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蓉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努力將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我校自大力進行教育教學改革以來,“三案六步”教學模式逐漸成為經得起檢驗的優秀課堂模式,通過三年的實踐,共同見證了它給我們帶來的諸多驚喜。然而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觀察到一些與高效課堂理念不一致甚至相悖的現象,尤其是高三課堂中類似現象較突出,作為一名高三語文教學工作者,筆者針對實際操作過程中“三案六步”出現的諸多問題作了以下思考。
一、“三案六步”在高三語文課堂中呈現的異象
1. 省略過程,回歸傳統
老師們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習慣性回到傳統課堂,一張導學案六個步驟一人滔滔不絕連唱帶演、全程包辦。有的按照“三案”內容和“六步”流程念導學案,有的干脆直接給學生對答案,起不到參與探究,啟發思維,提升效率的作用。
2. 流于形式,只走過場
部分老師為操作方便,嚴格按照高效模式進行課堂教學,但是每一步僅僅是為了完成既定的任務,方向和目標并不明確,不能突出課堂的重點難點,最終只能算是走了過程,而實際師生一起玩了場“猴子撈月”、“竹籃打水”的游戲。
3. 倚重模式,生搬硬套
高三語文復習課有自己的特點,老師不顧知識章節的需要和班級情況按部就班套用“三案六步”模式,將該忽略的或減省的內容步驟勞神費力地一一鋪開,將該重點落實的內容又輕描淡寫、一筆帶過,達不到高效的目標。
4. 輕質輕量,效果打折
有的老師用的導學案設計一個課時,而在課堂上不足半節課已經被學生“啃光”,內容的設計上難度偏小或者探究的問題太少,訓練的數量不夠,都會導致時間的浪費和效率的打折。
5. 過度開放,激勵不夠
學生能夠圍繞某一問題展開探究,各抒己見,打開思維的門扉,調動參與的積極性,本是高效的表現,可是老師在對問題和答案的把握上沒有原則地應和甚至肯定,容易誤導學生思考的方向。同樣老師如果不及時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肯定和表揚,也會導致學生自我價值喪失。
二、“三案六步”在高三語文對課堂中的創新運用
1. 老師的觀念要創新
“三案六步”不適合高三語文課堂實際是一種錯誤觀念,因為無論課程本身具備何種特點,對于優秀的教學模式而言只要用得好一樣可以發揮最大效力。所以老師只有認識到高效課堂模式絕不是師生集體的表演和作秀,而是一場酣暢淋漓的大練兵,不是只能老師講學生練,而是師生共同參與的知識盛宴,才能徹底改變語文課堂的陳舊氣息。高三語文復習對性強,高考考點覆蓋對歸納運用知識、訓練提升能力的考查,而高效教學模式正是對這種考查要求的最大滿足。所以語文老師應該與時俱進,從觀念上進行創新,將“三案六步”的核心理念理解透徹,利用其高效優勢為高三學生的復習備考保駕護航。
2. 導學案內容編制要創新
“三案六步”作為一種模式,其包含的導學案覆蓋的知識點系統全面,行進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清晰可操控,這一點基礎課和復習課并無明顯區別,可不同在于到了高三每個班級的學生情況差異較大,語文基礎也呈現參差不齊的狀況,因此在導學案的編制中可以適當增刪內容,亦即二次備課時定要考慮班級特色。
3. 教學的形式要創新
高三的復習任務相對較重,因此一堂課的容量不能太小,否則達不到最終效果,在“三案六步”教學過程中遵循六個步驟時也不能完全受形式約束限制,應該根據教學的內容和重難點適當增加舉例、拓展、訓練,比如在講詩歌鑒賞形象知識專題時,可以拓展到小說中的形象、傳記中的形象,進一步延伸到作文中如何刻畫形象及其意義,使學生對同一知識有自己全新的認識:原來可以這樣刻畫人物,刻畫人物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也可以適當刪減或改變部分形式,如課堂容量較大時,可以減少展示的數量,降低點評的頻率。
4. 課堂亮點要創新
從高三同行的公開課上感受最明顯的是老師們仿佛千人一面,被磨平了棱角,失去了自我風格,評課也多是在時間把握、課堂節奏、引導探究上蜻蜓點水。因此,老師們在“三案六步”教學模式下也要追求創新,展示自己獨特新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