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磊

【摘要】隨著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株洲農戶經濟行為不斷發生著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農戶收入結構和消費結構變化方面,可以進一步細化為農戶經營行為、就業行為、金融行為、消費行為的變化,本文通過研究株洲農戶經濟行為的變遷,為政府及時調整“三農”政策,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對策。
【關鍵詞】市場化 農戶 經濟行為 變遷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和發展,株洲農戶經濟行為不斷融入市場因素,市場經濟原則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的趨勢勢不可擋,農戶也逐步從“傳統的”、“維生的”、“小的”經濟單位發展到“市場化”、“經濟化”、“企業化”方向發展(弗蘭克·艾利思,2006)。農戶的家庭決策、資源配置、消費結構越來越向市場化方向變遷。
一、株洲農戶經濟行為變遷的原則分析
農戶經濟行為的變遷受整個農村經濟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制度因素、農業技術變化、家庭結構變化和社會經濟環境變化等幾個方面。
(一)制度因素是株洲農戶經濟行為變遷的決定性因素
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的以農村改革,解放了農民的自由勞動權,保障了農民勞動果實的收益權,農民家庭的農業生產經營的熱情得到了有效激發。2005年以后,取消農業稅、農業補貼和長期穩定土地承包權制度的的出臺,再一次激發了農民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二)農業技術變化是株洲農戶經濟行為變遷的主要力量
首先是農業機械化解放了農村勞動力資源。2015年,株洲市農業機耕率95%,機收率84%,機插率24%。全市水稻生產綜合機械水平達71%。農業機械化施肥、噴藥、除蟲等技術也得到廣泛應用。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不僅減輕了農業的勞動強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減少了農業勞動的需求數量,讓更多的年輕勞動力可以脫離農業,進城務工或經商,為農戶增收提供了基礎條件。
其次是農業科技的推廣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產量,直接增加了農戶收入。在農機推廣和應用方面,株洲全市縣鄉兩級農業推廣科技人員1087人,大中專以上學歷713人,50歲以下884人,中高級以上技術職稱290人,初級技術職稱366人,株洲農業良種使用率達到100%,化肥、農藥施用率穩步提升,生物技術應用率大幅提高,為農業穩產增產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撐。
(三)家庭結構變化是農戶經濟行為變遷的內在因素
根據人口普查數據得知,目前株洲農戶家庭規模中一人戶到五人及以上戶與1990年相比分別增加1.7、3.8、5.7、-4.0和-7.2個百分點。表明株洲四人和五人及以上規模的戶在繼續減少,而規模小、結構簡單的小家庭在不斷增加,其中1-3人規模的家庭成為主流。家庭結構的小型化使每個人的生活成本提高,讓農戶家庭僅僅依靠農業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家庭消費的需要,促使大部分年輕人在農村或到城市務工、經商,直接促進了農戶經濟行為的變遷。
(四)社會經濟環境變化是促使農戶經濟行為變遷的外因
隨著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農村年輕勞動力到城市務工或經商逐步增加,他們不僅習慣了城市的生活方式,還把城市的文明習慣、思維習慣、行為方式帶到了農村,農村的居民的生活和行為方式逐步向城市人看齊,促進了農村居民生活習慣、投資結構、消費模式、消費結構的明顯變化,同時也促進了農戶經濟行為的變遷。
二、市場化進程中農戶經濟行為變遷的主要表現
本文主要從農戶的生產行為、消費行為、金融行為、生育和養老行為等四個方面分析市場化進程中株洲農戶經濟行為的變遷表現。
(一)市場化進程中株洲農戶生產行為的變遷
本文把農業生產和工商業經營統稱為農戶生產行為,從圖一、圖二看到,農戶經營性行為占總收入的比重從2000年的60.9%下降到2015年的25.5%,這主要是農業經營占農戶收入比重大幅下降引起的;工資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從2000年的33.5%上升到2015年的57.7%,這主要是農戶家庭成員外出務工天數和工資上漲的引起。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從2000年的5.7%下降到2015年的3.7%,這期間雖然政府農業補貼轉移支付數額不斷上升、農戶財產性收入不斷增加,但由于總收入增加更快,導致這部分比例有較大下降。
(二)市場化進程中株洲農戶消費行為的變遷
一是享受型消費比重逐年提高。隨著農村居民消費能力的逐漸增強,享受型消費領域明顯擴大。截止到2015年底,株洲市各縣農民的家庭設備、醫療保健、交通通訊、文化教育娛樂等享受、發展型消費人均支出3312元,比上年增加711元,增長27.3%,占農民生活消費的30.28%,較上年提高3.5個百分點。
服務型消費比重明顯增加。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農民生活消費中用于在外飲食、旅游等各項生活服務消費支出呈現全面快速增長態勢。截止到2015年底,株洲市各縣農民人均用于旅游等服務性消費支出2216元,比上年增加427元,占生活消費支出的27.69%。
消費支出朝品質化、時尚化提升。食品消費中蔬菜及肉、禽、蛋、奶等消費支出較快增長,支出1918元,增長67.8%,占全部食品消費比重達48.12%。農村居民衣著消費已從低檔、耐用型向高檔、成衣轉變,服飾品種、規格更加齊全,款式新穎、美觀大方的西裝、大衣、皮衣、裙裝在農村隨處可見,衣著消費趨于城市化、時尚化。2015年,農村居民衣著支出中人均購買服裝332元,增長34.3%。
(三)市場化進程中株洲農戶金融行為的變遷
調查顯示,株洲農戶借貸行為逐漸頻繁,數額也越來越大,在農戶中發生過借貸行為的占42%,借貸數額平均為6278.2元,借貸用途主要是生產、經營、婚喪嫁娶分別占發生借貸比例的53.6%、31.2%、10.7%,剩下的借貸主要是子女上學、資金周轉等。株洲農戶投資行為中銀行存款占投資比例的份額為67.2%,民間借貸占22.3%,股票債券占10.5%,其中銀行存款下降10.6個百分點,股票債券投資上升8.6個百分點。
(四)市場化進程中株洲農戶生育和養老行為的變遷
年近來,隨著農戶經濟行為的變化,農戶生育和養老行為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村一孩比例由10年前的幾乎為零上升到5.8%,三孩及以上比例由4.8%下降到1.1%。由于農村許多生育年齡人群外出務工或經商,生育小孩的機會成本越來越高,再加上自身經濟能力的增強,農村居民養兒防老的觀念逐步淡薄。在養老方面,45歲以下人群中76.3%準備由自己儲蓄養老,79.4%的人到老年不一定會隨子女一起住,會選擇年老后繼續留守農村。
