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空心化趨勢嚴重阻礙了農村的發展,為農村的治理帶來了很多新的矛盾和問題。農村空心化的治理可以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統籌城鄉發展,在就近、就地解決農民轉移、就業、富裕、居住等方面進行實踐探索,從自然、經濟、文化和社會層面建設美麗鄉村,讓農民過上幸福生活,最終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關鍵詞:美麗鄉村;農村空心化;問題研究
農業人口大規模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導致農村空心化,造成了農村經濟社會功能整體綜合退化。其過程一般可分為兩個階段:20世紀八九十年代是農村空心化的前期,其主要表現為均質化的村落因規模急劇拓展而呈現“外擴內空”的空間格局;21世紀初至今是農村空心化的后期,其表現為傳統村落因人口向城鎮遷移出現“人走房空”的蕭條景象。綜合來看,農村空心化不唯是傳統村落的空間形態發生了變化,就其本質而言,亦是城鄉關系失衡的具體表現。農村的衰落和空心化成為城鎮化發展中面臨的新問題,為鄉村治理帶來了諸多問題。例如,農村家庭的殘缺與不和諧,造成了農村社會的不和諧;農村教育、文化、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等公共服務水平與城市差距的加大,使農村呈現出總體性衰敗的現象,嚴重影響了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農村空心化的治理是實現社會穩定、政治民主和基層治理的重要基礎。其可以與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就近、就地解決農民轉移、就業,減少農村人口盲目流失,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恢復農村經濟的活力,實現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田園城市的理論
19世紀末英國社會活動家霍華德提出的基于“自然之美、社會公正、城鄉一體”思想的田園城市理論,對我國現階段下美麗鄉村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也是遏制農村空心化趨勢,建設“田園型農村社區”的重要理論依據。霍華德田園城市理論提出的背景是在英國工業革命后期,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向城市,農村空心化趨勢越來越嚴重,農村因缺少勞動力面臨發展停滯,而城市不斷擴張,城市?。ㄈ缃煌āh境等)問題突出,與我國當前的農村發展狀況比較相似?;羧A德指出,理想的田園城市應當既體現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城鄉融合的自然之美,又能反映機會均等、充分就業、無貧民窟的社會公正。他的這一主張實質上強調了要以城鄉發展的互動與和諧取代彼此的孤立與分離。田園城市實質上是城和鄉的結合體,即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羧A德在田園城市規劃理論模型中,把城市規??刂圃?000英畝(約24平方公里),其中心城市面積1000英畝(約4.06平方公里),農業用地5000英畝(約20平方公里),人口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鄉間;市中心建有中央花園和公共服務機構(如圖書館、市政機構、學校、商場、醫院等),由6條林陰大道把城市分為6個部分,并通向鄉村;居住區外圍建有環形鐵路,臨近鐵路建有工廠、牧牛場、市場等,農田中間有小塊宅地由經營農田的農戶居住,田園城市的土地及其收益歸全體居民集體所有,居民生活并工作在田園城市。英國新田園城市理念,融入“社區參與、有機增長和自給自足”三要素,更強調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農村空心化治理的實踐
霍華德的田園城市規劃理論模型最適合我國農村小鄉鎮建設,構建“田園型鄉村社區”,為治理農村空心化問題提供了很好的實踐。首先,科學規劃農村空間布局,治理農宅閑置和農田拋荒。農村“空心化”從空間上表現為許多舊村老宅空置,尤其在交通不便利的邊遠山區因無人耕種的農田,長年荒蕪。應按照產業區、生活區和農業區分明的原則合理規劃農村空間布局,將小的自然村和大的行政村進行有規劃的合并,建立適合3萬人左右生活的“田園型鄉村社區”。完善學校、醫院、銀行、圖書館、農貿市場、商業街、休閑娛樂設施和場所等基礎設施建設,社區服務中心還應設立工商、衛生、交管等政府公共服務窗口,實現城鄉一體化管理。其次,建設農村新的公共經濟發展模式。隨著農村人口的流動,農村以家庭為單位的土地承包經營狀況發生了很大改變,很多農民退出農業生產。為了規范農村土地的合理有序流轉,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保護土地的再生產能力,需要構建農村新的公共經濟發展模式,由村集體將土地實行統一流轉,按照土地的不同使用途徑進行集體經營管理,在農業區建設高效農業示范區,政府提供農業項目啟動資金,補助特色養殖業發展。村集體可成立“苗木公司”,將原來的林地進行集約化經營,苗木公司每年獲得的效益由全體村民共同受益。村民每畝土地每年可以獲得相應的土地流轉費,農民可就地轉化為苗木公司的“工人”,擴大了農民就業渠道,苗木基地本身則成為綠色防護林和社區的“綠肺”。在產業區建設村辦企業充分吸納農村勞動力,同時拿出一部分非耕地(比如原來的舊村落),建設工業園區,統一建造生產廠房,鼓勵村民興辦企業,就地解決村民就業。第三,提高鄉村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對由鄉鎮改建的“田園型鄉村社區”,建立城鄉統一的居民社保制度,讓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均等化覆蓋社區,村民實現集中居住和福利保障,耕地實現集體流轉,勞動力就地實現就業,農民不再外出打工,合家團聚,空心化趨勢下出現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問題自然解決,農村、農業、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發展方式發生根本轉變,實現農村傳統社會中的老有所養,幼有所教,病有所醫。
榮獲“2013年全國十大美麗鄉村之一”稱號的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鎮永聯村就是典型實例,人們在“田園型鄉村社區”——永和社區安居樂業。
加強農村空心化治理,建設美麗鄉村,將使傳統文化得到更好保護,農民生活更有保障,農村社會更加和諧,農業生態更加優良,農民權益得到更好維護,為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基礎。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社會科學規劃決策咨詢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6JC27);河南省社科聯課題(編號:SKL-2016-3127)
(作者單位:鄭州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