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超,郭惠芳
(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 風濕免疫科,河北 石家莊 050000)
·鄉村醫師專欄·
常見關節炎的鑒別及初步處理
孫 超,郭惠芳
(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 風濕免疫科,河北 石家莊 050000)
關節炎;診斷,鑒別
關節炎是指由炎癥、感染、創傷或其他因素所致的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的炎性病變,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
關節炎病因復雜,常為多種疾病的早期表現,包括類風濕關節炎、脊柱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結締組織病相關性關節炎、感染相關性關節炎等。
1.1 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是最常見的慢性關節炎。男女比例約1∶3,多為對稱性、持續性關節腫脹、疼痛,晨起明顯。以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和足趾小關節受累最多見;晚期出現關節周圍肌肉萎縮,關節強直、掌指關節尺側半脫位,手指“天鵝頸”及“紐扣花”等畸形。實驗室檢查可有血沉、C反應蛋白和類風濕因子增高,但均無特異性;抗環瓜氨酸肽抗體、抗角蛋白抗體陽性特異性>90%。
1.2 脊柱關節炎 脊柱關節炎包括強直性脊柱炎、銀屑病關節炎、炎性腸病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等,以強直性脊柱炎最常見。這類疾病的共同特點為:炎性腰背部疼痛,休息和晨起加重,可半夜痛醒,活動后減輕;下肢大關節非對稱性關節炎。實驗室檢查類風濕因子陰性,部分患者HLA-B27陽性。可伴有虹膜炎、銀屑病、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恩氏病等。
1.3 痛風性關節炎 95%見于男性,女性大多出現在絕經期以后。典型發作者常于夜間痛醒;疼痛進行性加劇,12小時左右達高峰,呈撕裂樣、刀割樣或咬噬樣,難以忍受。受累關節紅腫、灼熱、觸痛明顯、功能受限。50%以上發生于第一跖趾關節,但也可波及膝、踝、肘、腕及手關節;持續1~2周可自行消退。慢性期關節周圍出現痛風石,晚期出現關節破壞、畸形。常伴有高尿酸血癥病史,但急性發作期血尿酸不一定升高。
1.4 骨關節炎 多見于50歲以上中老年人。負重關節及雙手遠端關節最易受累,活動時疼痛,休息后緩解。常見特征性表現為:遠端指間關節和近端指間關節出現骨性結節、方形手、“蛇型手”、膝內翻、膝外翻等。血沉、C反應蛋白和類風濕因子一般均無異常。
1.5 結締組織病相關性關節炎 除類風濕關節炎外,很多結締組織病如:紅斑狼瘡、干燥綜合征、硬皮病、皮肌炎等都可有對稱性小關節炎,容易誤診為類風濕關節炎;雙膝關節痛、積液亦可見,但一般無骨質破壞和畸形。常伴有發熱、皮疹、口干、眼干、肌痛肌無力、雷諾現象或臟器損害。自身抗體檢查有助于鑒別診斷。
1.6 感染相關性關節炎 包括化膿性關節炎和非化膿性關節炎,前者是因各種細菌、病毒、支原體以及寄生蟲直接感染關節所致;后者因病原體誘發的免疫反應所致如:鏈球菌感染后的風濕性關節炎、結核風濕癥以及反應性關節炎等。關節腔積液細菌培養對鑒別診斷十分重要。化膿性關節炎常常起病急驟,多為單關節炎,病變關節紅、腫、熱、痛,活動受限,嚴重者可出現骨髓炎和骨壞死。風濕性關節炎呈游走性大關節炎,關節腫脹時間短、消失快,常在1~6周內自然消退,不留畸形,但由于抗生素的廣泛應用臨床已經非常罕見。
關節X片是常規檢查,對關節炎鑒別診斷必不可少。
關節超聲檢查最便捷、直觀,早期或急性期可見關節周圍皮下組織水腫、關節腔積液、肌腱炎、腱鞘炎、滑囊炎、滑膜炎、附著點炎;慢性期可見滑膜增生、關節軟骨厚薄不均、邊緣模糊、骨連續性中斷、有缺損或骨贅形成。痛風患者可見痛風石、“雙軌征”等特異性表現。
關節炎的治療主要取決于病因。
3.1 一般治療 適當休息,減少受累關節活動,但不應完全制動。
3.2 全身用藥 非甾體抗炎藥如雙氯芬酸、布洛芬、塞來昔布、依托考昔、美洛昔康可用于緩解癥狀。副作用為胃腸道癥狀、肝腎功能;非甾體抗炎藥治療無效的非感染性關節炎,可酌情給予小劑量醋酸潑尼松,短期應用,癥狀緩解后盡快減量并停用,不宜選擇長效地塞米松。懷疑化膿性關節炎時避免使用糖皮質激素,盡早進行關節腔積液細菌培養,根據結果選擇敏感抗生素。
3.3 局部用藥 關節腔沖洗可用于化膿性關節炎治療。非感染性關節炎時關節腔內注射復方倍他米松,對緩解關節腫痛十分有效,療效可維持3~4周,但注射間隔應大于3個月,每個部位每年不超過3次。
郭惠芳,Email:guohfch@126.com
R684.3
B
1004-583X(2017)08-0722-01
10.3969/j.issn.1004-583X.2017.08.018
2017-06-19 編輯:張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