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君
摘要:玉米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我國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近些年,隨著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持續優化和調整,玉米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本文主要針對大田玉米種植技術進行闡述,以期為玉米種植技術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田種植;玉米;種植技術;分析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03.004
玉米是主要糧食作物,如何提高玉米的品質以及產量,是農業科研人員不斷研究的課題。在大田玉米的種植過程中,運用科學的種植技術,提高玉米的產量和品質,對促進地域經濟發展及社會和諧具有積極的意義和作用。
1 合理整地
在大田玉米種植中,整地主要分為春季整地和秋季整地,其中春季整地需要在土地解凍后開始,春季整地可以保證土壤質量,為玉米種植提供良好的土壤條件。秋季整地主要是在玉米收割后,對土地進行翻耕,在此過程中,為確保整地質量,通常采用機械對殘留于土地中的根莖進行深翻。在翻耕過程中,其深度要保證在20厘米左右。
2 種子處理
一是要合理選擇種子。在大田播種前,需要根據當地的土壤條件以及氣候環境,因地制宜的選擇玉米品種;二是確保出苗率。在種子晾曬結束后應進行拌種和浸種。浸種是將種子放于清水中,通過浸泡幫助種子萌發。拌種是使用藥劑對種子進行處理,提高種子的抗性,避免種子被病蟲害所侵染。也可以選擇包衣的種子,其具有較強的抗蟲性以及抗病性;三是播種時要根據當地的土壤環境和氣候確定播種時間。
3 科學施肥
在大田種植中,要確保玉米的質量和產量,一定要做好施肥管理工作。在施肥中,要根據種植方式制定施肥標準,對于覆膜種植和移苗栽培的,要增施農家肥。在整地之后,將其作為底肥施加,采用密植種植方式,要施加氮磷鉀肥料。
4 種植密度
在大田種植中,要根據種植方式、管理水平、品種特性、土壤肥力、氣候環境以及生產條件,科學確定種植密度,進而發揮大田種植優勢。通常情況下,緊湊型每畝種植株數要保證在5000株左右,半緊湊型品種每畝種植株數保證在4000株左右,披散型品種每畝種植株數要保證在3500株左右。
5 化學除草
在除草工作中,需要根據行間深除、苗旁淺除的原則,將除草與培土充分結合,培土至于植株兩側,注意不能培土過多,防止壓壞莖葉,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6田間管理
6.1苗期管理
一是補苗查苗。當幼苗萌發后,要在其三葉期之前,開展補苗和查苗工作,如果發現缺苗要及時移栽補苗,并且進行及時的灌溉;二是進行間苗。根據密度要求,如果幼苗生長過于密集,要進行合理的間苗,遵循留大苗、去小苗的原則,保證種植密度合理;三是追肥。在四葉期或者五葉期之后,要根據玉米生長的具體情況,進而決定是否蹲苗。同時要及時處理田間雜草,疏松土壤,及時追肥。
6.2中期管理
一是施加穗肥。在大喇叭口期,根據土壤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追肥,施肥方式可以選擇穴施以及溝施;二是科學灌溉。穗期對水分非常敏感,在這個階段,玉米對水分具有較大的需求量,因此要根據田間狀況進行科學灌溉,如果遭遇旱情要適當的調整灌溉計劃,并且做好排水工作,防止玉米出現倒伏的情況。
6.3后期管理
一是及時追肥。玉米吐絲后,如果土壤肥力不夠,會體現在植株的葉子上。應施加速效氮肥,通過噴施的方式補充肥料,確保植株生命力旺盛,防止出現早衰的現象。二是在盛花期,如果光照充足、天氣晴朗,要在上午進行人工授粉,提高大田玉米種植的質量和產量,確保玉米穗大、不缺粒、增產早熟。三是當玉米雄花露出心葉后,要進行撥絲,保證授粉成功。在整個授粉過程中,要保證養分充足,以促進玉米繁育和生長,實現玉米增收增產。
7 及時收獲
當大田玉米大部分出現枯黃及玉米顆粒飽滿后,要及時收獲,可以采用機械收獲或者人工收獲的方式。玉米收獲后,要及時晾曬和貯藏。
8 結語
因此,在大田玉米種植中,種植戶要選擇合理以及創新的種植技術,并對此技術進行有效應用和推廣,其對提高玉米產量和質量具有關鍵的意義和作用,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趙麗.淺談設施農業精細生產管理技術[J].農機科技推廣,2011,(01).
[2]王永生,“大民鉀王”效果好 玉米高產少不了[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2,(05).
[3]安瑞春,屈淑元,高玳珍.玉米高產規律及栽培技術研究[J].作物研究,1984,(04).
[4]李文遠,郭華,蔣文新.高寒山區玉米新品種比較試驗研究初報[J].種子,2011,(08).
[5]王仁如.夏玉米育苗移栽技術[J].科學種養,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