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非凡的2016年,發生過許多故事。
這一年,從沒感覺到國際市場離“河南三農”這樣近,美國的到岸玉米,使中國的大量玉米價低難銷,讓不少河南老農下決心改變一成不變的種植習慣;
這一年,河南省全年糧食產量居歷史第二高位,糧食產量十幾“連增”的趨勢雖遭中斷,但人們對增產的追求,對土地和環境的認識,變得更加科學、理性;
這一年,泛濫的雨水摧毀了豫北的大片莊稼,牽動了全省人民的神經;
這一年,新經濟組織、新農人、新業態,不斷刷新著人們對農業的認識,大步推進的農業供給側改革,在很多地方留下了印痕……
讓我們循著數字的脈絡,去回顧那些改革的故事、發展的瞬間,去品味那些驚心動魄的往事,探尋“河南三農”光明燦爛的未來。
1189億斤
全年糧食產量1189億斤
2016年,河南全省糧食總產量為1189.32億斤,比上年減產24.1億斤,減產幅度為2.0%,河南省全年糧食產量仍然保持在高位運行。
糧食產量略減,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夏糧生產先后遭遇冬前低溫寡照、赤霉病較常年偏重發生、收獲期大范圍持續降雨等多重災害;秋糧生產中局部地區遇到了洪澇災害、持續高溫等不利天氣影響。
此外,河南省積極調整種植結構,減少玉米種植面積,增加優質花生面積,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
糧食產量略減,但河南省糧食生產能力穩步提高。高標準糧田建設穩步推進,全省已建設高標準糧田5313萬畝,已完成規劃任務6369萬畝的83.4%。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小麥機收率達95%以上,玉米機播率達91%,水稻直播,花生生產全程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
河南省共落實永久基本農田10233.28萬畝,超過國家規定目標27萬畝。
130個
130個機構頒發新不動產權證書
2016年10月26日,河南省各地開始全面頒發不動產權證書,實現了省政府“10月底前所有市縣頒發不動產權證書”的要求。河南省具有頒發不動產權證書資格的機構共有130家,覆蓋了全省所有市縣。
2016年3月16日,許昌縣發出我省第一本不動產權證書。當天,河南省政府在許昌市召開不動產統一登記工作推進會,要求2016年10月底前全省所有市縣頒發不動產權證書,12月底前完成登記資料移交和土地登記資料整理工作。所有市縣全部頒發不動產權證書,標志著我省不動產統一登記工作邁出了重要一步。作為不動產登記的一部分,我省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也在穩步推進。
20萬人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萬人
2016年,河南省下發《關于加快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意見》,提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每年20萬人,到2020年全省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超過100萬人。
其中,農業部門依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開展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培育;人社部門依托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劃對農民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創業培訓”;扶貧部門依托“雨露計劃”開展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培訓;教育部門引導涉農職業院校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培養,促進畢業生積極返鄉務農創業。
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解決了“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問題,穩步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全省1.2億畝耕地中,已流轉3913萬畝,占家庭承包耕地的4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7個百分點。
目前,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達20萬家,經營耕地面積達1666萬畝。其中,農民合作社13.2萬家,家庭農場2.96萬家。新型職業農民將逐漸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生力軍”、農村創新創業“主力軍”、新農村建設“領頭人”。
18.4億元
首批宅基地復墾券拍賣18.4億多元
2016年12月20日,河南省首批宅基地復墾券拍賣會在鄭州舉行,6000多畝宅基地復墾券全部以每畝30萬元封頂價拍出,總成交額18.4億多元。宅基地復墾券是指在符合條件的貧困縣,農村宅基地及其他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在拆舊復墾為耕地,扣除自身安置用地后節余的農村建設用地指標,即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宅基地復墾券在全省公開拍賣,是河南省落實國家易地扶貧搬遷部署,用足用活國家土地政策,大力支持脫貧攻堅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宅基地復墾券公開拍賣使農民土地權益實現最大化,激活了農村生產要素市場,為群眾搬遷與脫貧提供更強大的資金保障;能夠增強農民耕地保護意識,自覺將搬遷后的宅基地復墾為耕地,精準到戶,實現了以城帶鄉、以工哺農,推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8個縣(市)
8個試點縣(市)發展優質小麥
