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悅
52歲的楊定忠住在安順市平壩區塘約村的村口,家里的三層小樓房住著父母、妻子、兒子兒媳、孫子一共9口人,是一個典型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
“家里的土地都交給合作社了,我自己也在合作社里上班,管農機。”除此之外,他的妻子也在合作社里上班,兒子則在村里的運輸隊。
合作社,這個上世紀50年代的“主流組織”,在塘約村為何重回大眾視野呢?
勇創新 “七權同確”第一村
2014年6月3日的一夜暴雨,讓塘約這個省級二類貧困村雪上加霜。“窮則思變”,是如今塘約村村委小樓最醒目的四個大字,也是村主任彭遠科在災難后總結的第一句話。水災過后的第五天,全村全票通過成立塘約村合作社,自愿把土地承包經營權轉給合作社,即土地確權流轉。
同年12月,塘約村正式成立“塘約村土地流轉中心”。截至目前,全村共流轉土地2860畝,745戶2921人加入合作社的大家庭,村民采取入股、自種的方式,對流轉來的土地進行種植利用,以此滿足了村民經濟發展的新需求。
同時,塘約村還成立了由村干部、寨老、村民代表等人員組成的評估小組,根據產量對每畝土地按300元至700元不等分級估價、折算股份,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農戶簽訂土地入股或其他形式的合作協議后,按照4:4:2進行利潤分成,即合作社和村民各占40%、村集體占20%。
合作社社員優先到合作社務工,除領取工資增加家庭收入外,合作社還幫助其解決在種植過程中遇到的資金、技術、銷售等困難,推動合作社從傳統的包地種向作為土地經營主體帶領農戶增收致富的新型市場主體轉變,使村民總收入由“土地收入=流轉收入”變成了“土地收入=股份分成+工資收入”。
安順市是這樣總結塘約村的變革的:“在這過程中,測量、勘定是村的行為,稱為‘確權;頒證是政府的行為稱‘賦權;交易屬市場行為,稱為‘易權。通過這‘三權促‘三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鞏固了農村資源集體所有權,維護了農民土地承包權,放活了土地經營權。”
2014年10月,安順市農委把塘約定位為全市深化農村改革試點村,稱之“拉開了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序幕”。
2016年春,塘約村成為貴州省農村產權“七權同確”第一村。
有哪“七權”?除了土地承包經營權,還有農民宅基地使用權、林權、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集體財產權、小水利工程權。
為了讓“七權”工作更精確,村里專門開發了一套軟件管理系統,這是在GPS、航拍定位等工作的基礎上做的全村“七權”數據,只要點擊衛星地圖,塘約的各類資源就會以不同的色塊標示出來,蔬菜基地、農戶土地數據都一一包含于此。
村主任彭遠科介紹說,為了更精確,村里招標外請專業的公司做測量,用衛星測繪,上級有關部門配合,做林權勘界等,最后由平壩區人民政府頒證。解決了農村各類產權關系歸屬不明,面積不準,四至不清,登記不全,交易不暢等問題。
農業部最近發布消息,2016年將進一步擴大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試點至22個。這只是指“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塘約的“七權同確”不僅是貴州省“第一村”,在全國也是走在前列。
彭遠科說,塘約村利用土地融資,讓農戶享有保底分紅,合作社不“閉門造車”利用自身優勢和多所高校及企業合作,引進先進農產品品種和技術。
眾人拾柴火焰高,以前塘約村靠土地吃飯,個人“單打獨斗”雖能解決溫飽,卻只能在貧困線上來回掙扎,現在的塘約村依舊靠土地吃飯,但是靠的卻是合作社的“大土地”。塘約村合作社的成立,將土地這個無形資產變作可以看得見的有形資產,利用集體優勢,整合為一。
塘約村用了短短兩年時間,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成為小康示范村。
樹新風 《村規民約》“紅九條”
“我們的《村規民約》是通過村民代表大會,是全村人按手印的,就像以前小崗村一樣。”
在塘約村村口的文化墻上,醒目的《村規民約》“紅九條”無疑是一大亮點。依據“禁令”,村民不參加公共事業建設、貸款不守信用、不按規劃亂建房屋、不孝敬父母、不奉養父母、不管教未成年子女等,都會被拉進黑名單,連帶著該戶都會被“拉黑”,在三個月內不享受國家任何優惠政策,村支兩委也不為該戶村民辦理任何相關手續。直到三個月考察合格后,才能恢復普通村民正常享有的權利。
村主任彭遠科算了一筆明白賬:“一個人吃一臺酒,送禮金200元,自己回來幫忙5至7天,請工友代班每天200元,自己還要損失每天100元的工資,辦酒期間各種娛樂抽煙、打牌,身上的錢花得寥寥無幾,你說這樣能不窮嗎?”
