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科
一到了小學中高年段,英語教學就避免不了閱讀教學。教材中編排的“Read and Write”及“Lets Read”等閱讀文章有利于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總結出高效的做題方法,但是,有些教師由于對教材鉆研不夠透徹,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失誤。
一、句子理解過于漢化,導致長、難句理解結構混亂
案例1:有位教師要求學生在句子的每個單詞下面寫出其中文意思,一些簡單的句子用這樣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徹底明白每個成分的意義。如:
①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多少人有在你的家庭?
但是,一些長、難句如套用此法則易造成結構混亂。如:
②The length of a sperm whales tooth is 20cm.
長度的一 抹香鯨的牙齒是20厘米。
③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什么是天氣像今天?
反思:英語短語、句型體現(xiàn)了英語的特點,其數(shù)量大,結構緊密,且約定俗成。我們不能片面、孤立地去理解單詞,應將單詞與句型結構整個有機結合起來,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詞組、短語、句型造出相應的有實際意義的句式,可以鞏固對單詞的記憶和理解,提高學習者的語言活用能力。否則就會望文生義,出現(xiàn)理解偏差,令人啼笑皆非,甚至無法理解。如“see a wolf”字面意義是“看見一只狼”,可有時候要譯為“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又如“wash ones hands of”字面意義是“洗某人的手”,實際意指“不過問,洗手不干”。
建議:教師板書句型結構,加強例句中關鍵詞語的替換操練,多換一些詞進行比較,學生通過這種比較能更自然地領會句意,同時又有利于句型結構的實際運用。如例②可先板書結構:The length of ____ s ____is ____cm.然后讓學生把a sperm whale替換為the dog/ the rabbit/ the girl,把tooth 替換為tail/ ear/ hair.
二、將閱讀片面理解為朗讀,導致表層機械操練過多
案例2:以PEP小學英語(人教版)6A Unit 6 “The Story of Rain”A部分“Lets Read”教學為例,某老師在教學了生詞drop,cooler等之后,就讓學生朗讀這篇長文章。首先要求全體學生跟著錄音機逐句朗讀此文。然后又將全班分為三個組,分組輪流讀文章的段落。接著,教師把各組學生讀得不好的句子領讀一遍,讓學生跟讀一遍。教師覺得還不夠放心,又抽查了一些同學來檢測對文中動詞后“s”的發(fā)音是否準確。這一輪過后,教師以倒計時方式給大家3分鐘時間個人朗讀整篇文章,其間教師在學生中穿行以發(fā)現(xiàn)不標準的發(fā)音和偷懶者。計時結束后,教師以“開火車”形式讓每個學生輪流站起來順次朗讀文中的每一個句子,又讓全班學生齊讀這篇文章。最后投影出幾個問題讓學生練習,講解完答案后,下課鈴也剛好響了。
反思:這位教師把“閱讀”片面理解為“朗讀”,從而設計多種形式的有聲讀法,從整體到各組到各人又到整體地朗讀這篇文章,但是對文章的結構形式分析指導不夠,對此文的重點也是這個單元的重點——雨的循環(huán)過程講解不到位。閱讀的主要目的是獲得信息或者理解語段的意思,英語閱讀包括了朗讀和默讀,但主要是借助視覺進行默讀。默讀是最符合實際需要的方式。默讀要求把注意點放在理解語言單位上,速度較快。一味或過多強調(diào)朗讀會導致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不良后果。
建議:重點突出雨的循環(huán)過程,并以此為框架幫助學生理解全文。可設計一些選擇題或判斷題讓學生瀏覽文章從中找到正確答案,老師通過這種問答方式同時把重點詞匯板書出來,按照雨的循環(huán)過程來安排板書布局,使學生一目了然。如:
三、指導答題方式粗獷,導致學生做題思路停留在文章表面
案例3:教師要求其班上每位同學在做閱讀理解題目時,根據(jù)文章下面的題目到文章中劃出相應的句子,然后通過對比兩者而形成答案。有一篇短文如下:
Cat: Hi! Who are you?
Tiger: Hi! My dear little cat, I am Mr.
Tiger.
Cat: Where do you live?
Tiger: I live in the forest. There are many
animals there. They are all my good friends. We are very happy. Do you want to go with me?
Cat: OK!
(In the forest. The tiger opens its big mouth and wants to eat the cat.)
Cat: Why? We are your good friends.
Tiger: No, you are my good food. Haha, come on, little cat, I am much stronger than you. You cant run away.
Cat: I dont think so, you are much bigger than I. So you cant climb the tree, but I can. Goodbye, big bad tiger.
The cat climbs up the tree, and the tiger is very angry.
( )1. The tiger is friendly.
( )2. The tiger plays with the cat in the forest.
我發(fā)現(xiàn)這兩題有不少同學都打“√”,并且在原文劃下了橫線。其實,正確答案都是打“×”。
反思:教師指導的做題方法不夠科學,導致有些學生為圖省事,文章都沒有看就直接根據(jù)文章下面的題目找文中相應的句子,思路停留在文章表面,而文章的深層意義和隱蔽信息都被視而不見了。一篇文章本身是一個濃縮體,需要用學生的解讀能力去化解。教師要有效引導學生,從文辭橫向深入挖掘內(nèi)容信息,往縱向挖掘情感內(nèi)涵,通過合理的聯(lián)想、想象,不僅能深透地解讀文章內(nèi)涵,而且能使學生從中獵取豐富的閱讀趣味。那么,學習者便能更深地理解文章的主題了。
建議:要求學生先看完全文,理解文章之后做題目,然后在文中劃出相關的句子、句群或段落,根據(jù)劃線部分再仔細推敲、檢查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
閱讀教學的終極目的是激發(fā)學生思維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教師要立足于學生,吃透教材,規(guī)避常見教學誤區(qū),科學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訓練相應的閱讀技巧,并且?guī)椭鷮W生體驗成功運用閱讀技能的成就感。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