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敏
葉圣陶先生說過:“讀詩不僅要睜開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睜開眼睛看由文字觸發而構成的畫面?!苯處煈l揮低年級孩子想象力豐富的特點,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詩歌學習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將凝固的語言符號轉化為具體可感的畫面。
一、立足文本,挖掘語用基點
1. 特色言語
兒童詩歌語言高度凝練,富有節奏感,具有抒情性和意蘊美,承載著識字、學詞、積累語言等多重任務,是培養兒童語用能力有效載體。兒童跟隨優美的兒童詩感受語言、豐富語匯,能夠提高他們駕馭語言、鑒賞語言的能力,同時還能得到美的享受,兒童詩無疑是開啟語言之門、培養文字感悟能力和豐富情感的最好媒介。一年級兒童詩《柳樹醒了》富有特色的言語就是學生語用的范本: “春雷給柳樹說話了/說著,說著/小柳樹呀,醒了/春雨給柳樹洗澡了/洗著,洗著/小柳枝喲,軟了/春風給柳樹梳頭了/梳著,梳著/小樹梢啊,綠了/春燕給柳樹捉迷藏了/藏著,藏著/小柳絮兒呀,飛了……”詩人巧妙地運用了擬人手法,用貼近低年段兒童的表達方式,描繪出一幅幅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真實畫面,并且“說、洗、梳、藏、走”等一系列動詞用得生動貼切,可以增強兒童對語詞表達的確切性的認識與體會,語氣助詞“呀、喲、啊”,動詞“醒了、軟了、綠了、飛了”,可以帶領兒童感知兒童詩獨有的律動感與音韻美。立足這樣的兒童詩,挖掘有效的語用知識點,久而久之便能從中學習并提高駕馭語言、鑒賞語言的能力,落實語用的目標。
2. 縱橫想象
低年段學生處于人一生中想象力最為活躍的時期,他們在接觸周圍世界時,頭腦中會產生許多新鮮奇異的想法,會創造出許多生動鮮活的形象,因而立足兒童詩,更貼近他們的心思,找到有效的語用訓練點,能激發他們豐富美妙的想象力。《明天要遠足》中睡不著的小朋友發揮無限的想象,想象著明天遠足的美好情景,“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師說的/那么多種顏色嗎?/那地方的云/真的像同學說的/那么潔白柔軟嗎?”除了“多種顏色”的大海和“潔白柔軟”的云,他一定還會想很多很多,那具體還有哪些情景呢?在真切地感受到文字新奇的表現力后,學生可以聯系生活實際,發揮想象,落實語用,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會更加寬廣,想象會更加豐富。
二、反復吟詠,促進語用積累
反復吟誦,是兒童詩教學的基本策略,是由詩歌的語言特點所決定的。兒童詩的語言是兒童化、生活化的,簡單不乏多彩的詞匯與鮮明活躍的語調不單適合吟誦,更適于兒童的練習及掌握。通過反復吟詠兒童詩,可以激發兒童的表達的興趣,讓兒童在誦讀中復現畫面,體悟感情,并且模仿學習如何釋放情感,表達觀點,以此促進語用的積累。比如《紅領巾真好》這一課,在不同形式的誦讀中要求讀好“嘰嘰喳喳、蹦蹦跳跳、撲棱棱、飛來飛去”等詞語,并且帶著想象,加上動作,注入了快樂的情感。此時誦讀的學生就已經把自己變成小鳥了,在律動中邊讀邊做動作,不僅感受到詩歌的韻律美,也深刻地理解了這些詞語,為運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創設情境,激活語用體驗
低年段的學生,生活經驗缺乏,知識水平有限,適合在具象的情境中建構知識。兒童詩教學中,要真切地激發兒童的生活感受和審美體驗,創設情境進而使兒童在語用的過程中學會自然地表述自己的情感。比如在教學《假如》這一兒童詩時,創設小樹在寒風中凍得發抖的情境,讓學生閉上眼睛,在淡淡憂傷的音樂中輕輕地敘述:“冬天到來了,寒冷的北風一陣又一陣,呼呼地刮著,一棵小樹孤零零地站在窗外,風把它的枝干揪著,搖來搖去,可憐的它被凍得瑟瑟發抖,縮著身子,無處可藏?!痹谶@樣的基礎上,再體驗下“縮著身子,輕輕地嘆息”這一動作,通過入情入境,調動多種感官的感受,引發內心深處的體驗,從而感受到小樹的寒冷與無助,激發了學生的情感,產生要幫助小樹的強烈愿望,與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共鳴。創設情境的過程中,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才能體驗兒童詩蘊含的深刻情感,才能讓自己的情緒情感在文字中安家,“情動而辭發”。所以說,兒童詩教學中,在語言文字運用過程植入有效的情境,不但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活動,激發學生的主動思考與想象,而且還能巧妙地為學生的語言實踐架設橋梁,從而更好地進行言語表達實踐,培養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