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兵
摘 要:一直以來,土地都是農村生產生活的重要影響因素。在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與土地資源的有限性產生了比較尖銳的矛盾。針對這個矛盾提出了土地流轉的措施。土地流轉受到相關政策的影響,近年來,農村土地流轉遵循市場規律,利用市場競爭手段來解決問題。文章以城鎮化建設為背景,對我國當前農村土地流轉現狀及問題加以研究和分析,如:流轉市場不夠成熟和健全,流轉程序尚未實現規范化,土地產權主體不夠明確等,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促進土地流轉規范化發展,推動城鎮化進程的加快。
關鍵詞:城鎮化進程;土地流轉;問題研究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832063
城鎮化建設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與城鎮化水平有關,城鎮化水平也能夠反映該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城鎮化水平受到土地流轉的影響[1]。因此,在城鎮化進程中,針對土地流轉的現狀以及所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提出相關的應對策略,促進土地流轉的健康高效發展。
1 城鎮化進程中土地流轉的特點
1.1 城鎮化的基本內涵
城鎮化指的是在城市化過程中,人們從事職業的變化,產業鏈的升級調整以及地理區域位置的變化。我國的城鎮化進程中則是以人為核心,在農民離地后注重農民利益的保護,與農業現代化進程緊密相連。同時我國城鎮化不是簡單的農村人口進城造成的城市人口規模的增加,也不是單一的城市規模的擴大,更重要的是強調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社會公用基礎設施及資源的建設以及社會保障體系不斷的健全和完善達到與城鎮水平相一致的程度,達到城鄉一體化發展,提高城鎮化水平。
1.2 城鎮化下土地流轉的特點
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農村土地流轉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農民離地化,市民化,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會將土地集中起來,使得一部分農民離開土地,不再進行農業生產活動,其戶籍轉變為城鎮戶口,與城市人口享受同等的公共資源[2];由于土地的集中利用,在這一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專業化的合作社以及產業開發區,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升級與轉型;土地的規模化流轉以及現代農業的生產方式的改變,轉變了傳統以家庭為單位的經營模式,解放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為勞動力缺乏的地區和產業帶來機遇。
2 城鎮化進程中土地流轉的現存問題
現階段,土地流轉過程中,雖然在一些示范地區有小的成果,但是在絕大多數農村地區依舊存在著很大的缺陷和不足,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2.1 土地流轉方面的法律不夠健全和完善
當前,我國土地流轉市場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在管理監督方面不能對土地流轉市場進行合理的規范,因此,農村土地流轉的產權主體沒有一個確切的劃分和規定。容易在土地流轉過程中造成農民利益的損傷,致使土地流轉市場的無序化和混亂化,在土地流轉的相關程序以及原則上具有多重標準。這會導致土地流轉雙方的利益都不能得到有效保證,無法可依。
2.2 傳統小農意識根深蒂固,過分地重視土地
在“農民不能沒有土地”這一思想觀念影響下,農民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做好自己的本職,希望將已有的土地資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雖然現在大多數農村中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但是家里留存的婦女及老人,依舊是用傳統的土地生產方式,只是種植糧食作物,粗放式經營。其中一部分人將土地看做不可放棄的資源,依舊具有小農經濟思想,加之現在為了鼓勵農業發展,實行許多新的惠農政策,使得農民更加重視土地不肯輕易放棄,不利于土地流轉工作的順利開展[3]。
2.3 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沒有完全建立健全
在農村,土地有著獨一無二的重要地位,農民1a之間衣食住行、醫療及養老方面的支出都是依靠土地的產出。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后,長期以來的二元制社會,使得農村醫療保險、養老以及社會福利等保障體系一直以來不夠完善和健全,導致農村醫療看病問題、養老問題等面臨巨大的壓力。
2.4 農村土地流轉市場不夠完善,還需開發和細化
2.4.1 土地產權要進行明確和細化
由于現階段,對于農村宅基地和終止用地缺乏明確的規定,容易造成農民利益的損失。雖然《憲法》規定,農村宅基地和種植基地歸集體所有,但這個概念比較模糊,使得土地產權沒有明確的主體,可能會淪為村集體所有。
2.4.2 土地流轉形式單一
目前,農村土地流轉是以朋友親戚之間的出租為主,周期比較短,土地面積比較小,使得經營方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投入,不利于土地發展的可持續性。同時,由于目前多數地區的土地流轉還處于初步發展的自發階段,土地流轉市場的規范性還需改善,相應的監督管理單位也要加強建設和完善[4]。
2.4.3 土地流轉的中介和交易組織體系不完善
當前我國土地流轉的形式主要是在集體內部進行,通常是朋友、親戚以及農戶之間,阻礙了土地流轉的規模化發展。土地流轉與其他交易有所不同,需要嚴格的程序和審核,目前尚未形成正規化的交易平臺和組織,影響土地流轉的進程。
3 城鎮化進程中規范土地流轉的措施
3.1 健全相關法律體系
在法律方面,頒布和實施具體的法律規范,對土地流轉的產權主體進行明確規定;同時為相關監督管理單位提供切實可依的法律依據;對土地流轉市場和中介交易組織制定出一個規范和標準,以確保土地流轉在各方面都能得到有可以依據的法律規章制度。
3.2 進行農村產業機構升級,轉變農民傳統觀念
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改造和升級農村產業鏈,轉變傳統的家庭生產模式,使其走向產業化、集約化以及標準化的現代農業。土地規模流轉后,可以建立專業的生產合作社以及觀光旅游農業。進而,鼓勵農民用土地入股,同時再離開土地后可以成為專業化的合作社的產業工人或是從事生態觀光農業,進行多種方式的就業。這樣不僅能讓農民的身份發生變化,成為股民、產業工人等,在收入方面也不再是只依靠單一的糧食作物,而是至少都有2種收入,即土地租金和勞動收入或者再加上土地入股的分紅收入。這樣不僅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也有利于城鎮化的和諧發展。
3.3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保證農民合法權益
在土地流轉之后,要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建立和完善醫療、教育、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確保農民在離地后可以與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務資源。醫療方面,建立現代化的符合標注的衛生院,完善醫療合作體系;養老方面,按時給達到年齡標準的老人發放養老金,同時發放其土地租金和分紅;教育及就業方面,建立現代化的小學和幼兒園,改善農村學生的教學條件,就業方面可以在合作社做產業工人等。
3.4 完善和開發土地流轉市場
土地作為農村生產生活中最為重要的要素,要依據其使用途徑,對流轉過程進行規范化,保障農民的權利。在流轉過程中,在法律和制度方面進行明文規定,明確土地產權主體,保護農民利益;流轉形式方面,可以實行規模化的流轉,同時農民也可用自己的土地作為資本要素去入股;在流轉交易方面,根據各個地區不同的發展情況,成立專門的流轉交易組織和平臺,確保土地流轉市場的正規化和法制化。
4 結語
在當前,研究和分析土地流轉問題的現狀和不足,有助于我國城鎮化過程中土地流轉現存問題的解決,推動和解放農村勞動力,實現農村土地市場的合理開發,提升農民的收入水平,統籌城鄉,進而推動我國城鎮化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禮茂,傅昕.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土地流轉問題[J].中國農業信息,2014(3):277-278.
[2]舒全峰,汝鵬,王軍.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土地流轉問題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4(6):87-94.
[3]應鵬飛,孫偉.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土地流轉問題的實證研究——以安徽宿松縣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4(32):96-98.
[4]談靜波.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土地經營權流轉問題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4(1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