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璨
單縣中心醫(yī)院眼科,山東單縣 274300
青光眼是眼科臨床的常見病,也被稱之為不可逆性致盲眼病。我國青光眼主要以原發(fā)性青光眼為主,約占青光眼的40%~50%,多發(fā)于老年人群。當出現(xiàn)青光眼后,主要是采取手術治療,但手術后患者多存在緊張、焦慮、負性情緒,加上患者對青光眼的認知不足,不利于術后的預后[1]。因此,青光眼術后的臨床護理尤為重要,做好青光眼術后的護理工作,降低患者眼壓、緩解術后痛苦,對減少青光眼的致盲率有重要作用,也是提高眼科手術療效的重要舉措。此次為探討對青光眼術后患者應用運動康復與心理干預對眼壓和眼血流的影響,選擇98例青光眼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組討論,詳細內(nèi)容見下。
將該院在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間收治的98例青光眼手術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n=49)與觀察組(n=49)。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6例;右眼28例,左眼36例;年齡36~67歲,平均年齡為(47.6±2.5)歲。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5例;右眼26例,左眼34例;年齡36~65歲,平均年齡為(45.6±2.5)歲。觀察組與對照組的一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檢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98例患者均接受相同手術治療,手術完成后,對照組術后常規(guī)臨床護理,主要是遵醫(yī)囑術后用藥,嚴格控制患者的用藥情況,及時解決患者的術后疑慮,常規(guī)護理干預為6周。觀察組加用運動康復與心理干預,①健康教育:在患者完成手術后,對患者和家屬進行相關青光眼知識的普及,詳細向患者講解青光眼的基本概念、術后自我保健和術后生活方式指導,講解降眼壓藥物的名稱、機理、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可采用集中授課與一對一的教育形式普及術后健康教育知識,如發(fā)病機理、臨床表現(xiàn)、目前病情、治療方案和預期療效等,提高患者與家屬對疾病的認知程度;②心理干預:根據(jù)不同青光眼手術患者的個性特征和負性心理,采取相應的護理方法,轉(zhuǎn)變患者的思維模式,針對患者的負性心理給予科學的心理教育和指導,保持熱情、真誠、關心的態(tài)度,積極與患者交流,排除患者的不良情緒,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還可以通過分享手術成功患者的治療經(jīng)驗,互相鼓勵、幫助患者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做好術后康復護理;③運動康復:規(guī)律的體育運動和充足的睡眠一樣重要,術后體育運動還可以降低眼壓,但需要注意的是術后的運動選擇要在專業(yè)醫(yī)師的指導下進行??梢赃M行太極拳、散步、做操等簡單的運動方式進行運動康復,避免球類運動、大運動量的運動,減少術后運動對患者預后的影響,運動30~60 min/d。所有患者均接受6個月的護理干預[2]。
①在患者完成護理干預后復查眼壓,眼壓用Goldmann壓平眼壓計專人測量,于干預結(jié)束后08:00、11:00與16:00測量眼壓,取3次測量結(jié)果的平均值。②眼血流測定:選擇HP5500彩色多普勒超聲系統(tǒng),對視網(wǎng)膜中央動脈(CRA)在舒張與收縮兩個期間的血流量最高流速進行記錄,單位cm/s.
為保證此次研究的準確性,該次研究選取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患者年齡、性別、例數(shù)以及其他相關計數(shù)資料以相對數(shù)構成比(%)或率(%)表示,其他計量資料用(±s)表示,展開 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①觀察組患者術前眼壓(28.21±3.10)mmHg、術后眼壓(14.54±2.31)mmHg,對照組患者術前眼壓(27.71±3.10)mmHg、術后眼壓(18.54±2.21)mmHg,干預前觀察組與對照組眼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干預后,所有患者的眼壓較治療前均得以改善,觀察組患者眼壓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經(jīng)檢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②兩組患者干預后眼血流情況對比,經(jīng)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體見表1。
表1 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眼血流情況變化(±s)

表1 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眼血流情況變化(±s)
組別 時間段 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cm/s)舒張末期血流速度(cm/s) 阻力指數(shù)觀察組(n=49)對照組(n=49)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8.34±1.22 10.33±1.33 8.33±1.32 9.65±1.34 2.74±0.76 3.89±0.88 2.77±0.56 3.03±0.65 0.69±0.06 0.62±0.05 0.62±0.03 0.66±0.04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各種眼病的發(fā)病率也逐漸上升,青光眼即是其中最主要疾病之一。青光眼分類很多,大部分青光眼患者都屬于原發(fā)性青光眼,是全球致盲因素的第2位,我國的青光眼患病人數(shù)也是全球前幾位的,而因青光眼導致視力缺損的患者人數(shù)占到發(fā)病例數(shù)的20%。對青光眼最重要的治療方式是手術、激光和藥物治療,穩(wěn)定眼壓和視力,改善病患眼部血流學狀況,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手術后強化基礎的臨床護理對提高手術療效有重要作用,心理護理干預本著為患者著想的基本點出發(fā),滿足患者的基本需要,平衡患者心理,為其他臨床護理措施的實施奠定思想基礎。運動康復通過簡單適當?shù)倪\動方式提升手術治療的療效,但是患者不宜在黑暗的環(huán)境內(nèi)停留時間過久,在為患者選擇康復運動方式時,盡量不做低頭彎腰動作等,同時,囑患者定期復查,按時用藥[3]。在此次研究中,對照組術后常規(guī)臨床護理,觀察組加用運動康復與心理干預,干預結(jié)束后,觀察組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也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對青光眼術后患者應用運動康復與心理干預,有助于降低眼壓,改善患者眼血流情況,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1]徐艷華,胡什全,姚琴.急性青光眼手術患者的心理護理效果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6,22(8):120-121.
[2]朱金香,莊沁紅.認知行為護理對青光眼患者術后心理狀態(tài)及自護能力的影響[J].醫(yī)療裝備,2016,29(16):173-174.
[3]連美燕,吳亞林,李惠娜,等.心理彈性重塑在青光眼患者抗壓能力和局部用藥依從性中的作用[J].現(xiàn)代醫(yī)學,2017,45(2):27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