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榮軍
(河北美術學院 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當下,我國土地空間規劃在全面推進,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國家水利部門提出了加快構建水安全的戰略格局。對于北方而言,水本就是重要的戰略資源,然而泉水更是極其特殊的戰略“奢侈品”。在推進水資源、水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背景下,為保證區域水安全的基礎上,對其泉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提出更高的要求,生態是底色,文化是特色。現如今,邢臺經濟開發區的人口呈緩慢增長趨勢,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城鎮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需要探尋區域經濟發展和水資源保護之間的動態平衡點,協同泉水文化保護與傳承,保泉、治泉、續泉工作形勢愈加嚴峻。
百泉位于河北省邢臺市東南,因平地出泉無數而得名,是我國名泉之一,是我國北方巖溶性上升泉的典型代表,屬飲用水二級水源保護區,是邢臺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重要標志。邢臺市自古就有泉城之稱,經過查閱文獻,在歷史上有百泉、珍珠泉、和尚泉、狗頭泉、銀沙泉、黑龍潭以及達活泉、紫金泉等泉水噴涌不息,景象非常壯觀,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據文獻記載歷史上的百泉泉水常年噴涌,其流量為4~7m3/s。當年百泉在周邊農田水利灌溉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海河流域水生態環境普遍惡化,地處華北地區的邢臺是比較典型的資源性缺水城市,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時,隨著城鄉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的增加,過度開采地下水導致泉水斷流,百泉斷流干涸成為多種因素長期綜合作用的結果,昔日的“水涌百穴,甘露爭溢”景象不復存在。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全面督察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的工作,加大水生態保護工作力度,百泉泉域自1986年斷流后,于2018年8月以來狗頭泉、百泉等泉水陸續復涌。復涌后的各泉域,未得到規劃和治理,百泉村、北廠村、西樓下村等附近的水域面積與質量不如從前,存在一系列水生態和地質環境問題,也使得大量的民用建筑布局及開放場地的功能定位變得混亂。
本文涉及的百泉泉域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研究者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將片區范圍內的文化性資源分為物質實證性、文字和影像記載性、行為傳承性三個大類別,其中,物質實證性文化資源包含了泉群內的構筑物、文物以及具有歷史價值的造型藝術;泉群文字記載性文化資源比較獨特,這種常見于古石碑上和歷史典籍中,內容大都是關于泉水的描寫,或是臨泉而立的時感時悟;行為傳承性文化資源包含傳統節慶習俗類,是這個地區內人們的傳統精神的體現,已經形成一定的接受程度的節日和民間風俗與習慣,也成為文化產業的開發對象。
根據對邢臺人民的走訪與問卷調查分析,人們對自己的生存環境有著“和諧生態、宜居宜業”的追求,由此可見這是邢臺市民表達對泉水、生態、文明、美麗、特色的“泉城”愿景。
本次研究組通過實地調研、環境分析,結合上位規劃和解讀,提出行動目標。以此順應人民意愿,實現所思所盼,加強泉水保護,因地制宜保持泉水可以常年持續性地噴涌、展現獨特泉水風貌,維護完整的泉水生態系統,弘揚泉水文化,突出“泉城”特色為目標,實現泉水保護與城市建設共融。為此,從保護泉水生態循環系統與傳承泉水文化兩方面入手,探尋生態與文化互嵌的特色資源治理策略,形成一套系統的保泉規劃體系,將邢臺逐步塑造和形成“傳承文明、泉水壯韻、生態宜居、和諧美麗”的“鴛水之濱”。
曾在2018年7月的濟南市城鄉規劃委員會專家咨詢論證會上中國工程院盧耀如院士領銜的7位國內外著名專家,提出泉水保護不是節點防護,而是保護泉水形成的全過程,構建完整的泉水生態體系,應遵循“增滲、限采、禁堵、防污、綜治、嚴管”的總體策略。此次百泉片區水生態保護項目借鑒該保泉策略,遵循規劃原則。
除了巖溶水文地質的水源,大氣降水是該泉水的主要補給,在降雨轉換為地下水的過程中,受地形地貌、地表植被和地表下滲系數等多種因素的制約,以上條件都在影響著泉水的循環。著眼國土綠地率和硬化率,據材料分析在泉水的補給區內綠化率為70%,其中約有32%是硬化覆蓋的或不透水用地不能完成入滲。
百泉泉域地處巖溶水水文地質區,根據泉水的形成過程劃分的補給區和匯集出露區。其中補給區靠近建設用地,該區域起著重要的入滲和補給作用。泉水匯集出露區是由出露形式、水質特點、泉口形態、周邊景物等多種要素共同構成。針對補給區和出露區的生態現狀,提出生態保育原則,地上地下同步管控,保護泉水徑流通道。
