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平,熊德明
(1.三峽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宜昌 443002;2.湖北文理學院教育學院,湖北襄陽 441053)
地方高校轉型對接區域發展:內在邏輯、核心內容及實現機制
□張繼平1,熊德明2
(1.三峽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宜昌 443002;2.湖北文理學院教育學院,湖北襄陽 441053)
地方高校轉型對接區域發展既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活力,也為地方高校轉型發展提供動力。地方高校轉型對接區域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人才供需、資源要素、制度文化等內容。實現地方高校轉型與區域發展有效對接,需要政府、地方高校和區域經濟社會和衷共濟,建立主動對接的運行機制、多元對接的聯動機制和有效對接的保障機制。
地方高校;轉型;對接;區域發展
地方高校轉型與區域發展互為條件、互為因果,地方高校轉型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機”,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是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推進器”。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聯合發布的《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提出,地方高校轉型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要“建立合作關系,使轉型高校更好地與當地創新要素資源對接,與經濟開發區、產業聚集區創新發展對接,與行業企業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需求對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區域經濟轉型發展和產業升級對地方高校提出轉型發展和加快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以地方高校轉型發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增強文化創新與社會服務能力,實現地方高校轉型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有效對接,是有效破解人力資源市場“用工荒”與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困局的重大舉措,也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內在追求。
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創新,地方高校轉型對接區域發展主要指地方高校從學術型高校向應用型、技術型高校轉型,使高等教育從趨同發展走向分類發展、從同質發展走向特色發展、從外延發展走向內涵發展,建立起高質量的職業教育體系,為區域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地方高校轉型對接區域發展既是加快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地方高校加快自身發展的需要。
1.1 對接的邏輯起點: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活力
地方高校轉型發展是有效化解人力資源市場上高校畢業生相對過剩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缺乏高層次應用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之間矛盾的手段,也是打破高等教育低質發展、同質發展格局的根本出路。加快地方高校轉型發展,就是要推動地方本科院校、特別是新建設地方本科院校加速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實現高等教育體系與現代職業體系的無縫銜接,提升地方高校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藉此打破職業教育的“斷頭橋”,構造人才培養的“立交橋”,創建高質量、有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從地方高校的生存發展來看,地方高校的存在根基、社會影響、辦學資源主要來源于其所在的區域,地方高校必須立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通過主動轉型來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履行自己的服務使命,獲取辦學資源,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競爭能力,激發創新能力。地方高校轉型的宗旨是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轉變與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對接錯位的形態,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理念支撐、人力支撐、科技支撐,貢獻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點,促進區域文化的繁榮與發展,這是地方高校轉型對接區域發展的邏輯起點。
1.2 對接的普適價值:為地方高校轉型發展提供動力
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為地方高校發展提供良好的辦學條件,地方高校轉型只有立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依托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才能形成持續發展的動力,這是地方高校對接區域發展的核心價值。地方高校的轉型發展既不意味著升格也不意味著降格,而是通過存量開發和增量提質[1],找到一種適合自身發展、促進自身發展的戰略,在培養企業、產業、行業轉型升級急需的應用技能型人才方面或在某個特定領域成為同類高校中的一流。地方高校轉型發展不是個別學校的個別問題,而是全體地方高校必須面對的普適性問題,是地方高校改革發展整體形態、核心功能和目標定位的轉變[2],標志著高等教育服務職能的新變化。地方高校轉型是外力推動與內力作用的結合,既反映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對人才的新要求,又體現高校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主動選擇。轉型不是地方高校發展的最終目的,而是一種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法和手段,是一種提升競爭能力的途徑和措施。轉型的真正目的是促進地方高校辦出風格與特色、提高社會影響力與認可度,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與創業能力,為學生創造更加多樣、更有前途的發展機會,從而沖破地方高校招生難、培養難、畢業生就業難的重圍,開創職業教育特色發展的新局面。
1.3 對接的實踐支撐:形成互促互進的雙贏局面
