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佳欣++周克世++趙宇
【摘要】介紹“蝴蝶效應”的混沌定義,分析奧運賽場中的“蝴蝶效應”現象,分析了比賽過程中運動員應用“蝴蝶效應”的策略,這對競技體育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蝴蝶效應;混沌理論;奧運賽場;敏感特性
一“蝴蝶效應”的起源與混沌釋義
“蝴蝶效應”是氣象學家洛倫茲1963年提出來的.其大意為:一只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后引起美國德克薩斯一場龍卷風.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從而使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這一現象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混沌”原指一種混亂、雜亂無章的狀態.“蝴蝶效應”是一種混沌現象,初值條件的微小差異可能導致整個系統的性狀發生巨大的改變,即混沌系統對初值敏感依賴.1989年,狄萬內在前人的基礎上給出了混沌的定義,深刻地刻畫了混沌系統的特點.
設(X,f)為緊致系統,d是X的一個拓撲度量.
定義1如果存在δ>0,使得對每一點x∈X,和x的任意領域Ux,存在y∈Ux和n>0,滿足d(fn(x),fn(y))>δ,則稱f對初值敏感依賴,δ稱為敏感常數.
定義2如果下述三個條件得到滿足,(1)f是拓撲傳遞的;(2)f的周期點在X內處處稠密,即p(f)=X;(3)f對初值敏感依賴.則稱f在狄萬內意義下是混沌的.
二、奧運賽場實質為一個混沌系統
狄萬內意義下的“混沌”定義說明,系統是不可預知的,初值的微小改變會產生不可忽視的迭代結果.“蝴蝶效應”的概念就是從這個定義出發的.一個復雜的混沌系統具有對初值敏感的依賴特性.一個很小的影響經過一系列連鎖反應,便會對長期的行為產生難以預知的效果,那么,奧運賽場也是這樣一個非線性動力系統,可以用混沌理論來分析.奧運會的比賽中看似穩定,實際上卻雜亂無章,且由很多因素和環節組成,因此屬于一個混沌系統.教練的一句話、對手的一句話、面對的外界環境的改變、賽場上的突發事件,都可能使賽場中的初值發生改變,從而影響運動員的比賽成績,就如同“蝴蝶效應”一樣.
三“蝴蝶效應”在奧運賽場中的體現
(一)教練的行為會影響運動員
里約奧運會上男子乒乓球單打14決賽中,張繼科迎戰日本小將丹羽孝希,張繼科先丟一局……為什么會輸?原來他在比賽前睡了一會兒,沒睡醒.面對這種情況劉國梁教練對他說:“這樣打肯定不行啊,一定要醒醒!別懵了,在場上不能懵,得興奮起來,這是奧運會,開始了,明白嗎!”最后張繼科以4∶1的總比分打敗了丹羽孝希.正是教練發現張繼科的不在狀態,這些話最后叫醒了他,最后取得了勝利.
(二)外界的偶然因素
孫楊是成績卓著的自由泳運動選手,他是很多競爭者面對的一座“大山”.里約奧運會男子400米自由泳預賽結束后,霍頓在預賽之后回應之前他與孫楊在比賽訓練中的情境時說,“我忽視了他,因為我一方面沒有時間了,另一方面也不想去尊重一個嗑藥的騙子.”他后來又對媒體說,他這樣做是故意的,目的是擾亂孫楊的心神,幫助他戰勝孫楊.霍頓認為,故意放出這些火藥味十足的言論,對令人心存敬畏的強敵,任何微小的波動都至關重要.
四、利用良性“蝴蝶效應”優化比賽成績
在奧運會賽場中,教練的話語,對手的話語,觀眾的鼓勵,甚至運動員當天的身體狀況等等,對整場比賽有巨大的影響.“蝴蝶效應”告訴我們,要優化比賽成績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對平衡狀態下產生的小的事件或危機給予高度重視.目前我國的比賽成績很不錯,但是對于隨時發生的改變要給予重視,這些不確定因素隨時都能成為“蝴蝶效應”中的“蝴蝶”.
(2)對相關系統提高警惕.因為事物間都是相互聯系的,并不總是因為自身的因素,有時也會出現像霍頓這樣的人,因此要對相關系統的微小改變提高警惕,達到不受影響的目的.
(3)有效利用“蝴蝶效應”的良性作用.在“混沌”系統中,一個小的變化可以引起很大的反應.在奧運會賽場中,我們可以利用“蝴蝶效應”的良性作用,讓奧運健兒再創佳績.
五、傳遞正能量
里約奧運結束了,奧運健兒訪港、澳.女排姑娘向大家分享,只要比別人再努力一點,當別人堅持不住的時候再多堅持一下,那么這就是你和成功最近的時候.采訪現場的觀眾,更多學到的是運動員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這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工作中都非常的重要.
【參考文獻】
[1]張秀敏,徐雷.由“蝴蝶效應”探析心理健康教育與構建和諧社會[J].世紀橋,2007(07):38-39.
[2]R L Devaney.An Introduction to Chaos Dynamical Systems(Second Edition)[M].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Inc,1989.
[3]徐澤西.“蝴蝶效應”與“混沌理論”[J].百科知識,2009(12):19.
[4]陸黎峰.淺析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的“蝴蝶效應”[J].教師,2011(2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