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對扶貧工作的重視力度空前,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扶貧工作,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到2020年全部如期脫貧、所有貧困縣要脫貧摘帽。四川省委十屆六次全會做出集中力量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部署,一場針對貧困落后地區的扶貧攻堅戰已經打響。
四川省四大連片特困地區,88個貧困縣,面積超全省的三分之二,全部處于山區。而林業是山區的主要資源,對山區農民來說,林業是他們增收的重要渠道。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推動和社會的廣泛參與下,近年四川省通過發展林業產業幫助農民增加收入,服務山區精準扶貧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對于林業大省的四川而言,農民通過林業產業獲得的收益占比十分低下,與發達省(區)相比差距明顯。四川林業產業服務精準扶貧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龍頭引領 山區農民增收有路
從近年四川省林業產業發展情況來看,林業產業基地逐年擴大,林業龍頭企業示范作用明顯。以宜賓市為例,到2016年末,該市各類林產業基地達到50萬公頃,按照良種化、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要求,建成現代林業產業基地16萬公頃,以不足1/3的龍頭企業,引領全市竹產業、木材加工業,特色經濟產業、生態旅游業、苗木花卉業、野生動植物繁育等六大產業快速發展。新型林業經營主體超過1000個,促進全市林產業加快發展,全市林業產值達165億元。農民人均從林業中獲得經濟收入1450元,較“十一五”期末增加734元,增長102.5%,林業收入實現了翻番目標。
特別是位于大巴山南麓的渠縣,該縣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共建基地”的辦法,由龍頭企業——渠縣屏西盛果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從農戶手中流轉土地種植核桃,農戶將土地流轉費入股成立合作社,合作社將農戶的股金交給公司,公司每年按核桃總產量的18%分給農戶作為股金收入,公司全額投入基地建設費用,進行市場化運營。目前已發展2萬余畝標準化核桃種植基地,覆蓋貧困戶705戶,貧困人口1672人, 貧困人口在基地打工,每年打工者人均收入可達6000元以上,前景可觀,帶動作用十分明顯。
以雅安市天全縣為例,天全縣確定的打造“50萬畝二郎山竹海”的戰略目標,截至2015年已經基本建成,并形成基地-加工的產業鏈條,引進了和神竹業,增加了竹產品附加值。在林產品加工產業方面,該縣重點培育發展工業原料林基地,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茶葉、獼猴桃、中藥材、山葵等為主的立體林業種植基地等林業及相關產業基地,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了藍公府、中天地、信誠林業等加工企業,促成全縣林業的生產加工產業鏈條框架形成,并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在此基礎上,近年四川林業培育了以森林旅游、森林休閑、健康養身為龍頭的產業企業,帶動了“林家樂”“森林人家”“森林康養”為補充的生態旅游產業。2014年四川林業第三產業產值達662億元,僅次于湖南,居全國第二位。2015年對全省15個林業經濟和社會效益監測縣的監測結果顯示,林業旅游業3231萬人次,同比增長25%;每人次平均消費285元,旅游收入392億元,同比增長24.2%。
產業扶貧 突出問題待解
——林業扶貧政策支持針對性不強。四川現有國家級重點貧困縣大都在山區,這些山區縣有85%的后備土地資源大多適用于發展林業產業。但國家對這些山區缺乏有針對性的林業產業扶貧政策。目前,四川省對這些山區單位林地面積投資額僅1092元/公頃,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78%。如此少的固定資產投入,很難調動相關部門的積極性。
——林業產業的扶貧政策支持力度不夠。一是對林業扶貧產業單個環節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山區貧困縣區林業產業往往是農民脫貧的基礎或第一產業,且經濟效益相對低、科技含量不高,需要更多產業和科技方面的扶持政策。二是林業扶貧產業的價值鏈短,基本停留在第一產業環節。主要以家庭分散經營為主,專業化、規模化程度低。
——林業扶貧資金不足。四川盆周山區,由于在重點林區縣與貧困縣高度重合,貧困區道路、橋梁、水、電等基礎建設需要資金,林業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也需要資金。全國扶貧重點縣的扶貧資金中,林業僅占11.5%。
——林業扶貧人才奇缺。貧困地區多在邊遠的盆周山區,交通不發達,遠離中心城市、林業科技扶貧人才嚴重匱乏,尤其是對貧困戶聯合致富起示范帶頭作用的特色經果林,優良種植苗培育、林下經濟、生態旅游(鄉村旅游)等綠色產業缺乏科技幫扶環節和相關技術的培訓和傳授。
做強林產 山區脫貧可期
“十三五”是全面奔康的決戰期,脫貧攻堅的重點在山區、難點也在山區。對于四川山區來說,唯有通過做大做強林業產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讓貧困群眾增加收入脫貧奔康,才是山區脫貧的根本路徑。
——做好產業規劃,優化林業產業布局。以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目標,依據龍頭企業、跨區域產業集聚地、林業產業園區、林業產業要素交易機構和專業展會五大載體,堅持推進各類資源型基地建設,提高四川林地產出。
