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芳
(周口師范學院政法學院,河南周口466001)
河南省法學教育的現狀、問題和出路
侯 芳
(周口師范學院政法學院,河南周口466001)
河南省法學教育“卓越人才培養計劃”自2012年啟動以來,從基礎設施到師資隊伍,從招生到就業都有了長足的進步。通過分析目前河南省法學教育的現狀,發現河南省法學教育普遍存在教育目標不明晰、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缺乏專業領軍人物、學生素質分層、就業觀念保守的問題。唯有明確目標,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立足河南,面向全國,分類培養,加強學生的職業教育才是未來法學教育的出路。
法學;應用型人才培養;職業教育
自2012年“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啟動以來,河南省高校為培養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需要的高素質法律人才,從基礎設施到培養方案到師資隊伍方方面面進行了轉型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存在一些問題。2016年7月9日河南省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2016年年會在鄭州成功舉辦,來自河南省各地市高校政法院系的代表紛紛提出自己院校轉型發展中面臨的現狀、問題,也提出了各自的解決方案。
(一)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
基礎設施是教學工作的基礎,是一個學校的硬實力。好的基礎設施能滿足師生正常的教學需求。

表1 河南省高校校內實踐平臺建設情況統計表

(續表)
培養目標和方向不同,在基礎設施和師資配置方面也不盡相同。河南有法學博士點的學校只有鄭州大學一所,有碩士點的學校主要有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師范大學、河南財經政法大學[1]。而各學院校內實踐平臺建設在近些年發展非常迅速,研究河南省高校校內實踐平臺建設情況能反映出各學院的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在統計抽樣的時候,不僅選取了法學教育領先的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師范大學,也選取了專業的政法類院校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而且也注意到一些老牌本科院校如河南工業大學、河南科技大學等,同時也選取了2000年以后升本的地方院校,如周口師范學院、商丘師范學院等,除此之外,還考慮了民辦院校黃河科技大學等。
通過對河南省18所高校法學專業校內特色平臺建設的基本信息的統計和比較可以看出:河南省公立高校法學專業基本形成了以傳統的模擬法庭、法律援助中心為基礎的校內實踐基地,并且各個高校據自身情況的不同,也形成了一些特色培訓基地。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師范大學等一本院校的校內實踐平臺建設相對來說比較全面和先進,信陽師范學院、安陽師范學院等地方類二本院校的校內實踐平臺參差不齊,但基本上具備了傳統的模擬法庭等校內實踐平臺,且在此基礎上有所突破。黃河科技大學、河南大學民生學院等民辦高校由于缺少財政支持,校內實踐平臺建設不足,不能滿足基本的校內實踐教學的需要。具體情況可見表1。
(二)師資隊伍不斷強化
師資隊伍是衡量法學專業實力的重要指標,決定了一個學校的軟實力。

表2 河南省高校法學院系
近年來,河南省法學專業的師資隊伍不斷強化,基本形成了一支整體素質高、師資結構合理、發展后勁十足、拓展空間廣闊的優秀團隊。從師資規模來看,已經形成了以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為領頭羊的河南法學教育師資隊伍。從表2可知,鄭州大學法學院的專任教師人數最多為75人,河南農業大學文法學院的人數最少為12人,平均為38人。從職稱結構來看,高級職稱的師資隊伍已經形成。鄭州大學法學院的教授、副教授比例為最高71%,黃河科技大學法律系的教授、副教授比例最低25%,17個院系高級職稱所占的比例平均為45%。僅以有數據支持的院系為分析對象。從學歷結構來看,基本形成以碩士為主的師資隊伍,碩士以上人員所占比例以周口師范學院政法學院、許昌學院法政學院最高為100%,最低為80%,平均為93%。博士所占的比例見圖1,最高為河南科技大學法學院77%,最低為許昌學院政法學院8%,平均為35%。從雙師型教師結構來看,最高為中原工學院法學院84%,最低為許昌學院法政學院14%,平均為49%。

