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旭+多多馬
王自新:“廢舊電池回收大王”
王自新,1968年4月11日生人,籍貫北京。北京市東華鑫馨廢舊電池回收有限公司創始人。自1999年偶遇廢舊電池的回收環保問題,通過研究確立:在公開透明的社會監督機制下,積極解決我國廢舊電池回收環保問題,建立電池全生命周期的社會化解決方案,實現廢舊電池全面回收的人生理想和目標。
1999年,一次偶然的機會,王自新在國家環保總局的圖書室閱覽資料。他在一本刊物上看到一篇報道中國廢舊電池回收的文章中談及“中國的廢舊電池回收后不能處理”。王自新是內科醫生出身,后來經商。此前的經歷讓他對這句話產生了疑問:為什么中國的廢舊干電池就不能處理呢?基于此疑問,王自新作了大量的市場調研。他發現有關回收廢舊電池的環保事業,全社會幾乎都是以宣傳活動為主,沒有人從產業鏈的角度從事回收廢舊電池的環保工作。于是,王自新就以一位企業家的角度考慮創辦廢舊電池回收公司是否可行。他查資料、邀專家、作調研,最后得出結論,中國的廢舊干電池回收是可以成為項目做起來的,而且絕對是朝陽產業。
由此,王自新毅然決然投入到了廢舊電池回收事業中。他多方籌集資金,建設廢舊電池回收處理廠,面臨各種艱難險阻。特別是2002年后有關專家相繼聲稱,由于技術的發展,廢舊電池已經低汞無汞,可以不用再作回收處理。這對王自新的廢舊電池回收公司來說如同釜底抽薪。與他合伙開公司的親戚朋友先后撤資。但王自新卻說廢舊電池的回收事業還要繼續做下去。“廢舊電池低汞無汞,對環境破壞減少是好事,但廢舊電池作為一種資源,如果不進行有效回收,一年到頭給國家和社會帶來的資源浪費同樣不小。”王自新以他那踏實而堅定的口吻說道:“因為本身喜歡這個,如果不能再盈利,做不成企業,那我就自掏腰包,以公益的形式去做。”
此后數年間,王自新的廢舊電池回收熱線幫助解決各種有關廢舊電池回收問題多達一萬多個。先后到北京、天津、秦皇島、三河等地,走進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區,組織有關演講數百次,并組織了多種形式的廢電池宣傳回收活動。在組織活動過程中,他們先后吸納了萬余名志愿者加盟,涌現出許多感人的事跡。他們還下社會,廣泛宣傳綠色環保理念,贏得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此外,王自新組織開展“給廢舊電池安個家”社會公益活動,與清華大學等合作開展定期回收日等形式多樣的社會活動,并與全國政協、北京市委市政府、清華大學、首都師范大學、人民大學、中央黨校社區、蓮花小區、將府家園社區、和義街道東里社區、北一社區、金華園社區等數百個單位建立了長期回收合作關系。幾年來,發動社會各界回收廢電池2000余萬只。
2015年,王自新在志愿北京平臺發起了“發現電池箱”志愿服務項目,截至年底共發現電池箱572個,對其中的部分廢棄電池箱進行了回收并自行投入5萬元,更新專業廢電池回收箱200余個。目前,王自新多方籌措資金,計劃2016全年更新1000個以上的廢電池回收箱,以方便公眾投放廢電池。他的這些活動取得了市民的廣泛好評,廢舊電池回收量節節攀升。
通過這些活動,王自新有效地整合了政府、志愿者、企業、公眾,形成了四位一體的社會合力,將“給廢舊電池安個家”社會公益活動發展得如火如荼,防止了廢舊干電池的污染,促進了廢舊電池資源的回收。王自新本人,也在廢舊電池回收這條公益環保之路上,踏出了一個又一個堅實的腳印。
17年來,王自新雖歷經坎坷,耗資百萬,仍矢志不渝,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回收廢舊電池的人生目標!他被譽為“廢舊電池回收大王”“環保達人”,獲得2005年度“中華名人成就獎百名杰出人物”,第六屆、第七屆中國百名優秀青年志愿者,并獲“新知客環保榜樣”、北京青年志愿服務行動杰出志愿者、北京市奧運會殘奧會優秀志愿者先進個人、中國氣象頻道“綠色責任傳播使者”等稱號。2009年,他被授予“首都優秀慈善工作者”榮譽稱號。《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國際廣播電臺、北京電視臺、中國消費者報、山西衛視、北京青年報等數十家媒體先后對王自新進行了專題報道。(北京市志愿服務聯合會)