——加強政策引導,優化林業產業結構。一是林業產業一、二、三產業集群都應明確2-3家龍頭骨干企業,省政府對其重點扶持,鼓勵和指導;二是推動林業產業的中小企業轉型,向“專精特新”發展,培育和發展一批成長性好的特色林業企業在全省林業扶貧攻堅工作上推廣;三是優化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產業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作用,加快四川綠色生態空間建設。建議在川西、川東北生態功能限制開發區內,組建2—3個國家級公園。“限制開發不是限制發展”,建立國家公園是成功處理生態系統和資源保護利用的成功實踐,可以在上述區域的重點國有林場先行先試,為四川省在生態保護和利用在體制上創新提供經驗;四是為適應我省森林旅游飛速發展,建議省林業廳下設“森林旅游管理中心”。
——加強林業產業補貼導向性,改善投資環境,減少行政審批。一是提高補貼的連續性,導向性,由造林補貼為主向撫育管理補貼傾斜;二是在林權抵押貸款中擴大經濟林貸款,盡快推進對經濟林的保險和保障措施;三是從保障國家糧油安全戰略考慮建議將木本糧油納入國家農業糧油生產補貼的范疇,使從事木本糧油生產的農戶享受“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國家農業補貼,提高補貼標準,緩解地方財政的壓力。
——扶持林業產業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林業產業集群是今后我省中小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要由政府主導林業產業集群規劃布局和功能定向,工商、財政、稅務、金融、科技等部門協同采取有效舉措,鼓勵和扶持中小林業企業快速發展。一是提升重點林業產業龍頭骨干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建立穩定的供應、生產、銷售等協作配套關系,提高專業化協作水平,推動中小企業向林業產業的“專精特新”發展。二是充分發揮省市林業科研院所、林業產業協會的推動作用。目前應首先是以提高林業產業集群信息化水平和打造區域品牌上下功夫(如支持對龍頭骨干企業設計,制造,管理,銷售,服務等關鍵環節的信息化應用能力提升)。三是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政府應支持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集聚優質服務資源,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無償資助。業務獎勵等形式鼓勵各類服務機構提供服務;建立健全產業集群多層次,多類別的人才培訓機制,開展集群內“專精特新”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培訓。四是政府應對林業產業的中小企業發展給予政策支持,優化產業集群發展環境。設立中小企業發展技改或轉型升級專項基金,對中小企業發展資金及服務體系建設資金應優先給予支持。
——引導企業提升林業產業升級換代能力。鼓勵和支持產業集群與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用協作創新網絡。一是在政府引導下,建立林業產業集群研發中心、設計中心和工程技術中心等。二是在政府引導下,創新資源向集群集聚,積極參與東部沿海地區林業產業承接,技術引進,提升產品質量。同時,要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的林產品生產、銷售和服務的西部重點林業產業特色產業基地。
——提高公共服務能力。一是以四川林業產業協會為中心,建立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二是以四川省林業培訓部門為中心,建立健全林業產業集群多層次多類別的人才培養機制,開展人力資源培訓,特別是加大集群內“專精特新”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培訓。三是由省林業人事部門,組織有實際經驗的教師及科研人員,編寫《林業產業技術培訓教材》。
——落實支持林業產業發展的金融政策。重點是加強和改善林業產業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改變林業信貸服務缺失和過度依賴政策性投資的現狀,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林業產業的政策。同時,要提高商品林保險保額,以避免林農因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損失。要強化林權抵押貸款扶持力度,使更多農戶通過林業貸款,發展林業特色產業,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目標,讓農民通過林業產業扶持,盡早脫貧奔小康。
——健全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提高貧困山區補償標準。林業服務山區精準脫貧事關全面小康目標的實現,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認真執行黨中央、省委決策部署,創新工作方式,建立完善促進農民穩定增收的現代林業產業體系和支撐保障體系,不斷完善農民參與林業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的政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增強林業扶貧動力和活力,讓廣大農民群眾融入林業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的共建共享格局,強力推動林業產業服務脫貧攻堅工作,就能最終打贏林業脫貧攻堅戰,確保山區縣與全省全國同步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