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玲+劉玲
摘 要 自媒體時代催生了諸多法治問題。中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必須與法治教育相結合,激活學生的自媒體生活經驗,將自媒體法治案例引入課堂,喚醒學生使用自媒體的法治意識,型塑其法治思維與法治信仰;引領學生在生活中踐行法治意識,提升媒介素養,更好地參與網絡公共生活。
關 鍵 詞 中小學法治教育;自媒體;媒介素養教育;法治思維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7)02-00-03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渠道不斷拓展。以微信、微博、博客等即時通訊工具為載體的自媒體日益流行,為人們提供了自由表達的廣闊空間。人們可以通過這些平臺發表言論、曬照片或者視頻,分享喜悅,宣泄情緒,這一群體我們可以稱之為“曬族”。在這一日漸龐大的群體中,中學生作為新生事物的最先接納和應用者成為了“曬族”的主流人群。然而,中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理性思維和判斷能力尚有不足,容易出現價值迷失和行為失范。隨意“曬”導致自己或他人的隱私被泄露等現象時有發生,甚至涉及違法犯罪。
隨著《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簡稱大綱)的頒布和《道德與法治》教材的使用,法治教育將成為中小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此背景下,如何將法治教育與媒介素養教育相結合,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和媒介素養,成為思想品德課堂的重要課題。在此,筆者以“尊重隱私 保守秘密”一課(蘇人版《思想品德》九年級)為例,作一探索。
一、激活自媒體生活經驗,喚醒法治意識
自媒體時代,隱私被無限放大。“曬族”常用的口號就是“只有不想曬的,沒有不能曬的。”網絡上大量侵犯公民隱私權現象的發生,其重要原因就是網民個人隱私權保護意識的缺失。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隱私”內容的設置,對于喚醒未成年人保護隱私的意識,提高未成年人保護隱私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1]我們應立足教材,有意識地將法治意識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喚醒其合理合法使用自媒體的意識。
教學伊始,筆者設計了課堂調查環節:“你平時會通過何種途徑上網?你上網通常做些什么?你會在網上發表自己的言論嗎?你會‘曬自己或他人的信息嗎?”調查活動聚焦學生感興趣的“曬族”日常生活,采用對話的形式,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們紛紛“曬出”自己多姿多彩的網絡生活,此時,教師追問“在其他同學們的曬寶中,你發現你的身影了嗎?”“小凱,你怎么把我照片也發你空間里了”“小穎,這是我的秘密,你答應過不告訴其他人呢,太過分了……”“討伐聲”此起彼伏,曬族與被曬者由最初的抗議,逐漸變成爭論、辯解。
此時,教師請同學們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對照自己的行為,你覺得有哪些不妥之處?”“尊重隱私 保守秘密”一課教材明確列出了“隱私”與“隱私權”的概念,并以生活中侵犯隱私權的現象為例,輔以相關法律條文,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隱私”“我國法律對公民的隱私權的定義”。學生們閱讀教材,逐漸陷入了思考。在其后的發言中,學生們有的說,隨便“曬”泄露了自己的隱私,有的說泄露了別人的隱私,還有學生說自己的隱私被別人泄露了……由此,學生開始思考“曬族”涉及的隱私等法律問題,從而為接下來的教學作好了鋪墊。
二、演繹自媒體法治案例,淬煉法治思維
法治意識的樹立,在現實中表現在處理問題的法治思維方式上。法治思維方式即人們用法律的規范、原則、理念作為標準來分析、判斷、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2]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要讓學生學會合理利用互聯網等傳播媒介,初步養成積極的媒介批評能力。對學生而言,養成積極的媒介批判能力的關鍵是要學會客觀、理性地對待鋪天蓋地的自媒體信息,學會對自己的網絡言行負責。而法治教育元素的融入,將為提高學生的媒介批判能力和法治思維能力提供助力。
教學中,教師針對日趨嚴重的校園欺凌現象,播放了“連云港電大一位女生被四名女生毆打、剪發、拍裸照并上傳至網絡事件”的相關報道。由于這一事件就發生在本地且是最新的時政材料,學生感到非常震驚,對“曬族”行為有了更為深入的道德與法律思考。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小組探究,在此基礎上,請學生聯系發生在他們身邊的侵犯隱私權的事例,分組進行情景劇表演。小演員對故事情節的精彩演繹,進一步深化了學生們對隱私與隱私權的認識和理解。表演結束后,教師先邀請“曬族”和“旁觀者”探究思考:將他人的隱私上傳到網上是何種行為?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什么后果?同時,讓“被曬者”談談自己的隱私被泄露的感受,以及應該如何維護自己的隱私。