百泉所處的自然環境包含片區內地形地貌、花草樹木和水系,人文環境包含附屬文物、特色民居、文化遺產等,這些都需要得到充分保護。結合“甘露遍野、太行泉城、守敬故里、魅力邢襄”的主題,利用水系可打造“山、丘、湖、溪、島、潭、灘、澤”八種生境,構建多樣景觀,打造人泉融合的泉水園林、泉水寺廟、泉水院落、街巷和民居景致,配套文化設施、景觀小品等。目前正在制定百泉泉域治理專項規劃,初步規劃“一湖一渠十景”,乾隆御道、退水明渠已基本完工,其他景點正在逐步實施。
結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監管制度,“泉·城文化景觀”申遺的前期編制的文本和保護規劃需進一步修訂和完善,深入挖掘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系統編撰出版有關“鴛水之濱”系列叢書,多維度解讀這失而復得的文化遺產價值,推進泉水文化傳承。加強泉水資源領域對外交流與國際合作,利用學術研討會等契機推廣泉水文化和邢襄魅力,不斷提高“泉·城文化景觀”的國際知名度。
策略一:加強水資源規劃、調度和管理,確保水生態安全
在保護泉水徑流與出露路徑方面,探索健全建設管控流程,區內實行地下水開采分級管控,保證泉水噴涌,建立水動態監測系統,科學跟蹤地下水量。按照《河北省河湖保護和治理條例》《河北省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和《關于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深入開展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的實施意見》,將“節、引、調、補、蓄、管”這六大措施繼續推進,推動水源置換向百泉村和工業延伸、農業節水向結構調整轉變、管理體制創新向深度廣度拓展,依法依規關停管控取水井,嚴格限制地下水超采,結合南水北調工程加大邢臺一帶河湖補水力度,持續性地回補地下水,壓減剩余地下水超采量16.2億立方米,全面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另外,按照《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對狗頭泉二級水源保護區采取密林、防護網、防滲護坡三重防護措施。將重點補給區納入海綿城市建設重點,完善其滲透和補給能力,同時從七里河引水增加百畝人工水體、濕地,控制新增建設用地,確保水生態安全。
策略二:改善水域環境,建設水美鄉村
結合保泉要素,兼顧發展訴求,圍繞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目標,以百泉水景觀的恢復與改善為研究重點,聯合水利部門積極開展水生態系統保護以及修復工程建設,推動水域環境綜合治理,主要是從水質環境治理和生態系統恢復方面入手。
第一,控制污染源。具體措施為實行雨污分流,完善污水處理設施;嚴格控制泉域內各出露點周邊的污染源,禁止往泉坑排放污水或者肆意傾倒垃圾、污物,加強片區內相關環境衛生設施建設,健全垃圾收集、轉運和無害化處理系統。通過清除垃圾、植被覆蓋、水體凈化等協力性的補救措施,防止水質問題擴大化。
第二,采用生態修復技術。當下較常見的水體生態修復技術有生物膜、人工濕地、生態護岸、生物浮床等。有計劃地放養和種植有利于凈化水體的水生動植物,通過生物吸附法,在生物膜技術的引導下,對水環境中的污臭物質進行吸附,逐漸完成自我修復處理,以此保證水體的綜合生態特征。在泉水出露點但流動性差的地方打造人工濕地,形成可自凈的水生環境。利用植物結合土木工程營造生態護岸,建立自然親水空間,展現堤岸活力。
綜上即以泉域水系為脈絡,以村莊為節點,水域岸線并治,增強水體流動性,建設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美鄉村。
策略三:萃取泉水文化資源,激發全域旅游新活力
經過泉域現狀與城市建設的疊加分析,對于百泉片區就必須發揮區域優勢,緊扣“文旅旺縣”戰略目標,圍繞自然生態保護、改善村居環境、挖掘特色文化、發展商業文旅等謀劃建設內容,以大旅游、大融合的思路和視野,發揮泉水資源生態旅游的主體作用。
研究組對百泉片區項目建設的各種要素進行綜合評估,區分出文物與非文物。拆除非文物建筑,對有價值的文物建筑和遺址進行修繕,對百泉內部的可移動文物實施保護,完善碑廊的建設,在片區規劃建設方案中設置適合書籍保存的文物庫房和展覽館等。百泉片區建設確保體現和展示園林要素,保護泉水街巷,修繕泉水民居,著力開展泉城文化景觀要素保護與環境整治,建設百泉濕地等特色泉水風貌區,恢復邢臺百泉泉域眾泉噴珠吐玉的歷史勝景。片區內按照中國傳統山水園林的布局手法對該片區的綠化進行建設,營造豐富的植物空間,突出“繁花爛漫、花動泉城、步移景異、爭奇競秀、自然而然、回歸本真”的理念,實現最佳園林效果,并植入觀光旅游、康養體驗、體育賽事、特色民宿、水上演藝、特色餐飲等多項業態,打造集休閑娛樂、采摘、觀光、民宿、產業帶動為一體的近郊特色文旅小鎮,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實施“生態旅游+”戰略,打造華北最大的泉水生態中心。同時激發泉水、古城等文創活力,延伸鄉村旅游、生態林業、家庭手工業、文創、電子商務等產業鏈條聯動促進,助力鄉村振興。
本次研究是以百泉片區水生態修復、水文化發展與城鄉建設共融為目標,從百泉保護與開發的目標層、執行層和治理層三個維度提出保護與開發建設原則,探索適合百泉景區水域景觀生態保護、利用的規律性方法,以及構建科學開發的共生機制。這是一次聚焦地域特色生態資源保護與歷史文化傳承的規劃實踐,延續泉水脈絡、促進泉水文化傳承、彰顯古城文化軟實力,有效推進邢臺市全域旅游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