圖1 博士人員占專任教師人數的比例
(三)招生人數逐年下調
學院的招生人數能反映辦學規模,縱向觀察近些年的招生人數,可以反映出河南省法學教育未來的走勢。通過對2012年到2016年河南省部分法學本科專業招生人數的統計,可以反映出河南省各院校的法學辦學特點。在選取統計對象時,僅以河南每年高考招生計劃的本科第一、第二批擬錄取人數為準,法學專升本、三本的招生情況不在統計范圍。具體數據見表3。

表3 _ 2012-2016年河南省法學本科招生人數統計表
從表3可以看出,各校法學專業的招生人數差別很大。從招生規模來看,最多的當屬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可達600人以上,少的當屬商丘師范學院基本維持在100人以下。從類別上來看,河南大學、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和河南科技大學既有本科一批招生又有本科二批招生,而地方師范類院校僅有二本招生。前者的招生人數遠多于后者。從招生趨勢來看,除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和平頂山學院之外,如圖2所示,都呈下降的趨勢。

圖2 2012-2016年河南省法學本科招生人數趨勢圖
(四)就業方向呈多元化
法學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向社會輸出卓越的法律人才,法學院學生的就業問題決定了未來法學的走向。以河南工業大學的調查數據來分析大學生就業的方向。河南工業大學第5屆畢業生共有114人,截止到2015年3月,考取研究生15人,還有4人積極參加調劑和面試,占全體學生的16.7%;通過司法考試24人,占21%;簽訂就業協議書3人,占2.6%;進入公務員政審階段2人,占1.8%;正在做兼職,計劃靈活就業的學生9人,占全體畢業生的7.9%;正在檢察院法院等事業單位實習,計劃等實習結束后進行就業的65人,占畢業生的57%;近期不準備就業,再戰研究生和司法考試的17人占畢業生的14.9%。見圖3。法學本科生的就業領域進一步拓寬,除傳統的到政府機構、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就業外,到國有企業、銀行、上市公司從事法務工作以及獨立創業、繼續深造的大量增加。

圖3 河南工業大學2015屆畢業生就業統計圖
(一)缺乏科學明晰的法學教育目標
我國目前的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及目標定位不明確,以培養學術性、理論型人才為主,還是以培養專業性、應用型人才為主,并未明確。決策者在法學教育的“學術性和專業(職業)性”、“精英教育和大眾教育”之間搖擺不定[2]。2016年的河南省法學教育年會上,與會代表針對這一問題展開了討論。鄭州大學魏勝強教授發言時提出“要加強精英化教育,不要讓法學教育和普法教育混同”的觀點。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馮舉教授認為,各院校所面臨的問題大致相同,要解決這些問題,各院系應當目標明確,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立足河南,面向全國,結合自身情況;強化司考就業,轉變學生思維方式。實踐中,河南省各高校法學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基本上都是定位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這也符合卓越人才培養計劃著力打造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的目標。然而,具體到各個學院,如何定位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如何培養出自己的特色仍是各學院的最大困惑。
(二)不同層次的學院發展不平衡
河南省內的法學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勻,不同層次的學院發展不平衡。從基礎設施來看,在河南有博士點的學校只有鄭州大學一所,有碩士點的學校主要有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師范大學、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在表1中也能看到這些具有碩博士點的學校擁有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而地處鄭州的老牌院校基礎設施建設也較為完善,基本能滿足法學特色辦學的需求,然地方類院校基礎設施建設和民辦高校相對來說比較薄弱。從師資隊伍中,博士、碩士所占的比例也能看出一類院校和二類院校的差別。招生和就業情況也是如此。
(三)師資隊伍中領軍人物匱乏
教師的數量增長很快,但是學科帶頭人、行業領軍人物依然極度匱乏。特別是不同地方院校,教授人員、博士人員數量和比例仍然不足,一半以上的人員在職稱水平上是初、中級職稱,在學歷水平上是碩士研究生,所以法學專業教師職稱水平和學歷水平都亟須提高。整個教師隊伍中,缺乏有傳幫帶的學科帶頭人,這直接導致院系整體的科研水平提升有諸多困難。
(四)學生素質和學習能力分層
各院校之間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不同,從表4可見,高考錄取批次的不同,決定了各院系所招錄的學生的能力不同。而且同一院校內部學生的素質和學習能力也不相同,以周口師范學院為例,法學專業除了本科二批的招生,還有專升本的招生。法學本科專業的學生相對來說,學習能力稍強,自我約束能力較強,對基礎理論教學的反饋效果較好,考試及格率較高,司法考試和研究生考試通過率也相對較高。而法學專升本的學生,相對來說,學習能力較差,考試及格率較低,但是專升本的學生多數入學時就有較為明確的學習目標,自我意識較強,多數傾向于實踐教學,對傳統的課堂理論知識的講授反饋效果不好。即使是同一個班級的學生,也有一部分對理論學習更有興趣,有一部分對法學實踐更有興趣;而傳統的大班上課,沒有考慮到不同學生的素質和學習能力,簡單地以考試分數評價學生的做法,不能滿足素質教育的需要。

