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以來,中江縣創新機制,狠抓改革落實,連續三年被評為“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縣域經濟發展模范縣”,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縣域經濟轉型升級中江“加速度”。
堅持科學規范,抓改革落實機制
中江縣全面推行抓改革落實的“五個三”工作機制,用制度固化的形式,推動各級各部門狠抓落實。
——抓實“三個主體”。 細化實化縣委深改領導小組、專項小組、成員單位三個“主體責任”,強化協調配合,形成責任清晰、任務明確、人人有責的改革機制,確保所有改革事項有人管、有人干、有人促。
——建好“三個方案”。建好總體實施方案、專項對接方案、年度計劃推進方案,制定“任務清單+責任清單”,通過明確改革任務書、時間表、路線圖、責任人,嚴格落實定期對方案、看表管理、歸類指導和結項驗收,確保改革任務按進度和節點有序推進。
——突出“三個抓手”。按照“改革要多出經驗、多出亮點”的要求,做實做細改革試點、經驗總結、宣傳引導,帶動改革整體推進、縱深突破。
——強化“三項督查”。按照“月月查計劃、季季保進度、全年超預期”的工作要求,完善督查方式,著重一線督查、示范點督查,確保“以督查促落實、以考核保成效”達到預期目的。
——建立“三項制度”。建立全覆蓋的改革考核制度、鼓勵創新的改革激勵制度、嚴格的改革追責問責制度,確保改革常態長效。
堅持深化改革,縣域發展成效明顯
——工業經濟提質增效。中江高新區、成德工業園建成區面積17.5平方公里,2016年聚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6家,實現工業總產值3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位居德陽市第一位,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6.9:42:31.1,工業經濟繼續保持主導地位。32家重點企業錄入四川省上市(掛牌)企業后備資源庫,已有8戶企業在成都(川藏)股權交易中心掛牌。工業企業新授權專利209件,其中發明專利49件,發明專利占授權專利的比例同比上升23.4個百分點,專利“含金量”顯著提升。
——農業經濟穩中有進。以“兩園”(中國芍藥生態養生園、中江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為龍頭,加強農業品牌建設,新增“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8個,新申報綠色食品2個,成功創建四川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縣、四川省有機產品認證示范縣,中江全域通過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全縣農民合作組織達703個,被省政府列為四川省現代農業、現代畜牧業、現代林業建設重點縣。
——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實施“全民觸網、全企入網”,建成標準化農村電商服務站449個,2016年電商交易額9.035億元,連續三年年均增長133%;制定58項比國家標準更嚴格的《中江縣農產品生產技術標準技術規程》,其中18項已上升為新的省級標準,“中江丹參”“中江掛面”“中江白芍”等品牌被《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大典》收錄,中江縣被列為全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示范區。加大中江旅游項目包裝力度,精心舉辦“芍藥賞花節”“太安桃花節”等旅游節會,全年接待國內游客287.9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2.575億元,同比增長25%。
——對外開放成果豐碩。搶抓成德同城化發展機遇,積極承接成都地區產業轉移項目50余項;實行“一個項目、一位領導、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工作機制,中國供銷(中江)世界綠谷博覽城項目、光大集團城鄉一體化投資項目以及川能投天然氣分布式能源項目、四川中煙印刷包裝生產項目等一大批高質量的招商引資項目成功簽約落地建設,全年共引進國內市外到位資金70.1億元,著力提升對外貿易水平,全縣外貿進出口達8400余萬美元。
——城鄉建設齊頭并進。圍繞“一主一副一區多點”發展布局,高效推進省級“多規合一”平臺建設工作;城市綜合承載力進一步提升,城區建成區面積達27.12平方公里,聚集人口27.63萬,全縣城鎮化率達38.92%;積極開展百鎮試點建設項目,大力支持興隆·輯慶工業新城,倉山、龍臺等區域中心鎮率先發展、率先突破,爭創“省級環境優美示范村鎮”;積極推進“四好”新村建設,打好“組合拳”,設立總額為1190萬元的四個扶貧專項基金(醫療救助基金、貧困學生資助專項基金、臨時生活救助基金、扶貧貸款擔保補償基金),扎實開展精準脫貧工作,如期完成年度2.5萬人的脫貧任務。
堅持問題導向,保障縣域發展“加速度”
——切實抓好政府職能轉變。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著力解決政策兌現難等問題;穩步推進相對集中行政審批權限改革,加大中江經開區和成德工業園審批權限下放力度;大力實施“五證合一”“一照一碼+X”登記等商事制度改革;嚴格執行重大項目審批“綠色通道”“全程代辦”制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以財政支持“小資金”撬動企業創新“大投入”,用好工業、農業、服務業各1000萬元的發展專項基金,大力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為企業實施技術升級、設備更新創新項目提供強力支持。
——切實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嚴格落實“1+5”工作方案,抓好“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實施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項目,實施工業節能節水項目;落實公積金、稅收、補貼等支持政策,降低商業用房消化周期;提高企業直接融資率,嚴防非法集資和互聯網金融風險;切實推進制度性交易成本、稅費成本、要素成本、人力成本、物流成本等成本下降;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生態文明、公共服務等短板。
——切實抓好縣域經濟特色發展之路。加快企業創新主體培育,持續做強電子器件、食品醫藥、新材料三大優勢產業;打破單一產業發展思路,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深化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著力培育特色農旅、文旅小鎮,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返鄉人士創業園、成德合作精品園、生物食品產業園建設進程;圍繞“優化生態空間布局、保護生態環境、發展低碳經濟”總體目標,以污水治理為突破口建設美麗中江,建立完善重點流域水環境生態補償等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