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5日,大年初九。中國城鄉依舊沉浸在春節的祥和喜慶當中。
四川內江市東興區椑南鄉岔沖村,這個距城區僅10公里的小村,一農家屋正舉行火熱婚禮。親人們呼朋喚友駕駛著小車趕來慶賀,新建的水泥路村道上,時不時一輛小車駛過,讓人感嘆:鄉村富了,農民包里鼓了,農村生活更便捷了。
這一天,2017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布,短短幾個小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傳遍城鄉。
正如小小的岔沖村一樣,顯現的一面是:近些年農村飛速發展,農民越來越富,但隱蔽的一面更讓人憂慮:短暫的春節熱鬧之后,年輕壯實的村民將像候鳥一樣飛去城市,農村空心又將出現,留在農村的年老的傳統農民仍將種植原有的莊稼結構,農產品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農村增長乏力……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避無可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農村的深層次變革已經到來。
繼城市躍進之后的農村深度變革
城市與農村,看似二維,卻是共融共生的統一體。
觀世界與古今,可知鎮自村中來,城自鎮中生;先有村鎮,而后有高度商業化的城市,再有分工合作而成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等。
世紀之交的中國,隨著戶籍政策的放開,城市迎來飛速發展的階段。隨著農村人口漸次涌入城市,推動著城市一個圈層一個圈層的擴大。單說成都,就從原來的二環擴展到了三環、繞城,體量擴大了數倍;此間,房價躥升,從原來的每平方米二三千元漲到了上萬元。
2017年1月22日,四川省經濟數據出爐,2016年成都GDP超過12170億元,成都平原經濟區首破20000億元,城市經濟得到極大壯大。
反觀農村,廣大的丘陵和山區,其GDP遠遠落后于城市,大部分地區仍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傳統農民依然在種植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低效地重復著農業勞動。
農村的現狀,2017中央一號文件有清晰的表述:農產品供求結構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資源環境壓力大、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乏力等問題仍很突出,增加產量與提升品質、成本攀升與價格低迷、庫存高企與銷售不暢、小生產與大市場、國內外價格倒掛等矛盾亟待破解。
如何破解?中央給出了妙方: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村深度變革的必由之舉。
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工業化模式
前些年,以工業園區為主要形式的新型工業化在全國遍地開花,有的地方是一縣一園區,有的是一縣多園區,這極大地促進了縣域范圍內的招商引資,工業的聚集化生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也為工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極大便利。
工業園區化的成功模式為農業的園區化提供了經驗,集約、集聚化的農業生產應運而生。
農業的園區化,其核心就是農業也可以當成工業來做。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即是借鑒工業園的成功模式,在農業方面進行大膽的探索和嘗試。
“以規模化種養基地為基礎,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建設‘生產+加工+科技的現代農業產業園,發揮技術集成、產業融合、創業平臺、核心輻射等功能作用”,一號文件將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建設作為一項重點工作,產業園規劃正在展開。
為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促進三產深度融合,今年我國將推動“三區、三園和一體”平臺建設促進現代農業發展。2月6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農辦主任唐仁健談到“三區、三園和一體”, 這正是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的基本形式。
“三區”是指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使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膠等重要農產品能夠保持基本自給,提高我國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三園”是指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將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集群,打造現代農業的創新高地。
“一體”則是指田園綜合體,將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業合作社為主要載體,建設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西部四川的農業產業園區已進入實踐階段,正吸引城市資本轉向農村的廣闊天地。2016年 8月31日,四川新藍建工集團與瀘縣政府簽約,新藍現代農業項目正式落戶瀘縣,計劃用3—5年的時間,投資5億元,在瀘縣海潮鎮建立1萬畝現代農業園區。
《當代縣域經濟》記者注意到,項目實施的正是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以生物質能天然氣工程為核心,建成 1萬畝有機食品核心示范片區,在瀘縣建成綠色食品帶動區10萬畝,無公害輻射區100萬畝,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的專業化和品牌化建設。
四川旺蒼縣,2016年以來已累計投資20億元,在化龍、高陽、木門、農建、尚武等15個鄉鎮建成了17個萬畝億元以上現代農業園區。園區農民年人均增收可實現9800元左右。
在山東青島,大型農業公司昌盛日電太陽能科技公司在全國20多個省份與數十個縣區簽訂協議,建設光伏農業產業園區,利潤連年取得高速增長。
可以預見,中國農業正進入一個轉型期,全國范圍內的農業產業園區正催生繼城市飛速增長之后的又一個快速成長模式,機遇已經來臨。
生態農村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號文件中,鄉村休閑旅游產業提到了很重的地位,與此相配套的,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增綠行動的綠色生產方式。
記者欣喜地注意到,文件中提出,“實施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推進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這是大規模的推進農業生產之后,首次提出土地的休養、休耕,這是種更接近自然更為科學的生產、耕作方式,將讓農村除了禾嫁之外,會更加生態與自然。
