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華 李鳳玲
教育是人與人之間思想碰撞和交流的精神活動。在現實的教育工作中,教育這項原本充滿詩意的精神活動,其詩性的意味卻大大縮水,導致教師職業倦怠和學生厭學的現象普遍存在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擺在眼前。作為來自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我根據自己的從教經歷和對身邊教育同仁的觀察發現了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越忙的教師越不喜歡讀書,越喜歡讀書的教師則越悠閑。透過這個有趣的現象,經過深入思考,我發現悠閑的教師并不是工作效率低的教師,忙碌的教師反倒是工作效率不高的教師。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喜歡讀書的教師通過自覺閱讀支撐起了一個強大的精神世界,從而收獲了他人無法擁有的一份精神自信,對教育活動在更高的精神層面形成了一種超強的把控能力。而那些不喜歡閱讀的教師只習慣于行動,沒有精神層面的超越,結果使得自己越來越成為一個事務性的教師,習慣按照學校領導布置的事務性工作去完成任務,結果也就看不到教育工作本該具有的那種精神方面的靈動特色,習慣用紀律去約束和要求學生,從而使靈動鮮活的教育工作陷入一種刻板的狀態。
教師原本是一個讀書的群體。一群通過讀書改變了命運的人,作為讀書的受益者在走向教師崗位之后,有的人還沿襲著以前的讀書習慣,有的人則認為功成名就,有了固定的職業和穩定的收入,便把教師當作一種謀生的職業來看待,于是也就放棄了自覺讀書的習慣。久而久之,隨著歲月的流逝和工作經歷的歷練,這兩部分人的職業素養的高低很快就會顯現出來。都說教師是一輩子與書本打交道的人,此話不假。每個教師都與書本打交道,可是有的人只與自己所教的課本打交道,至于課本以外的書則很少涉獵,而有的教師除了與課本打交道外,還廣泛涉獵課本以外的書籍。一個優秀的教師必是一個情感世界無比豐富的人,一個情感世界無比豐富的人,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后天的修煉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種修煉方式就是自覺的閱讀。閱讀是我們獲得思想資源,豐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徑,沿著這條路徑堅持不懈地走下去,我們不但走進一個更加遼闊的外部世界,也能更加清晰地洞悉我們自己的內心世界。臺灣著名散文家林清玄對“窗子”和“鏡子”做過一個精彩的比喻:“一個人面對外面的世界時,需要的是窗子;一個人面對自我時,需要的是鏡子。通過窗子才能看見世界的明亮,使用鏡子才能看見自己的污點。”高品位的閱讀對于我們來說既是“窗子”,又是“鏡子”。很明顯窗子是觀察身外的世界,鏡子是觀察內心的世界。因此一個善于閱讀的人,就像一個暢游在人類文明長河里的弄潮兒,既可以廣泛吸納他人的精神智慧,又可以在他人的智慧中,反觀自己的短處,使自己在一個揚長避短的良性循環過程中,實現自我的精神成長和思想進步。教師一旦步入這樣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之中,教育能力焉能不有大的進步和質的飛躍呢?
也許有教師會說現在已經是一個信息社會,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已經極大的便利和多樣化,那種傳統的讀書方式已經過時了。其實這是一種時髦的說辭而已。讀書還應當是教師學習方式的首選。記得蘇霍姆琳斯基曾說“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 他說過,學校,首先意味著書籍。“學校里可能什么都足夠多,但如果沒有為人的全面發展及其豐富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書,或如果不熱愛書和冷淡地對待書,這還不算是學校;相反,學校里可能許多東西都缺乏,許多方面都可能是不足的、簡陋的,但如果有永遠為我們打開世界之窗的書,這就是學校了。”“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地豐富著,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復昨天講過的話,那么,閱讀就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 “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籍為友,這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思想的河流。”閱讀能帶來教師日常工作需要的那種理性的,豐滿的精神狀態,閱讀能夠促進教育智慧的形成,閱讀是教師擺脫職業倦怠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現實生活中經常聽到許多教師抱怨學生不喜歡讀書,說學生連一些簡單的課外生活知識都不了解。細想一下:這些愛抱怨的老師自己是否喜歡閱讀,是否給學生樹立了一個讀書的榜樣形象,應該自我反思一下。現在走進不少學校的辦公室,好多教師不是在談論教學之道,而是在談理財,比吃穿,說購物,講一些網絡趣事,與學生相關的教育問題則談的很少,更別說自己向學讀書的事情了。好多學校就是充斥在這樣一種濃郁的世俗氣息之中,我們期待的教育那種清新自由的精神空氣卻在日漸淡薄。試想一下這樣的環境能激發教師和學生自覺讀書學習的良好風氣嗎?
