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監模
當前,初中語文教學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此起彼伏,精彩紛呈。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改革中,我們要反思現實的語文課堂教學,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困惑。其中,筆者感觸最深的,也是在語文教學中普遍關注的,就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一、創造性使用教材
課程改革實施以來,許多教師已經認識到從“教”教材轉變為到“用”教材教的重要性。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之一。因以,語文教師要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廣博的知識儲備,充分地了解學生的實際,深入地挖掘教材的潛在內容,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從而實現真正有效的課堂教學。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重點是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調動初中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能拘泥于現行的初中語文教科書。對于初中生而言,單純地講授教科書中的文章不能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多種形式呈現教材內容,從教材內容拓展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真正地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實。創造性使用教材源于教師的獨創性思維。教師對教材要有真知灼見,要能夠把教材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發人之所未發,見人之所未見,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內涵,做到深入淺出。
二、把握課堂教學容量
面對課文,教師常常怕漏掉重要的、有價值的內容,往往希望一網打下去就能撈光所有的“魚”,一次教學就能給學生講授所有的知識。有的教師一堂課設計了許多教學環節,提出了很多的問題;問題剛提出來,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就開始提問。然而,學生不是機器,教師應該遵循文本解讀選擇的原則,充分考慮學生閱讀體驗的承受力和消化力,循序漸進。“教學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是連續性、階段性、層次性、反復性的過程。”一堂課時間有限,教師要大膽舍棄,化繁就簡,削枝強干,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讓枝葉掩蓋主干,這是教好課的本領,也是達到教學目標的必由之路。容量大,面面俱到,往往會淺嘗輒止,缺乏深入,知識的重難點沒有咀嚼、推敲、著力,學生不能心領神會,課堂教學也就收效甚微。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充足的教學時間,環環相扣的教學環節,層層遞進的邏輯線索,思維碰撞的討論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在思考中、在感悟中學習。
三、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
“教是為了不教”,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讓學生主動、積極、創造性地學習。為此,教師要認清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位置,讓自己成為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要努力提高“導”的藝術,在教學中少一點講解、分析、提問,多一些引導、點撥、激勵,恰當地發揮主導作用,適時地啟發、點撥、設疑、解惑,徹底改變牽著學生走的教學現象,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活動的余地,以及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其體驗成功的愉快。通過采取班級集中授課、小組合作交流和個別輔導學習相結合的綜合模式,改變傳統的、固定的課堂模式,構建學生主動學習的課堂,促使學生不斷掌握學習方法,逐步從“學會”到“會學”,最后達到“好學”。
四、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通過態度、表情與行為等方式,將期望傳給學生,讓學生受到鼓舞,加強師生之間的信任,同時把單向的灌輸教學轉變為雙向的互動教學,強化、優化教學的交流互動。在處理學生問題上,教師要善于巧用語言,用俏皮話、玩笑話,或對學生善意的揶揄,都可以緩和緊張的氣氛,使學生直抒胸懷。這既有助于問題的處理,又能增加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和尊重。教師站在講臺上時,要時刻不忘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不能居高臨下,盛氣凌人,而要尊重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和被關懷的機會;在課堂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回答問題,學生回答錯誤時要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時要允許補充,出現不同的觀點時要允許爭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最好的精神狀態,使學生以最佳的主體精神參與學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