表4 _ 2016年河南高考錄取分數線
(五)法科學生的就業觀念保守
如圖3所示,目前學生的就業觀念較為保守,將法律職業僅僅局限在律師、法官、檢察官這一狹小的范圍之內,沒有將立法、司法、執法這些廣闊的空間置于法律人的選擇范圍內,直接影響法科學生的就業比例。由于法學專業就業的特殊性,當年就能到公檢法部門工作的寥寥無幾。學生接受了四年的法學本科教育,又不愿隨便將就,大多選擇來年再戰,所以和其他專業相比,法學專業的畢業生當年就業率較低。但也應該看到,目前的法科學生開始選擇靈活就業,就業方向呈現多元化的趨勢。法科畢業生就業狀況的惡化讓一些人覺得,中國的法學教育已經飽和了。事實上,在中西部的很多城市,法律人才欠缺,一些縣城甚至連一個受過正規法學教育的人都找不到,因此轉變就業觀念,服務基層法律事業,是未來法科學生就業的出路[3]。
(一)分層分基礎確立不同的法學培養目標
法學教育應該是精英化教育還是素質教育,各院系不能一概而論。社會需要各個層次的法律人才,不僅需要理論知識扎實的高端法律人才,還需要能適應法律實務的實際操作能力出眾的應用型人才。各院系要根據自身的情況,確立培養目標,根據培養目標確立人才培養方案、師資隊伍和教學方法。目前,有些院校在分層分基礎培養法學專業人才方面領先,著力于特色學校、特色學科建設。如河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原工學院、河南師范大學在法學專業之外開設了知識產權專業,平頂山學院成立了環境保護法方向,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突出水法的培養特色。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上,如中原工學院將課程分為理論法學和職業模塊,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在16門核心課程之外,開設一些選修課和復合課,而河南大學采取壓縮課時、合并課程、強化基礎課程、分類指導地強化校內職業能力培養的方法,努力在素質教育和實務教育之間尋找平衡點。
(二)各區域各學院資源共享
河南省整體來看,法學教育資源非常豐富,但是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師范大學、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這些一類大學。如果能夠實現河南省各院系之間的資源整合和共享,實現法學教師隊伍的充分、合理流動,科研方面的相互協作和法學實驗室之間的資源共享以及校際之間法學專業學生的聯合培養,則有可能深入推進法學教育的進一步蓬勃發展。商丘師范學院法學院院長王濟東認為“應該實現河南省法學教育資源的整合,實現資源共享”。
河南省優秀法學教師分配不均衡,如果能夠實現校際之間人才流動,必會提高優秀教師資源的利用率,從而促進河南省法學教育質量的整體提高。各院校的校內實踐平臺的分配也不均衡。如能采取得力措施,提高校際之間的校內實踐平臺利用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同時,可以考慮進一步擴大校際之間的學生聯合培養,這既能普遍提高河南省二本院校法學專業學生素質,也能為河南省具有碩士點的院校提供穩定、豐富、持久的法學/法律碩士研究生生源。
(三)適應轉型發展,加強師資建設
一方面我們要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抓好教師的梯隊培養。基本上可以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法。所謂“走出去”是指青年教師的自我培養,如鼓勵青年教師攻讀博士或博士后學位,分批對青年教師開展職業能力培訓,送骨干教師到國內重點高校訪學,有條件的可以考慮出國訪學,擴寬教師視野,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所謂“引進來”是指重點引進重點高校的具有博士學位的專業人才和專業領軍人物擔任本專業的科帶頭人,還可以從著名高校聘請學術大家擔任兼職教授。
另一方面,為了適應轉型發展的需要,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是出路。“法律的生命歷來不是邏輯,而是經驗。”[4]如表2所示,雙師型教師的比例偏低,最高為中原工學院法學院84%,最低為許昌學院法政學院14%,平均為49%。探索實施高校與法律實務部門人員互聘“雙千計劃”,著力打造高水平法學師資隊伍。積極搭建雙向交流平臺,聘請法官、檢察官、律師進課堂,鼓勵教師到實務部門掛職。以周口師范學院為例,2015年出臺了政法學院教師掛職鍛煉實施辦法,掛職鍛煉的教師在評優表先上優先考慮。2015年、2016年共有4位教師到周口市法院、川匯區法院、周口市司法局和仲裁局掛職鍛煉。