綠色衛士毛久永
毛久永,1975年8月生于北京密云,中共黨員,現任北京市密云區白龍潭林場場長。自1996年8月北京市農業學校林業專業畢業后,參加工作至今一直從事園林綠化工作。從基層林場到機關,又從機關回到林場,再從基層技術員到林場場長,一直服從組織分配,扎根本職工作,任勞任怨、甘于奉獻,出色地完成了本職工作,為林業綠化事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在工作中,毛久永報以滿滿的熱忱,忠誠履職,致力于綠色生態建設,在植樹造林、森林撫育、森林安全等各項園林綠化工作中表現突出,成效顯著。他多次擔任義務植樹指導員,盡職盡責。多年來多次奉調擔任縣綠化辦義務植樹活動的指導員。在活動中詳細向義務植樹參與者講解并示范植樹的關鍵技術環節和步驟,悉心指導每一名參與者將所植苗木栽植到位,保證成活率,受到了參與者的一致好評。他負責植樹造林等營林造林工程,嚴格要求工程質量。在擔任副場長、場長之后,他協調、領導、組織林場林業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完成林場歷年來的補植補造等森林撫育工程。
毛久永在工作中嚴格要求工程質量,對栽植過程中的整地、苗木規格,栽植后的管護尤為關注,對森林撫育的各個環節認真監督檢查,使各項工程都達到設計驗收標準。他還非常重視場區綠化美化,打造一流辦公環境。經多方籌措資金,多次進行場區綠化美化調整,在場部周圍栽植銀杏、衛矛、玉蘭、碧桃、榆葉梅、錦帶、月季等花卉苗木近千株,實現場區周圍三季有花、四季常綠,達到凈、綠、亮、美標準。使周邊地區的重點生態景觀,先后分別被縣文明辦、縣綠化辦評為“文明單位”和“花園式單位”。
除此之外,毛久永還盡職盡責地保障著兩萬余畝國有森林資源的安全。自擔任林場場長以來,他在森林防火期內沒有休過假——及時組織制定并完善各項森林防火撲火預案,組織負責簽訂各項各類責任制,檢查護林員、管護員和義務護林員上崗情況。
多年嚴密的組織和檢查落實工作,使林場范圍內多年來未發生森林火情、火警,有效地保障了兩萬余畝國有森林資源的安全。特別是在前些年打擊盜采鐵礦石、石材的毀林行為活動中,毛久永多次面對危險。他親自帶隊巡查松樹峪分區和查子溝分區盜采石材帶來的毀林等違法行為,制止教育100余人次,最大限度減少了森林資源的損失。另外,他還帶領全體干部職工做好歷年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普查工作,監督執行每日報告制度,多年來林區未出現危險性、檢疫性林業有害生物,保障了森林生態安全。
在生活中,毛久永多年來一直堅持綠色生活的良好習慣。堅持綠色出行,外出辦事只要條件允許一律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2013年9月到大興區參加全國國有林場場長培訓班,因為我乘坐公交前往還被熟人調侃,但我覺得很自豪,因為一沒有耽誤報到時間,二為節能減排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毛久永實實在在地說,“在密云城里,我一律步行或者公交出行,不僅環保還能鍛煉身體呢!”值得一提的是,毛久永一直堅持綠色消費。外出用餐一律量力而行,吃多少點多少,剩余打包,杜絕浪費;夏季少開或不開空調,節約電能、減少排放,也有益于健康。在家里,他將家中和單位的用水、用電設備全部更換為節水、節電器具,減少水源、電能的浪費。另外,他利用自身的特長指導自家周邊的小區綠化,合理建議苗木的選擇及栽種方法,為北京的綠色公益事業獻策獻力。
由于毛久永同志在園林綠化工作中的表現突出,2015年3月他被北京市人民政府、首都綠化委員會評為2014年度首都綠化美化先進個人。面對榮譽,毛久永并不驕矜,他帶著密云人的樸實與善良,熱情地邀請筆者,有時間多來林場看看。(密云區文明辦)
志愿服務達人王一琳
王一琳,1963年1月30日出生于北京。中共黨員,現為一名保險代理人,任北京嘉信保險代理有限公司區域經理。
王一琳性格開朗,為人熱情,一直都很喜歡做公益事業。她積極尋找機會成為志愿者,想多為社會作一點貢獻。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前的2007年,她希望通過網上報名的形式成為一名奧運志愿者。但奧運志愿者對年齡有嚴格的限制,雖然這讓王一琳感到十分遺憾,但她報名的同時發現禁毒網站招募城市志愿者和禁毒志愿者,于是她就報了名。令她沒想到的是,沒過多久她竟真成為了一名北京的禁毒志愿者。