“紅9條”對濫辦酒席的規定,深得人心。村里禁止操辦紅白事以外的其他酒席,明確“紅喜”八菜一湯無大菜,“白喜”盆盆菜不發包包煙、不發紀念品,禮金100元。違規辦酒的村民,沒收全部食材贈送給敬老院和學校,并列入“黑名單”。
據不完全統計,因濫辦酒席每年造成全村經濟損失約400余萬元。如今塘約村組建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和老年協會,推行酒席申報備案制度,并且組建了10支服務隊,無償為村民辦理酒席提供“一條龍”服務,減輕了村民辦酒負擔,還解決了部分群眾就業問題。
強黨建 服務群眾“零距離”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兩年前的那場洪災里,以村支書左文學、村主任彭遠科為代表的村干部展現了團隊的力量,他們是活躍在塘約村這個“大企業”里的管理者團隊。
“我們是沒有周末的,每個周日,我們都要開例會,檢查這一周每個村委會委員所分配下去的任務是否完成,完成的打鉤,沒完成的打叉。連續三個星期沒有完成的,通過村民代表大會撤銷其職務,村民代表大會推薦優秀的黨員、優秀的村民代表來填補空缺。”彭遠科說道。
全村資金統一核算,村務財務統一核算。村里有專門的核算中心,設有專門的財務總監、出納、會計,做到公正公開。
塘約村建立了干部考評體系,對班子成員、村民小組長、村民議事會分別實行“三級考評”和績效管理,對黨員實行“積分”管理,黨員每月10分,年終總分120分黨員在每個地方都是一面旗幟,年終考評低于60分視為不合格,連續3年不合格將被勸退黨;超于60分的將給予一定的報酬。對于干部考評,每年總分100分,300元一分,由每個村民組村民親自考核。去年,村支書左文學拿到80分的考評成績,合計2.4萬的崗位薪酬。
用彭遠科的話來說,塘約村的干部考評是殘酷的,優勝劣汰,目的在于促使干部為村民做實事做好事。
接下來,塘約村的下一步工作重心是要將打造“塘約國家農業公園”。
“我們請了北京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農業大學為我們統一規劃設計,大力發展農業觀光業,實現農旅結合,讓老百姓的荷包鼓起來。”
楊定忠的父親楊成林已經80歲了,剛剛在村里遛彎回來的他臉上掛著淺淺的笑意。“我父親以前是村里的會計、副主任,他從沒想到有一天塘約會變成今天這么美的樣子。門口這條通往樂平鎮的瀝青路,28天就修好哩,這放在以前哪里敢想。”楊定忠說。
塘約村在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的過程中,從群眾怨聲載道的濫辦大辦酒席改起,從群眾急盼的增收致富領域改起,使推行的改革舉措更有了民生溫度,村民在參與改革的過程中實實在在地增加了獲得感,過去名不見經傳的“窮山寨”如今變成了和諧富裕的“小康村”。
平壩區委書記蘆忠于表示,塘約的模式具有典型意義,未來,將進一步總結和提升經驗,讓塘約經驗發揮引領和輻射作用。(責任編輯/顧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