由此,學生認識到參與網絡公共生活要具有法治意識,學會尊重他人的隱私權;同時,提高防范意識,當隱私權受到侵害時,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具體生活中,要學會尊重他人的隱私,要做到不蓄意打聽和刺探別人的“秘密”,無意中聽到或看到他人的隱私,應當為他人保守秘密。未經本人允許,不得散布他人的隱私。相互尊重是現代社會理應遵循的基本文明規則,受人尊重的奧秘是首先要尊重他人。如此,才能享受愉快的自媒體生活。
樹立法治意識是法治教育的基礎要求,學會用法律的規范、原則、理念為標準,分析、判斷、處理生活問題,即形成法治思維才是法治教育的重要目標。《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明確提出,注重對學生法治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學中可綜合采用故事教學、情境模擬、案例研討、法治辯論等多種教學方法,必要時,教師可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將真實的法治案例引入課堂教學。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應注重創設生動的法治教育情境,讓學生通過探究,逐漸形成法治思維,獲得并不斷提升參與網絡公共生活的能力。
三、踐行自媒體法治生活,強化法治信仰
今天,掌握一定法律常識的“通曉型”公民已不能適應我國社會轉型、法治建設的需要。新型法治國家建設要求社會成員不但要通曉法律知識,還要將法治作為一種行為習慣,一種精神操守,做到知行合一,“形神兼備”。[3]這也是法治教育最高層次的要求——形成法治信仰,即發自內心地認同法治,將法治內化為深刻而穩定的心理結構,外化為行動指南和行為習慣,形成踐行法治精神的最有力行動。[4]對于生活在自媒體時代的青少年而言,法治信仰的形塑更具現實意義。
在學生理解隱私權的基礎上,教師請同學們以“人肉搜索”為關鍵詞,開展主題探究活動。課前,學生已經為此分為四個小組,搜集了豐富的素材。課堂上,主題探究活動以模擬聽證會的形式展開。第一小組為“問題陳述組”,負責分析“人肉搜索”的現狀及原因;第二小組“政策研究組”,負責搜集相關的法律法規,并進行評析;第三小組為“解決方案組”,負責提出政策建議;第四小組“行動計劃組”,則負責制訂行動計劃,號召同學們積極行動,贏得職能部門和公眾的支持。
這一主題探究活動將“曬族”熟知的“人肉搜索”現象引入課堂,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學生通過搜集資料和課堂評析,對“人肉搜索”涉及的法律問題、國家安全問題等有了深刻的認識。由此,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任性“曬”的危害,懂得了作為公民,自己的隱私權受法律保護,同時,我們也要遵守法律,嚴守國家機密,在享有權利的同時,承擔相應的義務。課后,同學們根據課堂上共同制定的行動計劃,撰寫提案送交相關職能部門,或走進社區,宣傳網絡安全的重要意義,將法治意識融入自身的生活實踐。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明確指出,青少年法治教育要以憲法教育為核心,以權利義務教育為本位。我們在教學中可積極爭取國家機關和社會力量的支持和參與,為學生創設自主體驗和參與法治實踐的平臺。如此,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將法治意識融入自媒體生活,不斷強化法治信仰,并以此引領自身生活。
法治教育由社會生活引發,也是為了引導人們更好地生活。[5]自媒體時代的法治教育這一教育命題源自青少年的生活實際,更是為了引領學生更好地參與公共生活,實現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為此,思想品德課教師要不斷探索,開拓與創新自媒體時代法治教育的方式與途徑,助力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顧潤生.思想品德教學應把好隱私問題的度[J].中小學德育,2016(11):28.
[2][4]楊恭田,吳彭有.基礎教育中法治教育的內容和舉措[J].江西教育,2015(7):28.
[3]潘海東,崔維云.破解高中思想政治課法治教育難題[J].中小學德育,2016(11):43.
[5]崔維云.價值引領:法治教育的應然意蘊[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2):9.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贛榆實驗中學連云港市羅陽中學江蘇連云港 222100)
責任編輯 毛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