(四)分類培養,著力打造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
由于學生素質和學習能力不同,應分類培養,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強化實踐教學,著力提高法律人才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如圖3所示,目前法學本科學生的就業方向主要是考研和考取司法資格證書,而考取司法資格證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進入法律實務部門工作。因此,分類培養是法學教育的未來出路,以周口師范學院為例,2016年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采取分類培養的方式,開展通識教育平臺、專業教育平臺、素質能力拓展平臺和實踐教學平臺教育方式。大一大二開展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在大三以后開始分專業模塊教育和素質教育,大四依托法學實習開展校外實踐教學。實踐教學貫穿整個法學教學過程,每門核心理論課都必須有實踐教學環節。為了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新增“速錄技術”“手寫速記”兩門課程。在實踐教學平臺中除了專業實習、見習和暑期實踐等這些集中實習的方式,還創新一些實踐方式,如競技競賽、論文項目成果、模擬法庭和社會調查等。
(五)開展職業教育,創新就業思維模式
法律職業素質使法律知識有了生命和活力,使法律職業技能有了靈魂和方向[5]。為提高目前法學本科學生的就業率,應積極地對學生開展職業教育,創新就業思維模式。如河南大學法學院已經開始對實習進行分類指導,開展文書寫作、審判業務的實訓課、檢察業務的實訓課和律師業務的實訓課。河南科技大學法學院楊連專教授也指出,應創新就業思維模式,從傳統的考研和到司法機關就業轉變為到企業就業乃至創業。作為學校應該做好學生的職業教育,一方面引導和鼓勵學生考研和參加司法考試,一方面鼓勵學生面向基層,進一步鞏固、開拓就業市場,吸引更多用人單位來校招聘。職業教育應該貫穿整個大學教育,從學生入學起就開始對學生進行就業引導,并將職業發展教育作為主題課程進行宣講,及時啟動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教育工作。
法治國家建設需要大量的法律人才,雖然存在就業問題,但并非人才過剩。國家需要各個層次的法學人才,各個法學院系要確立自己的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方法和師資隊伍,分類培養,著力打造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同時積極開展職業教育,強化學生的職業能力,鼓勵學生創新就業思維模式。
[1]陳政.河南省法學本科教育現狀分析[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12):33-36.
[2]馮玉軍.略論當前我國法學教育體制存在的問題[J].政法論壇,2014(1):83-90.
[3]杜曉.法學大類畢業生就業率倒數第二引反思:中國法科畢業生就業之路為何越走越窄[N].法制日報,2009- 06-19.
[4]王晨光.法學教育的宗旨:兼論案例教學模式和實踐性法律教學模式在法學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關系[J].法制與社會發展,2002(6):33-44.
[5]霍憲丹.法律職業素養是“法共體”的基本資質[J].法學家,2003(6):20.
D633.98
:A
:1671-9476(2017)01-0130-05
10.13450/j.cnkij.zknu.2017.01.30
2016-09-02;
:2016-09-13
侯 芳(1985-),女,河南駐馬店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國際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