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娟
“做數學”活動將從立足于學生需求、立足于教學的需求、立足于生活、立足于綜合性、立足于生成性、立足于主體性這幾方面開展,進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體驗數學的魅力,提高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和綜合能力。
1. 立足于學生需求
我們在生活中發現許多小朋友打游戲、玩手機完全不用大人或老師教,他自己就玩得出神入化,這是為什么呢?這就是學生喜歡,內心極其需求,進而自己主動探討方法。
在綜合與實踐中教材開發中,我們始終把學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如學生在做《“蹺蹺板” 讓數學翹起來》這個活動中,要求設計蹺蹺板的平面圖,老師還沒有向學生傳授比例尺知識,而是直接讓學生討論如何畫,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就會產生了如何把一個蹺蹺板畫在一張小小的紙上的困惑,學生由困惑產生需求,由學生自己去體驗、自學再到自覺應用比例尺的知識。
2. 立足于教學的需求
“做數學”不但要立足于學生的需求,也要立足于教學的需求,為教學服務,進而綜合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否則就達不到我們的教學目標。在“做數學”活動設計中,我們要考慮我們的教學內容和目標的要求,通過活動,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活動中遇到的數學問題,不但要鞏固所學的數學知識,還要體現數學的價值。在《我是家庭小小營養師》和《小小秤 大學問》活動中,我們根據活動的內容和書本知識,分別運用了小數的加減乘除法的計算知識;長方形、正方形、長方體、正方體的相關知識;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方位圖、路線圖、統計表、對稱圖形、方程、比例和設計平面圖等知識,這些知識都是課本上要求學習的知識,學生通過“做”,體會到所學數學知識在解決日常生活、學習中的價值,真正做到了為教學服務。
3. 立足于生活
如果能與生活數學密切聯系起來,學生發現所學的數學知識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體會數學的價值,他們就會有極大的興趣和好奇心投入學習,自然數學的學習也會變得有趣、易學。“小管家”是書上提供的數學知識,學生學得沒有興趣,老師教得死板,特別是要反復地計算哪些菜的搭配才符合營養師提出的標準,枯燥無味。而我們進行了教材的再開發后,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自己設計自己喜歡的營養午餐,計算哪些菜的搭配才符合營養,然后根據同學們的設計,讓全班同學投票選出最喜歡的午餐;學生在制作營養午餐時,需要自己親臨市場買菜,買菜要進行家附近的市場調查,進行市場調查時,我們要求學生了解家附近市場的方位和市場調查時的路線圖,由此學生通過實地考察和上網查找資料,畫出了家附近市場的方位圖和市場調查的路線圖,在“做”中鞏固了位置知識,感受位置知識的重要性;在買菜中,學生要學會如何與商人討價還價、如何計算菜的價格和比較菜的單價、如何挑選菜、買什么樣的菜才符合營養、才符合家人的喜好;在做菜的過程中,要計算各種菜的熱量、脂肪、蛋白質,以及如何做菜等等,在“做”中自學了許多的運算知識和運算的技能、技巧。
4. 立足于綜合性
學科不是單一的,它是和其他學科知識相融貫通的,為此在“做數學”中,我們要立足于綜合性。如在《我是家庭小小營養師》中,學生以自己家庭的食品支出和設計自己、家人喜歡的營養餐為線索,進行了家庭飲食花費調查與分析、家庭飲食所含營養調查與分析、家庭成員健康調查與分析、家庭成員所需營養調查與分析、家庭飲食購物點調查與分析、家庭飲食購物點調查與分析、設計家庭營養餐、學做營養餐、制作“我是家庭小小營養師”展板、講解我是怎樣成為“家庭小小營養師”、分享“營養餐”等一系列“做”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綜合運用了小數的加減乘除法的計算,鞏固了長方形、正方形知識、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方位圖、路線圖和統計表等的繪制,同時還要求學生在展示中運用數學語言來描述“做”的過程。
5. 立足于生成性
教師在設計了活動內容后,不應是一層不變的內容,應該是一些“動態的內容”,應根據活動的過程和學生的需求隨時修改、增減“做數學”的活動內容,而更重要的是要放下身段善于聽取學生的意見。如我們在做《小小秤 大學問》中,學生在進行垃圾義賣活動中,提議利用廢品自制的秤來稱量廢品的重量,我們覺得這個提議不但能培養學生垃圾分類的意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自己所做的秤的功能和作用,體驗成功的樂趣,所以我們及時增補了這一“做數學”的內容;同樣讓學生做“秤簽”和用平衡的秤“找廢品”等等都是在“做數學”中生成的資源。
6. 立足于主體性
為了更加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給予學生展示聰明才智的機會,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做數學”中,活動主題、內容、方法的確定,我都與學生商量著做,讓他們為活動出謀劃策,這樣學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活動,因為這些活動是學生自己開發出來的。如在設計活動課程中,我總是無法確定課程的課題,起了多個名字,都覺得不好,于是我想不妨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我公布了活動內容,讓學生和教師一起確定課題,當有學生提出“小小秤 大智慧”時,有的學生認為這不太好時,思佳同學馬上脫口而出:“小小秤 大學問”!太有材了,全班馬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個課題,標新立異,不但朗朗上口,還非常切合我們的活動內容。
在“做數學”中,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熱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能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體驗數學的魅力,提高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和綜合能力,學生收獲頗豐。同時對這樣的活動充滿興趣,充滿期待,有的學生還追問我:“我們以后還搞這樣的活動嗎?”同學們的熱情感動了我,也激勵我今后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教材,對教材進行再開發,開發出適合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綜合實踐中盡情地“做數學”,進而提升學生綜合能力。通過對綜合實踐教材的開發,不但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和綜合能力,同時提高了教師處理教材的能力,使開發的教材更適合本地學生的學情,進一步提高了教師教學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