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榮
【摘要】《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保證基本規定性的同時,給予教師更大的教學空間。”其目的也是提倡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能夠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資源,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以彌補國家課程開發的校本教材無法兼顧地方特色的不足之處,使教學活動更具有地方特色,更能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更好地展現學生的個性特長。筆者將自己從事中學美術教學十五年以來,在本土文化與美術教學相結合的一些實踐活動和傳承本土文化血脈具有更現實的意義。
【關鍵詞】美術教學 鄉土文化
一、本土文化資源挖掘的重要性
有學者說文化之所以成其為文化,靠得是通過人們不斷地積淀和傳承文化精髓,不斷挖掘文化遺產。否則就會衰退,一旦中斷,或許再也無法恢復。現在的學生,生活在現代的社會,受外來文化沖擊,以崇洋為榮,卻不知我們的老祖宗有很多寶貝。前幾年,韓國即將申報端午節為本國文化遺產的報導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我國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傳統佳節如果成為他國的文化遺產,我們該有多么尷尬?有志之士為此大聲疾呼。從目前國家在立法的高度上確立傳統節假日,全國各地熱情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及北京地區嘗試讓學生學京劇等現象,可以反映出在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日益受到重視。傳統文化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現。因此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導入本土文化課程資源,引導學生了解本土文化對于挖掘和傳承本文化血脈具有更現實的意義。
二、本土文化與美術教學相結合具有可行性
地方性的鄉土美術文化立足于本土而適應本土民俗習慣,它以體現地方民族特色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不被其他的形式同化。這鄉土美術教育就具有聯系生活實際,能讓學生了解當地社會與經濟文化的發展,更能更新教師的美術教學觀念,使美術教育不斷適應社會多元化發展的要求。
楠溪江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它以水美、巖奇、瀑多、村古而著稱。這里因山水風光與田園情趣相融合,被名家譽為“天下第一江”,這里的人文景觀亦相當豐富,曾有山水詩人鼻祖謝靈運、書法家王羲之、田園詩人孟浩然、大文豪蘇東坡等歷史上著名的文人墨客履跡和詩篇。此類種種為了鄉土教材的開發和利用帶來取之不盡的題材,這些自然景觀、民俗活動、歷史文物、地方物產、當地人文、經濟及社會等資源,無不給學生的美術學習和教師的美術教學實踐提供了較大的創作空間和選擇余地。因此,在本地開展鄉土文化與美術教學的結合活動具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具有很強的可行性。
三、本土文化與美術教學相結合具有可操作性
家鄉的資源豐富,作為創作的題材可塑性很強。但是要將繁雜的內容與學生的所要了解的課程形成自己的感受,并用直觀可視的形式發現還是要有統籌安排和系統的進程。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將鄉土文化中的美術元素如何表現問題。知識的習得過程需要認識、情感、意志、態度等因素的參與。我想學生獲得鄉土的知識也需要有認識、情感、意志、態度等心理因素參與才能實現。讓孩子們關心自己的鄉土文化,首先是體驗,只有親身體驗、了解家鄉文化的同時就多了份創作的題材,而且在這種過程中油然而生的鄉情使得作品更能傳遞出對家鄉的美好未來展望的思想和情感。
首先創設讓學生感知的過程,通過實驗地調查、訪問、上網查導、走訪民間老人、發動家長與孩子等方式搜集民間廣為流傳的永嘉本土文化資源,將收集的資料進行分類、構建,為了讓學生獲得這些信息或組織學生或是讓家長組織學生到各鄉鎮去采風寫生,讓學生們在活動中既能鍛煉造型的能力,又了解家鄉的民間文化藝術的悠久歷史和他的地位作用,從而讓學生通過活動對家鄉的民間文化藝術的起源和特征有初步的感性認識。
其次是“走出去”,采取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去體會,在整個參與過程中身臨其境、耳濡目染,去觀看去動手才能收效。因此,只要有適合學生們參與的活動,我們就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有適合學生畫的題材,就組織學生去畫。從給學生們繪聲繪色地講故事、念童謠讓學生觀看與故事相關的事物、民間玩具、圖畫繪本,讓學生們用視覺來了解并想象著故事中的情景,再讓學生對獨特而濃郁的家鄉民間文化藝術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在幼小的心靈里產生萌芽,產生感染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們產生創作的沖動,創作空間無限擴大,直到創作出來一件件具有地方性、本土特色的學生美術作品。
如作品《家鄉的早香柚大又甜》是學生通過碧蓮鎮的早午柚節與家人共同摘的經歷所畫的,圖中的滿臉胡渣的老爺爺就是種早香柚的農民,瞧他眼睛瞇成了縫,嘴角上揚樂得合不攏嘴,心里的甜全都表現在臉部,小作者將臉部夸張并占據了大幅的畫面,為的就是想表達農民的辛勞和自己對他們的敬仰。
同樣是體現吃的主題,這幅作品中央擺放一個大爐子,圓圓的,高高的吸引了一伙小朋友,有砸著嘴的快要等不及的模樣確實可愛。穿著白色圍裙的,頭戴廚師帽的師傅并未受到其影響,而是不慌不忙地往外掏燒餅。畫面中充滿著趣味,使人不知不覺回憶起自己的童年。
最后要作成果展示,肯定學生的成績。利用多媒體圖片展示,掛上具有地方人文景觀,特色風味的藝術作品、手工藝品和工具材料等等,讓學生起進校園、美術室就能受到一種潛移默化的熏陶和視覺沖擊,讓他們無形中感覺藝術無處不在他們身邊,喜觀上美術活動,喜歡表現,以及隨心所欲的畫畫。作品裝裱展覽的舉動向更多的孩子介紹著家鄉的特色,同時又吸引了更多的參與者,在孩子們的臉上看到了洋溢著自豪。其實從展覽作品不難發現學生對藝術表達形式的選擇就蘊涵著學生對地方文化發自內心深入的情感,這樣深層的情感就是從“集體無意識”到被美妙的神話傳說激發出來的民族文化意識,就深藏于孩子的心中,不也是兒童自身就擁有的最內在的寶貴資源?
利用本土資源的開發并運用在學生美術活動中,適合各年級學生心理、生理特點的優秀作品進行教學實踐,有利于新課程資源的開發,并且給學生和老師留下較大的創造空間。構建本土資源的一系列課程,既改變了同學們對本土文化的淡薄與偏見,使他們熱誠地參加與活動的開展,并帶動了家長們,將校園的活動擴展到社會上,讓更多人參與到收集本土資源的隊伍中來。在平時,美術課至少有3至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聊聊有關本土的繪畫題材,一學期下來,學生不僅僅認識了各鄉的多種的風俗人情,也慢慢地形成了有意識的關注本土文化,慢慢地對本土文化認識到了解到興趣。同時,學生在更積極參與的過程中感受了人文的價值,培養出對文化的熱愛。只要我們多一個心眼,多一份探索的精神,在《美術課程標準》的理論平臺下,我們可以大顯身手,有效地探索美術課程資源,拓寬教學領域,是我們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本土資源實施為學生奠定了接觸文化熏陶的機會,讓學生的創意形成了具有地地特色,使他們在地方文化熏陶的大花園中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