2007年5月17日,王一琳第一次參加了禁毒志愿者活動,這也是她第一次參加志愿者方面的服務活動——到孫河發放禁毒宣傳材料。那天刮著大風,風沙吹過之處,對面幾十米都看不見人,在這種惡劣的天氣下,志愿者們仍然情緒高漲。通過這次活動,志愿者使周圍群眾了解了禁毒工作及有關禁毒的知識,也使王一琳對禁毒志愿者的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熱愛。
除此之外,王一琳還多次組織街道社區的強制戒毒人員參加各種活動;積極參加禁毒合唱隊,多次參加演出宣傳活動。由于王一琳在禁毒志愿服務工作中的表現比較突出,2010年,她被北京市禁毒辦評選為“北京市十大優秀禁毒志愿者”。
2013年,王一琳和她的愛人一起參與了環保之友志愿服務總隊的綠色公益活動。從此她就熱愛上了這個民間組織,每次的環保活動夫妻倆基本都參加,并積極協助總隊長盧靖做好每次的環保活動。此后,王一琳逐漸成為了環保之友的骨干、管理人員。她的愛人還擔任了隊里攝影的工作,雖然他患有血液病,身體疼痛時常發作,但是每當在身體稍微好一點的情況下,他都積極參加志愿活動,并且把每次的活動都拍照記錄下來,回去以后,再由王一琳進行編輯整理,分發到總隊的每一個人手里,然后再把一部分工作的照片發到網上交流群相冊里和環保之友論壇里。
她還擔任環保之友論壇的后臺管理工作,經常抽出業余時間管理論壇,刪除一些垃圾帖子,并處理一些惡意發垃圾廣告的用戶。每次參加活動的名單也都由她從論壇報名的帖子里導出來做成表格,然后發給隊長,再打印出來。王一琳說:“由于是戶外活動,每個人都要有緊急聯系人的名字和電話,我每次都要一對一地問清楚新人的信息,經常弄到半夜,趕在第二天參加活動之前把名單弄出來。”
環保之友從2015年開始還參加了西客站的春運志愿服務活動,王一琳有幸成為2015年和2016年的西客站服務項目的負責人。在服務期間,她幾乎天天在西客站值守,組織安排服務崗位,并帶頭到最辛苦的地方去服務,吃苦耐勞,與環保之友的隊員們一起圓滿地完成了春運的志愿服務工作。
另外,王一琳還協助總隊長盧靖組織并參加了一些比較有影響力的活動:2015年6月7日參與組織北京地區20多個公益組織,以及登山愛好者和社會各界環保愛好者共3000多人進行的第四屆戶外清潔日大型公益環保活動;2015年7月24日參與環保之友與張家口市張北縣團委在張家口張北草原天路等地聯合開展的“增綠減霾,助力冬奧”環保活動;2015年9月20日,參與北京馬拉松組委會在比賽的起點天安門廣場和終點奧林匹克公園的清潔活動;2015年11月14日參與多家公益組織在北京潮白河畔開展的大型環保活動。
她還積極參加環保宣傳及推廣,宣傳正能量,使許多人都加入到環保之友的志愿服務行列里來。目前,在王一琳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環保之友在志愿北京上的注冊人數已經達到1529人。
可以說,王一琳是一位真正的志愿者達人,她非常喜歡做公益活動,不僅在為禁毒、環境保護等方面做志愿服務工作,同時也積極參與其他的志愿服務工作,比如應急志愿服務,文化、圖書志愿服務,助老助殘志愿服務,控煙志愿服務等許多志愿服務工作。王一琳的志愿服務工時已經累計達到2000小時以上。
王一琳還樂于幫助別人,在2014年1月,她參加了為眼癌患兒趙梓涵到美國治療的義演義賣募捐活動,并和許多媽媽一起多次為其捐款,終于籌到70萬元在美國的治療費用。在趙梓涵當年3月19日去美國和8月2日回國的時候,王一琳都親自上首都機場去接送,并在北京治療期間陪著趙梓涵和他的家人去定制、更換新的義眼,直到8月13日離京去上海醫院治療。北京電視臺和多家媒體還對趙梓涵的情況作了多方面的跟蹤報道。
“我希望在公益事業上能繼續前行,為綠色環保、公益事業盡自己一份力量。我有愛心,有奉獻,有擔當,可以擔得起‘綠色公益好市民和‘志愿服務好市民的光榮稱號。”采訪最后王一琳說道。(北京市志愿服務聯合會)
李響:垃圾分類的倡導使者
李響,1985年3月出生于北京順義,自2007年至今,參與綠色公益環保事業,現于北京市順義區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工作。
