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卓
【摘要】文章采用文獻分析的方法探討企業員工心理資本的結構維度,心理資本是提升企業綜合軟實力的重要來源,對于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文章通過分析企業員工心理資本的維度和作用機制,提出企業員工心理資本開發與管理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心理資本 員工幸福感 員工績效
在經濟學領域,在企業家眼中的傳統資本是有形資產,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競爭日益加劇,企業家日益發現,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的重要性。傳統資本理論受到了研究學者的關注。白新文(2006)提出,人力資本是個體通過教育或經驗形成的知識、技術與能力。陳井安等研究學者(2005)提出,社會資本是指個體所認識的資源,主要是企業員工與網絡的關系。通過研究學者的表述可以發現,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概念中并沒有考慮到員工的心理因素。但是心理資本是長期保持企業人才競爭優勢的資源,對于組織的發展壯大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心理資本受到了國內外研究學者的一致重視,并對心理資本展開的一系列的研究。本文擬對心理資本的維度和作用進行分析,并從不同維度提出企業員工心理資本開發與管理的意見和建議。
一、心理資本的內涵與結構
心理資本的起源最早始于經濟學和社會學相關的研究文獻中,心理資本概念的首次提出是由美國經濟學家RaymondW. Goldsmith在1997-1998年間提出。心理資本是指個體在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心理資本的關注重點在于“你是什么”。
對于心理資本的結構,由于研究學者們所處的背景不同、研究視角不同,研究結果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心理資本的構成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心理資本二維論,心理資本創始人Goldsmith(1997)認為心理資本主要包括自尊、控制點兩個構成要素;心理資本三維論,從自我效能的動態性與內隱性特點出發,部分研究學者提出了希望、樂觀與韌性這三個構成要素。其中Jensen和Luthans在研究中均采用了心理資本的三維研究結構。心理資本多維論,Page等研究學者(2004)經過研究得出結論,心理資本主要由希望、樂觀、自信、回復力和誠信五個要素構成;Letcher(2004)則提出了心理資本就是大五人格的想法。張紅芳(2009)等研究學者則從個體與群眾的維度進行研究,提出了個體心理資本與群體心理資本兩個不同的維度。
采用Luthans(2007)等研究學者的結論,將心理資本定義為個體在特定情境下對任務、績效和成功的一種積極心理狀態。主要包括希望、樂觀與韌性這三個維度。
二、心理資本的作用
(一)心理資本與員工績效
Borman和Motowidlo認為員工績效是指員工為了達成企業目標所做的所有相關行為,并且這些行為可以根據目標完成后個體員工的貢獻度的高低予以衡量。心理資本水平較高的員工更樂于接受企業內部的新思想與新觀念,并能夠將這些付諸實踐。并在遇到困難時積極的想法設法的去完成目標,從而更具有創造性與創新性。最終提升員工的工作績效。
Goldsmith等人的研究表明,員工的心理資本與員工的生產率存在著顯著正相關關系;Luthans(2005)等人認為,員工的希望、樂觀與韌性與員工的工作績效呈現出顯著正相關的關系;Avey,Reichard,Luthans和Mhatre(2011)通過對12567名樣本進行研究,最終得出結論,心理資本與員工績效之間存在的顯著正相關關系。仲理峰(2007)通過研究得出結論,員工的希望、樂觀與韌性與員工的工作績效也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二)心理資本與員工幸福感
員工幸福感是從心理學的范疇出發考慮的,主要是指員工的各種需要在得到較好的滿足后所帶來的心理上的愉悅感、滿足感。雖然員工有不同的個性、不同的背景與不同的需求,但是積極的心理狀態無疑是員工幸福感產生的必要途徑。因此,提升企業員工的心理資本成為提升企業員工幸福感的必要手段之一。
Culbertson,Fullagar和Mills(2010)通過研究得出結論,心理資本能夠預測員工的幸福感,以心理幸福感為中介作用,心理資本影響了企業員工的主管幸福感的產生。邵丹、黃曉谷(2013)對108名新生代知識型員工進行了問卷調查,得出結論,心理資本與希望對員工的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用。
三、提升企業員工心理資本的方法
(一)發揮心理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的協同作用
心理資本是對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的升華。最大效度的發揮心理資本的作用的最好方式是將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心理資本綜合考慮,發揮其協同作用。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是實現組織績效的潛在能力,心理資本是將實現組織績效的潛在能力轉變為現實能力有力工具。
(二)加強員工人文關懷
企業在員工管理方面,爭取做到以人為本,增強對員工的關注程度,積極展開各種企業活動,提升企業間員工的交流溝通的頻率、活躍企業氛圍。加強企業的文化建設,維護員工的切身利益。使員工能夠在一個有保障的企業環境中工作學習。從而提升員工績效與歸屬感、幸福感。最終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優勢。
(三)持續的學習與培訓
企業為員工營造一個開放、自由的學習與培訓通道,為企業員工提供心理資本相關知識的培訓、交流的機會。不斷提升企業員工的技能和知識。加強企業員工對企業文化與企業目標的理解與認同。培養一支學習型的企業團隊。
參考文獻:
[1]侯二秀,陳樹文,長青. 知識員工心理資本對創新績效的影響:心理契約的中介[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2.
[2]吳偉炯,劉毅,路紅,謝雪賢. 本土心理資本與職業幸福感的關系[J]. 心理學報,2012.
[3]張銘,胡祖光,譚江濤. 企業家的心理資本開發:E-PCI-S模型[J]. 中國工業經濟,2012.
[4]李曉艷,周二華. 心理資本與情緒勞動策略、工作倦怠的關系研究[J]. 管理科學,2013.
[5]周文霞,謝寶國,辛迅,白光林,苗仁濤. 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心理資本影響中國員工職業成功的元分析[J]. 心理學報,2015.
[6]柯江林,孫健敏,石金濤,顧琴軒. 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與心理資本對工作績效的影響——總效應、效應差異及調節因素[J]. 管理工程學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