生態也是生產力,也是GDP。農村更綠、更美、更生態,將會更有吸引力,為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提供極大助力。
在重慶市江津區,把“風景”變成“產業”、將“美麗”轉化成“生產力”,形成藍色精靈藍莓莊園、mini自然王國、立體花海等風格各異的鄉村旅游精品,2016年鄉村旅游接待820萬人次,鄉村旅游收入達30.2億元。
云南彌渡縣發展“一村一品、一村一韻”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使美麗鄉村從“一處美”向“一片美”“全域美”轉變,農村新業態帶富一方又一方的百姓致富增收。
四川省5萬多個行政村中,超5000個村搞起了鄉村休閑旅游,鄉村旅游經營戶達10萬余家,800萬農民受益,2016年,全省鄉村旅游總收入突破2000億元,同比增長21%,全省有1443個旅游扶貧重點村納入全國鄉村旅游扶貧工程名錄。
合作社成為發展鄉村旅游和旅游扶貧的極大助力,2016年,四川省鄉村旅游合作社數量激增,達到2632家,是2015年的4.8倍。2016年5月,眉山市洪雅縣荷園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成立,這是該縣首家以鄉村旅游產品為經營對象、全部以農民為主體的專業合作社。
一號文件注意到鄉村旅游極大的增長潛力,將其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的路徑與目標,而“培育宜居宜業特色村鎮”是著力點之一。文件提出,圍繞有基礎、有特色、有潛力的產業,建設一批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一產二產三產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鎮;打造“一村一品”升級版,發展各具特色的專業村;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等。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鄉村旅游的靚點將更多、更迷人。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生態工程建設也提到了極為重要的位置。農業,不僅僅是提供優質的農產品,提升生態環境也是“附加產品”。生態理念注入農業生產,使農業的發展更具有可持續性。
國家將推進山水林田湖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國土綠化行動將大規模推進。此外,長江經濟帶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也將啟動,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國家公園建設、野生動植物和珍稀種質資源的保護等等,將貫穿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始終。
農業生態理念正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山鄉在生態中更美,在綠色中迎來新的生機與活力。
縣域迎接鄉村新機遇
與一號文件配套,一系列有關農業的發展規劃接連出臺。
2017年1月初,農業部印發《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工程規劃(2016-2020年)》,進一步細化實化了黨中央、國務院“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農業領域的部署,劃定了東北黑土區、南方耕地污染區、京津冀地下水超采區等7個重點區域;安排了西北地區旱作節水農業工程、草原生態保護工程、漁業資源及生態保護工程等10個重點工程。
農業部還印發了《全國奶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優化區域布局;發展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提升嬰幼兒配方乳粉競爭力;推動乳制品加工業發展;加強乳品質量安全監管;加快推進產業一體化;打造國產乳品品牌;加強良種繁育及推廣等11大主要任務。
2月7日,農業部又印發《“十三五”農業科技發展規劃》,提出農業科技創新的11大重點領域,包括現代種業、農業機械化、農業信息化、農業資源高效利用、農業生態環境、農作物耕作栽培管理、畜禽水產養殖、農作物災害防控、動物疫病防控、農產品加工、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到2025年我國農機化率要達到75%。整體來看,農機裝備增長空間較為廣闊。未來具有技術優勢及高端農機制造能力的龍頭企業,將受益于行業的高增長。
從生態、奶業發展,到農業科技等,以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推進為主線,正推動人力、資本等要素向鄉村加速聚集,推動農業由粗放型的小農經濟向精細型、科技型的集約化現代農業轉變,隨之帶來的是縣域發展的一系列機遇。
基礎設施建設機遇:繼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之后,新型農村的建設將深入推進。隨之展開的鄉村道路、高標準農田、配套水利和節水、土壤改良、生態建設等工程,以及現代農業園區、現代食品產業、宜居宜業特色村鎮、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建設等,將催生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機遇。
鄉村休閑旅游機遇:土地休養與休耕,農村增綠行動,生態提升,以及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將讓農村變得更優更美,特色產業的集聚發展,將形成各具魅力的農業特色產業產區,更具觀光效應;鄉村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旅游+”“生態+”等模式可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傳統村落保護力度將更大,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將嶄露新顏。
農業園區發展機遇:更多的產業資本將進入鄉村,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生產+加工+科技”的園區將發揮技術集成、產業融合、創業平臺、核心輻射等作用,推動農業進入公司化生產運營時代。與家庭農業互補,從而形成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推動農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
農業科技勃興機遇:農業科技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和重要催化劑。現代制種業、農業機械、生物技術、食品加工、農村電商等,將深度改寫中國農業格局,并為農業注入更大的生機與活力。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本進入農業領域,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農業公司或集團將出現,農業科技面臨更大的需求環境。
未來是縣域大發展的時代,鄉村的機遇正是縣域的機遇。千萬個鄉村正發生急劇變化,縣域與鄉村一道,變是更優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