地方高校轉型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轉型殊途同歸,一脈相承,二者的對接旨在形成地方高校轉型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雙贏局面,這是地方高校轉型對接區域發展的邏輯支點。從系統的角度考察,地方高校轉型發展與區域發展雖屬兩個不同的系統,但二者之間是有機聯系、彼此影響、相互促進的非線性關系,既相互提供支撐,又日益交織在一起,具有內在的機理。知識經濟社會,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地方高校發展的聯系越來越密切,二者之間正在形成一種雙向的價值選擇關系。一方面,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越高,客觀上越需要地方高校的配合與服務,地方高校由此成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所”,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源”,科技成果轉化的“孵化器”,區域社會變革的“智囊團”;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發展速度越快,越需要區域經濟社會的接納與支持,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為地方高校的發展提供更為合適的土壤。地方高校轉型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轉型發展互為存在,互為前提,互為依托,地方高校轉型與區域發展只要實現有效對接,就能形成互促互濟的合力。
地方高校轉型對接區域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多種因素。地方高校轉型能否有效對接區域發展,既需要對接主體的積極認識,也需要科學選擇對接內容,才能使兩者的對接不會錯位、移位。
2.1 人才供需對接
人才供需是地方高校轉型對接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第一道接口。隨著全球范圍內知識經濟的發展,知識已經成為最為重要的生產要素而進入到生產領域之中[3],以現代科技為特征的人才成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量。當前,我國人才供給與需求關系發生深刻變化,面對區域經濟結構深刻調整、產業升級加快步伐、社會文化建設不斷推進特別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人才供需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質化傾向嚴重,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和就業質量低的問題比較嚴重,生產服務一線缺乏應用型、復合型、技術創新型人才,人才培養結構和質量尚不適應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要求,導致區域經濟發展緩慢,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形勢?,F代化情境中,我國區域經濟轉型的實質就是要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經濟發展中的高科技含量。而要實現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推動區域發展方式的轉變,必須加快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隊伍的建設與發展,這為地方高校轉型發展提供了接口。地方高校只要找準區域經濟發展的接口,轉變人才培養理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最大程度地提升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吻合度,就能把握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在服務經濟轉型升級中實現自我發展。
2.2 資源要素對接
資源要素是地方高校轉型對接區域發展的核心。地方高校和區域經濟社會在轉型發展上各有其資源方面的優勢與劣勢,存在著資源優勢互補的需要。從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角度來看,經濟區域化條件下的企業、產業、行業具有吸納社會資金和資本的能力,擁有生產設施、場所和技術工人等人力、財力和物力資源,但區域經濟發展要進一步提高層次和效益,區域社會發展要進一步提高影響和地位,區域社會文化發展要進一步提高檔次和品味,都必須依靠地方高校的智力資源,才能實現區域產業創新、技術創新、文化創新、產品創新。從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角度來看,地方高校擁有豐富的人才與智力資源,具有人才培養培訓、開展科研和技術開發的優勢,但其轉型發展受到資金和資本、實踐實訓平臺、實習基地、雙師型師資等資源的限制,需要區域經濟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4]。地方高校對接區域發展就是要充分利用各自掌握的資源優勢,通過更為科學的排列進行有機組合,生成新的資源優勢[5],以揚長避短,實現資源上的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2.3 制度文化對接
制度文化是地方高校轉型對接區域發展的關鍵。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特色,地方高校要有效對接區域發展,就必須依靠制度轉型和文化轉型,才能辦出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所謂制度轉型,就是體制的互補性允許制度安排的多樣性的發展。在任何情況下,不可能只有一種可行的和最佳的制度安排[6]?!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促進高校辦出特色。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發揮政策指導和資源配置的作用,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薄案咝R喂虡淞⒅鲃訛樯鐣盏囊庾R,全方位開展服務。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開展科學普及工作,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積極推進文化傳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積極參與決策咨詢,充分發揮智囊團、思想庫作用。”地方高校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式、途徑有多種多樣,如果沒有制度與文化轉型,教育的保守性就難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開放性,地方高校轉型發展與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就會出現裂縫,地方高校對區域經濟社會的參與度和貢獻率就會降低,就難以達到良好的對接效果。
地方高校轉型對接區域發展是加快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地方高校加快發展的必然選擇。實現地方高校轉型與區域發展的無縫對接,良性互動,需要政府、地方高校和區域經濟社會和衷共濟,建立有效對接的機制。
3.1 建立主動對接的運行機制