2016年,河南省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四優四化”總體要求,發展優質專用小麥。滑縣、永城、延津、內黃、濮陽、浚縣、淮濱、息縣等8個縣(市)列為小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試點縣(市),在豫北發展強筋小麥,在豫南發展優質弱筋小麥。8個試點縣(市)共落實優質專用小麥230萬畝,其中政府主導示范基地175萬畝,落實訂單收購195萬畝。
為實現優質優價,通過與中儲糧、加工企業緊密結合訂單種植、收購,2016年全省優質小麥種植面積超過420萬畝,收購價高出普通小麥市場價10%~15%,每畝為農民增收100~150元。
2016年,河南省優化秋作物種植結構,促進糧經飼統籌發展,調減玉米等供大于求的農產品生產,大力發展優質專用農產品,加快經濟作物、飼用作物的種植。2016年,全省玉米面積出現15年來首次下降。擴大青貯玉米和優質牧草種植,青貯玉米面積由130萬畝發展到200萬畝,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
1800萬人
1800萬人喝上丹江水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2014年12月通水后,河南省加快水廠建設,工程供水范圍日漸擴大,供水量與日俱增。
按照工程規劃,河南省受水區覆蓋南陽、平頂山、漯河、周口、許昌、鄭州、焦作、新鄉、鶴壁、濮陽、安陽11個省轄市,此外還包括省直管縣(市)鄧州市和滑縣。2016年12月,河南省最后一個受水區周口市實現了通水,標志著規劃中的受水區已全部通水,全省受益人口達到1800萬人。
河南是水資源嚴重短缺地區,隨著近年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水資源供需矛盾日趨尖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以來已向河南供水22億多立方米,占全線供水量的約四成,有效破解了受水區的水資源困局,夯實了“四化”同步發展的水利支撐,并且凸顯出巨大的生態效益。
110萬人
110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河南省2016年把脫貧攻堅作為一號工程,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來抓,努力實現110萬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蘭考、滑縣兩個國定貧困縣率先脫貧摘帽。為此,河南省成立了由省委書記任第一組長、省長任組長的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全省層層簽下了脫貧攻堅軍令狀,有計劃、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省、市、縣都建立了領導干部和部門聯系幫扶貧困鄉、村、戶制度,形成了人人有責任、層層抓落實的生動局面。河南省委、省政府組成10個督導組,對全省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了4輪分片督導。如今全省合力攻堅的成效初步顯現。110萬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勝券在握,蘭考、滑縣也已經向河南省政府遞交了摘帽申請報告。
11個
國家森林城市增加到11個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改善和保護居住環境是貼近民生、體貼民意之舉,2016年的亮點真不少。
2016年9月19日,焦作市、商丘市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加上許昌、新鄉、漯河、洛陽、三門峽、平頂山、濟源、鄭州及鶴壁,河南省已有11個城市獲得這一“國字號”榮譽,在全國排名前列。國家森林城市強調城鄉一體的生態體系建設,城鄉居民均能享受“創森”帶來的綠色福利。時間回溯到2016年初,國家林業局批準河南建4個國家級濕地公園,河南省現在已經有28個國家級濕地公園(含試點),百姓有了更多親近自然的好去處。
秋季秸稈禁燒不能不提。為了不讓燒秸稈影響到空氣質量,河南也是拼了,不僅出動30多萬人次在田間地頭巡查,還推廣“藍天衛士”電子監控系統,人防、技防相結合,共同守護藍天白云。著火點當然是大大減少,尤其是國慶長假,只發現1個火點,與2015年同期156個火點數相比,降幅達99.4%,老百姓切實感受到空氣質量的好轉。
1+N
“1+N”精準扶貧政策體系出臺
2016年,河南省打出脫貧攻堅“組合拳”,出臺完善“1+N”精準扶貧政策體系。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出臺《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的基礎上,圍繞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的問題,抓重點,解難點,制定了15個精準扶貧政策性文件,形成了比較完備的“1+N”精準扶貧政策體系。目前,已經出臺了《河南省轉移就業脫貧實施方案》等5個方案和《河南省扶貧對象精準識別及管理辦法》等5個辦法,以及交通、水利、電力、教育、衛生計生等5個專項規劃。按照這一“組合拳”,河南大力實施“轉、扶、搬、保、救”,推動大批農村貧困人口走上脫貧路。
43千公頃
厄爾尼諾影響43千公頃受災
2016年“三夏”期間,超強厄爾尼諾事件讓河南蒙災,尤其是對農業的影響更為嚴重。
早在2016年4月,中國氣象局就預判,考慮到這次超強厄爾尼諾事件的影響,當年的氣候年景總體會偏差。2016年7月9日,新鄉出現了3小時250毫米的超級特大暴雨,6小時降雨量345.3毫米,創2016年全國地級市之最;2016年7月19日,安陽市遭遇強降雨,其中,林州市東崗雨量站6小時降雨量達423毫米。
受強降雨影響,河南省部分地區發生較重災情。據2016年7月24日8時統計,河南省共有平頂山、安陽、鶴壁、新鄉、商丘、信陽、濟源等7市、24個縣、123個鄉鎮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受災40.602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43.39千公頃,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6.57億元,其中水利設施直接經濟損失1.23億元。
河南省委、省政府始終高度重視防汛工作,統籌指揮各級各部門勠力同心、克難攻堅。2016年汛期災害損失降低到了最低限度,未發生群死群傷事件,各類水庫防洪減災效益達95億元,奪取了防汛戰役的全面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