讀書本身就是一種學習。道理很簡單,大家也都明白。但一落實到行動上,讓教師去帶頭讀書學習,引領學校的讀書風氣,則就是一件難事了。教師自覺閱讀,這本身就是對學生的一種言傳身教。愛讀書、有修養的教師,往往都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讓學生可以揣摩效仿,有很多學生就是在教師的熏陶下愛上讀書的。很難想象,一個不喜歡讀書學習的教師,能培養出愛一群讀書學習的學生。讀書能提升教師心靈修養,讀書不僅能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還能滋養我們的人生底氣。教師是社會上最大的一個知識分子群體,雖然待遇較差一點,地位還不算太高,但是社會看教師的眼光卻很高,對教師也有特別高的期待。人們往往把教師看作是有學識、有文化、有修養的人,無論說話做事,都得高標準、嚴要求,不能跟社會上的人一樣。一個有讀書習慣的教師,經過日積月累的書香浸潤,氣質就會逐漸變得高貴,性情逐漸變得高尚而不猥瑣,這樣的教師,自然就會贏得別人的尊重。讀書能讓教師博學多才,悟性提高。教育發展的大趨勢,對教師駕馭課堂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教學不能再跟以前那樣照本宣科,一味地講解教材,而是要師生互動,要聯系實際引導、擴展。教師只有書讀多了,知識面廣了,領悟能力強了,在課堂上才會如魚得水,游刃有余,課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紛呈。這樣,學生就會在輕松的精神享受中快樂學習,教師也就會在職業的幸福享受中輕松施教。讀書能讓教師保持平淡的心境,不去盲目攀比。有人把讀書比做精神的呼吸,此話有道理。工作累了,讀上一段,在浮躁的現實中尋得一份寧靜平淡,這種感覺是做其它任何事情都無法比擬的。當你對一本書、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話產生深深情感和精神共鳴的時候,你會覺得讀書竟有如此魅力,竟是如此地陶冶人的性情,凈化人的心靈。然而在這個物質主義極端泛濫的時代,關于心靈的閱讀已經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了。很多人受物質主義的誘惑,已經放棄了內心世界的美好追求和向往,而將自己的心靈目光完全投射到世俗的物質世界之中,作為教師好多人自然也不能免俗,便也隨波逐流,降低了人生追求,這對教育的良性發展是很致命的一件事情,應當引起我們的關注和反思。
讀書不是一件教師非做不可的事情,但卻對教師的專業發展和能力提升至關重要。因此問題的關鍵是教師想不想去做。只有自覺去做,主動去做,把讀書當作自己生命的一種形式,當作生活內容的一部分,這樣長期的閱讀就會極大地拓展教師的精神空間。教師的精神空間決定了教師的教育空間,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教育的真諦就在于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有多大的吸引力。一個視野開闊,興趣廣泛,知識淵博,多才多藝,熱愛并善于享受生活,生機勃勃,充滿情趣,富有教養,儀表不俗,氣質高貴的教師,必是一個對學生具有強大吸引力,并產生巨大感染力的教師。這樣的教師是真善美的化身,成為這樣的人就必須通過大量的閱讀,不斷用人類富有精神營養的經典著作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教師自覺的閱讀就是一種自我心靈的修行。
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教師只有親近書本,喜愛讀書,為精神打底,為人生奠基,與經典為友,與博覽同行,才能享受學習的快樂,享受職業的幸福,擁有詩意的人生,從而消除職業的倦怠。惟有讀書將自己的內心世界變得豐富多彩了,教師才會擁有過硬的才能和靈動的智慧與學生進行心靈的對話和思想的交流,也唯有讀書將自己的內心世界變得強大了,教師才能擁有一份超然的心態去面對學生,面對工作,才會在一種清醒、理智的狀態支配下,悠然從容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唯有這樣,才不會讓自己成為一個事務性的大忙人,每天疲于奔命,總有干不完的事情,換來的卻是一個不盡如人意的教育效果。自覺讀書,持之以恒,養成習慣,是一個成功教師的必由之路。每一位從教的教師,尤其是剛剛步入教育行列的年輕教師要切實走好這條路,不可掉以輕心,你們的教育生涯才剛剛開始,路很漫長。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