驗.可見教師可以通過精心設計探究活動,適時地引導學生加以反思,促使學生的探究活動經驗不斷地豐富和內化.
三、思維活動經驗在“應用”中提升
思維活動經驗是活動經驗中最上層的.教師應有意識地讓學生在實踐應用中經歷思考的全過程,重視思維活動經驗的積累,引導學生用“思考”的眼光去解決問題.
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是學生不斷經歷、體驗各種數學活動過程的結果,作為一線數學教師,我們更應該站在為學生終身發展的高度,堅持與學生一同實踐,在教學中開展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促進學生數學活動經驗持續提升,使數學成為理性的數學、學生的數學,為學生的數學素養發展做出自己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