李響大學畢業之時,恰逢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他去了順義區的環衛部門工作,正好與奧運志愿者一道,做了許多環境、環衛方面的工作。此后順義區的花博園開幕,李響再次與志愿者一道,開展環境、環衛方面的工作。
2010年,李響被派遣到順義區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工作,負責起了順義區城鎮地區垃圾分類的工作,同時也接觸到了垃圾分類志愿者這一崗位。工作的主要內容是在社區的垃圾桶旁對扔垃圾的居民進行宣傳、指導,告知居民垃圾分類的意義和具體怎樣進行分類。宣傳的時間是一天里居民扔垃圾的高峰期——早晨6點至8點、晚上5點至7點,當然還要利用周末和節假日進行宣傳倡導。
起初,李響認為這個工作并沒有什么難的,不過就是有人來扔垃圾時,告訴他怎么扔就行了。但實際工作開展后,他發現,要是碰到覺悟高的居民,就會配合他的工作,認真聽取宣傳講解。但碰到覺悟不高的人,不是說沒時間分類,就是完全將宣傳的話語置若罔聞,甚至還碰到過更惡劣的情況。例如有的居民把垃圾桶當成籃筐,距離垃圾桶好幾米遠就將手中的垃圾進行“投籃”。李響不管碰到哪一類人,都會苦口婆心地耐心作宣傳指導。“當時我就暗下決心,一定要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每一個投垃圾的人。”說話時李響帶著年輕人的沖勁兒。
每次他看到有不配合的人提垃圾下樓向他“鎮守”的垃圾桶走來時,他都會“主動出擊”地迎過去,把對方手中的垃圾接過來,然后當著他的面將垃圾分類好后,投放到垃圾桶里,并對桶里的垃圾進行二次分揀,挑選出干凈的廚余垃圾放到綠色的廚余垃圾桶中。
李響這種真誠、積極的宣傳方式帶來了積極的效果。例如之前不配合的一個居民,看到他這個舉動后,便說道:“小伙子,這垃圾桶太臟了,你為啥還分揀啊?”
“大爺,現在整個社會都倡導將垃圾徹底分類,您這分得不是太好,我再幫您分分,這樣也便于垃圾廠處理。”他回答道。大爺“哦”了一聲就走了。沒想到,大爺第二天再次來投垃圾的時候,李響迎著走過去正要接過他手中的垃圾。大爺推了他一下,說道:“今天我家這垃圾太臟了,但我在家已經做好了分類,你就別沾手了。這本該是我們自己扔的,讓你再接過去扔就太不像話了。你們也不容易,看你每天早晚都站在這里,冷!多穿點。”“謝謝您!”李響沖著大爺會心地微笑。“當時我的心里是暖暖的,因為我知道,我的工作已經得到了肯定。”李響回憶道。
除此之外,李響還帶動志愿者進行入戶宣傳。他的經驗是,男女組合或者有年齡小的志愿者參與的志愿組合,最容易敲開門入戶宣傳。截至目前,李響與志愿者們已經走進了近兩萬戶居民的家中,進行了入戶的垃圾分類宣傳。李響說:“我們將每一戶都登記在冊了。”
漸漸地,在李響服務的這片區域里,與扔垃圾的居民,從陌生人變成了相識相知的朋友。他的工作得到了越來越多居民的認可,宣傳也得到了肯定,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普遍提高了,很多人都會在家里提前作好垃圾的分類并主動投放到垃圾桶中。這份工作讓李響深深地感受到:“垃圾分類,舉手之勞”這句話說得輕松,但意識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可行。垃圾分類志愿者其實需要付出的不僅僅是體力,更多的是在于怎樣去通過自己的宣傳、指導和影響力,讓居民們培養垃圾分類的意識。
時代在進步,每一個人的素質都在提高。李響相信,通過志愿者的努力,作好綠色公益榜樣,營造良好氛圍,一定會帶動越來越多的人主動參與到這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公益事業中來的!那時,人們身邊的環境一定會更加優美、和諧。
由于李響突出的公益表現,自2011年起,他連續5年獲得由首都城市環境建設委員會與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的“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個人貢獻獎”。(順義區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