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婉秋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一個開放的創造過程,是一個開展思維活動的互動過程.課堂上教師要致力于教學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一、復習舊知識的導入模式
數學知識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很多新舊知識之間存在著某種關系,“溫故引新”是教學中常用的導入方法之一.它是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通過提問、練習等教學活動,找準舊知識的銜接點,以“舊”迎“新”,從“已知的”遷移到“未知的”,既鞏固了久知識,又為新知識學習做了鋪墊. 因此,我在計算教學中,經常使用這種模式來引入新課.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它的有機整體性尤為突出,環環緊扣,例如:關于小學乘法計算的教學,它編排順序是表內乘法、多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三位數乘兩位數.在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時,可以利用舊知識多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復習練習題作為導入,在學習三位數乘兩位數時,可以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作為復習導入;在學習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時候,我必須先復習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讓學生在復習中再一次感悟算理,從而更好的為這一節課的遷移作準備.我在教學求圖形的面積這一知識點時,也多次運用了這一個模式,例如,通過了數方格的方法推導出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以后,在接下來教學的平行四邊形面積、梯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多邊行的面積教學中,就是以復習已有知識為契機,讓同學通過拼一拼、剪一剪等實踐活動,把新知識轉化成已有的舊知識,這樣,不但可以復習舊知識,還可以引導學生在通過對比,發現新知識,通過知識的遷移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因此,我們只要把復習導入這個教學環節做好,促進遷移學習的積極進行,從而推動學生的自主探索發展.
二、創設情境的導入模式
數學教材本身理性重于情感,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創設情境時要充分體現趣味性,體現數學的魅力,來提高學生參與的興趣和積極性.在課堂教學時,要想方設法,創設情境,把學生的心理調節到最佳狀態,觸及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發思維的熱情和興趣,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思維的狀態中,從而激活思維.
創“活”情境圖.例如,教學圖形的認識這個知識點,書本會有很多相關的生活中的物體圖形作為引入,這時我會把有可能的物體都搬到講臺,讓學生“活生生”的去觀察去認識,這時,全班學生興趣盎然,個個都搶著來觀察發現,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學習氣氛濃厚;定“制”情境.特級教師吳正憲老師在教學“商不變性質”這一節課時,吳老師微笑的走上講臺,聲情并茂,娓娓道來:花果山上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有一天,猴王給小猴們分桃子.猴王說:“給你6個桃子,平均分給3只小猴吃.”小猴聽了連連搖頭說:“太少了,太少了!”同學們瞪大眼睛,靜靜地傾聽……可見,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創設情境導入可以把一些枯燥而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有趣而生動,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從而為下一個探索環節作鋪墊.
三、聯系生活的導入模式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實際”;“在呈現作為知識與技能的數學結果的同時,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使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尋求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當學生的材料來源于現實生活時,學生的興趣會備受關注,當數學和學生的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所以,應該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提問,努力為學生創設一 個生活化得情景,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學習數學,體驗和理解數學.因此,我在教學《認識人民幣》這一單元時,特意聯系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幣值,最常發生的購物片段入手,讓孩子們先從自己的生活來聯系知識,發現數學來源于生活,特別是在本單元的解決問題環節,我還特意為學生舉辦了“購物街”讓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在教學《位置與方向》這個知識點,我從學生的所作位置為出發點,引申到班級、教學樓、學校、家的位置等來讓學生通過聯系自己身邊實際來認識位置與方向來把握位置與方向,從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