地方高校轉型發展是在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區域產業升級和區域經濟增長方式深刻轉變的背景下提出的,既對地方高校的體制機制變革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為地方高校爭創同類一流創造了千載難逢的機會。轉型高校需要認清發展形勢,積極主動地擁抱變革,才能在區域經濟社會轉型發展中有所作為。第一,轉變辦學理念,確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內涵發展道路。地方高校從學術型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意味著要摒棄學術型高校的發展路子,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建立以專業和能力為核心,以行業企業深度參與為紐帶,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育教學體系,建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7]。第二,轉變發展思路,主動強化服務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意識。地方高校既是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高地,也是創新、創業、創意型人才培養的陣地,要主動融入區域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戰略,通過與政府部門、科研院所、企業行業產業聯合培養人才、聯合開展課題攻關等方式,為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持和技術支持。第三,轉變發展方式,構建與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協調的教育體系。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構建以大數據為特征的現代教育管理體制與服務機制,加快形成以企業行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學研相結合為途徑的專業體系、課程體系和科技創新體系,在與區域市場互動中爭取到更多辦學資源[8]。
3.2 建立多元對接的聯動機制
地方高校轉型發展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加速器”,區域社會各方的支持則是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強力引擎。地方高校轉型對接區域發展“不僅需要社會的完整的、全方位的支持,而且需要社會的諧和的、有合力的支持”[9],才能形成多方聯動、互濟共生的合力。地方高校轉型對接區域發展,需要建立政府、高校和社會的聯動機制。一是政府加強引導。地方政府要發揮地方高校與區域之間的“橋梁”作用,建立地方高校轉型發展對接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引導機制。通過全面落實國家有關政策措施,制定適合本地區高校與企業合作、協同創新、科技服務的鼓勵政策和激勵機制,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與地方高校發展有機融合,促進專業鏈與產業鏈對接、專業群與產業群對接。二是高校充分參與。地方高校要積極爭取地方政府、行業企業支持,通過建設協同創新中心、創新創業基地等載體,實現區域內科研、醫療、文化、體育等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圍繞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區域協同發展、區域經濟帶建設、區域特色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社會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等重大戰略,加快建立人才培養、科技服務、技術創新、萬眾創業的一體化發展機制。三是社會各方支持。區域內的行業、企業和產業是地方高校發展的技術中心、實踐平臺和實習實訓基地,要為地方高校與區域合作育人、合作開發、合作發展、合作就業、合作創業創造條件,促進高校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助推地方高校構建“產學研相結合、教學做一體化”的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機制。
3.3 建立有效對接的保障機制
保障機制是為地方高校對接區域發展提供物質和精神條件的機制。沒有保障機制創新,就無法改善轉型效果。促進地方高校轉型與區域發展有效對接,必須建立三管齊下的保障機制。一是建立有效對接的法制保障。政府要制定實施鼓勵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明確要求政府部門積極與地方高校合作互動的相關政策法規,使地方高校轉型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克服隨意性、間歇性,具有規范性、可持續性,形成長效對接機制。二是建立有效對接的制度保障。國家要加快推進配套制度改革,通過建立高校分類管理、分類辦學、分類評價體系,研制應用技能型高校的設置基準和評估標準,開展地方高校轉型發展成效評估,加強對產業和專業結合程度、實驗實習實訓水平與專業教育契合程度、雙師型教師團隊的比例和質量、校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等方面的評估,并將評估結果與資源分配掛鉤,支持地方高校加強校企合作,加速從學術型辦學向應用型辦學的轉變。三是建立有效對接的組織保障。分別在政府系統和高校系統成立專門組織機構,負責統籌協調地方高校與區域合作事宜,及時解決合作中出現的問題,保障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社會對接的通暢順利。
[1]魯昕.高校轉型是解決就業的關鍵[EB/OL].http:// edu.qq.com/a/20140425/015028.htm.
[2]許霆.新建院校轉型與創業文化建設[J].高等教育研究,2012(4):53.
[3]王玉波.實施人才戰略推進區域經濟轉型升級[J].中國人才,2012(8):11-12.
[4]黃家慶,何光耀.區域經濟發展轉型與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耦合[J].人民論壇,2014(12):82-84.
[5]孟令擇.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分析:以河北省為例[J].教育探索,2009(10):29-30.
[6]青木昌彥.中國經濟制度轉型的雙重性[N].中國經濟時報,2002-06-22.
[7]董仁忠.推動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挑戰[J].職教論壇,2014(23):1.
[8]張繼平.高質量高等教育公平挑戰與應答:地方高校轉型發展與高等教育合理分流的視角[J].學術論壇,2015(12):167-171.
[9]吳康寧.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需要怎樣的社會支持[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3(6):2.
責任編輯 李利克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8.018
G648.4
A
1004-0544(2017)08-0095-04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BIA120076)。
張繼平(1972-),男,湖北來鳳人,教育學博士,三峽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熊德明(1968-),男,湖北襄陽人,教育學博士,湖北文理學院教育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