三、株洲農戶經濟行為變化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一)農戶經濟行為變化關系到株洲能否按時建設成全面小康社會
目前,株洲仍有炎陵、茶陵兩個貧困縣,158個貧困村,10.1萬貧困人口。株洲提出在2017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貧困農戶能否按期、全面、徹底脫貧,直接關系到株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在政府“精準扶貧”政策背景下,通過轉移支付和救濟政策讓農戶短期脫貧相對容易,但如何讓農戶通過自身經濟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發生轉變,通過這種轉變徹底改變貧困農戶的面貌,仍然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二)農戶經濟行為轉變關系到株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能否順利完成
2015年株洲市三次產業結構為7.5:58:34.5。第三產業發展低于湖南11.4個百分點,低于全國1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高素質的就業隊伍,這需要其他產業、特別是農業人口要盡快轉變為第三產業就業人口,農業勞動力仍然是第三產業發展所需勞動力的蓄水池。在勞動力有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過程中,對農戶經濟行為的誘導成為關鍵,農民是否選擇第三產業就業,需要政府政策支持、市場經濟因素引導。
(三)農戶經濟行為的變遷關系到國家惠農政策執行的成敗
國家和地方政府對農脫貧奔小康出臺了“精準扶貧”、轉移支付、就業培訓、升學支持等許多惠農政策,這些政策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政策執行效果的好壞不僅僅看政策制定者的初衷,更關鍵的是政策接受者能否以適當的行為作出回應。沒有農戶適當的經濟行為回應,再好的政策也只能是一廂情愿。拿“精準扶貧”來講,國家和地方政府雖然下了大力氣,但農戶如果不能在“精準扶貧”中形成有效的自力更生、自我發展能力,扶貧效果就不能長久保持。
四、促進農戶經濟行為向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方向轉變的對策和建議
(一)加強農村地區教育,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和能力
首先是加強農村義務教育。義務教育面對的對象是青少年兒童,通過提供良好的師資、硬件基礎設施、嚴格的教學考核,提高農村義務教育的質量,為青少年兒童成長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是加強農村居民的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可以讓成年農民具有一技之長,提升其謀生能力和對家庭的貢獻力,讓農民能夠更適應株洲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為株洲經濟轉型升級儲備充足的高素質勞動力,為農村家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
(二)加強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和資金保障
農戶經濟行為的變遷離不開政府政策和資金支持提供的激勵,離不開農村地區經濟的良性發展和社會形態的不斷優化。良好的政策可以提供有利于農戶發展的制度環境和激勵約束,政策的支持是激發農戶自我發展、自力更生的外部因素,可以促進農戶自身經濟行為向政府和社會需求的方向轉變。各種資金的支持對于貧困地區農戶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沒有一定規模的啟動資金,農戶只能在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中徘徊,無法走出“發展陷阱”,無法實現自我發展。
(三)加快城市化進程,增強農戶身份認同,讓更多的農戶享受城市發展的文明成果
加快城市化進程,盡快完成農戶有農村居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轉化,身份的轉變不僅讓農戶盡快融入城市生活,還能夠增強農民的自信心和按照市民行為自覺行事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其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轉變進程,自覺促進農戶經濟行為向更適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方向優化。
(四)大力發展農村新型經濟,促進農戶多種經營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優質的飲食、環境等資源對城市居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農村居民可以借此發展農業旅游、生態旅游、農村康養產業,促進農戶開展多種經營,增加農戶人均收入。
(五)加快農村土地流轉,進一步解放農村勞動力資源
勞動是一切財富創造的源泉,現有的土地制度對農村勞動力有一種粘性和束縛力,讓農村勞動力不能順暢地進入就業市場。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提供可靠的社會保障和政策支持,讓不想種地的農民能徹底拋開土地的束縛,勞動力資源得到進一步解放,不僅能為農戶發展提供強大動力,也為株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充足的勞動力資源。
參考文獻:
[1]陳風波.江漢平原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戶行為變遷[D].華中農業大學,2005.
[2]赫曉霞,欒勝基.農戶經濟行為方式對農村環境的影響[J].生態環境,2016,(2).
[3]彭小輝.農業政策變化與農戶行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4.
[4]文峰,馮先寧.破解農戶經濟行為悖論[J].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
[5]詹姆斯·C·斯科特(美).農民的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M].香港: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譯林出版社,2013.
[6]H·孟德拉斯(法).農民的終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