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芳
摘 要 小學低年級兒童的法治教育必須立足兒童生活,選取資源,從兒童的視角加工和處理法治案例,從而豐富兒童對規則與法治的感知和體驗,并通過模擬生活情境,讓兒童踐行規則與法治,促進道德與法治學習的知行統一。
關 鍵 詞 中小學法治教育;道德與法治;規則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7)02-00-02
隨著新編《道德與法治》教材的使用,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守法意識,已成為一線教師面臨的現實挑戰。小學生雖然難以對法治有深入的認識,但其在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中,都不難感知身邊的規則與法治。基于此,我們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進行了諸多嘗試。
一、鏈接家庭生活,感受規則與法治
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對于小學低年級兒童來講,家庭是其最熟悉也最生動的生活場域。我們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架起家庭生活與法律常識之間、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讓學生不斷感知規則與法治。
“我的全家福”是粵教版《道德與法治》第三單元第八課“幸福一家人”的學習內容。本課旨在讓兒童懂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員,感受家庭帶給自己的溫暖和幸福,培養兒童愛父母長輩、愛家庭的情感;以具體行動創造家庭幸福,養成孝親敬長的良好習慣;同時,初步形成對家庭關系的法律認知。
我們在教學設計中,首先基于婚姻法的規定“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護幼,互相幫助”提供劇本,讓孩子進行角色扮演。
劇情提要:奶奶不慎劃傷了手,貼上膠布后忍痛給孩子洗菜做飯。由于手疼,奶奶一時手抖,鹽放太多了。孩子在飯桌上抱怨:“奶奶做的飯菜太咸了,很難吃。”奶奶不說話,表現得非常難過。
學生A飾演奶奶,學生B飾演孩子,學生C念旁白。扮演完畢后,分別請小演員和觀眾說說自己的感受。由此,讓學生懂得要善于觀察家庭成員的情況,當他們遇到困難時,不僅要理解他們,也要幫助他們。隨后,出示婚姻法的規定“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護幼,互相幫助”,引導學生說一說,打算如何幫助家庭成員。借此讓孩子們領悟到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關心,我們要敬老護幼,互相幫助。
之后,進行“我是家里的開心果”環節。課前,教師請學生準備家庭相冊,在背景音樂中分享親情故事。同時,通過課件呈現以下問題:“從我是什么時候出生的?那時全家人都來了嗎?”“這張照片什么時候拍的?我多少歲?”“我的第一張照片是誰拍的?”“我們全家旅游拍的照片哪張最滿意?”“以后我們家多久拍一次全家福?”等。一系列問題引起了孩子們對往昔美好生活的回憶,孩子們通過回答問題和談感受,明白了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而自己也要學會陪伴父母變老。即使沒有法律規定,在道德上,我們也應該敬老護幼。此時,冷冰冰的法律被賦予了暖心的溫度,孩子們在親情的包圍中感受著規則和法治。
二、評析生活案例,體驗法治社會生活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指出,在必要時,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將真實法治案例引入課堂教學,注重學生法治思維能力的培養。粵教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教材提供了許多基于兒童視角的相關素材,它們來源于真實生活,經過了編寫者的精心篩選和加工處理。我們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引導學生展開對生活案例的評析,從而初步形成法治意識。
例如,“到戶外去”是一年級第三單元第九課“我是小學生”的內容之一。教材提醒孩子們,旅游法規定:“國家倡導健康、文明、環保的旅游方式。”城市的孩子們多數都有家庭旅游經歷,我們在課堂上,可以讓孩子講述旅游故事,列舉自己知道的旅游方式;之后,讓孩子們評價哪些是健康、文明的旅游方式。借此,引導學生立足旅游法的規定,展開辨析,從而認識和體驗生活中的法律。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還收獲了許多意外的驚喜。在教學“不一樣的冬天”(第三單元第十課“冬爺爺來了”)一課時,教師問道:“南方的冬天和北方的冬天有什么不一樣呢?”經過小組討論,讓孩子總結調查結論。在討論中,有孩子談到北方冬天暖氣供應的法律問題,并涉及一些地方政府的相關管理辦法,引發了孩子們的熱議。
這告訴我們,生活處處存在著規則與法治。小學低年級兒童對法治案例的理解能力還比較弱,我們在教學中應以兒童的視角,對生活中的規則與法治案例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以豐富兒童對法治社會生活的體驗。
三、模擬生活情境,踐行規則與法治
踐行重于言說,過程重于結果。規則與法治意識的形成與發展,不僅要求我們從兒童生活出發,使兒童在體驗中感受規則和法治,而且要讓兒童加以應用,知行統一,才能真正促進兒童法治意識和尊法守法行為習慣的養成。低年級兒童難以開展深入的社會實踐活動,因此我們可采用模擬情境的方式,為兒童提供實踐機會。
例如,在教學“放學路上”(第一單元第三課)一課時,課前,教師請學生收集身邊的交通案例。可以拍照展示,也可以口述。課堂上,結合孩子們的觀察匯報,教師相機展示典型案例,讓大家展開討論。比如,針對家長抱著幼兒坐在副駕駛位上的行為,引導學生從情與法兩方面進行討論;再如,如果學生違反交通規則(未成年,未造成嚴重后果),該如何處罰?如此,讓學生懂得要嚴守交通規則,珍愛生命。
在此基礎上,教師設置如下情境,鼓勵孩子們在行動中踐行規則與法治。教師在教室中貼上相關的交通標志,布置馬路、紅綠燈的場景,請兩位學生分別飾演闖紅燈的行人和其朋友。之后,提問:“如果你是這個朋友,遇到如下情形,你會怎么做?”并提供5個選擇。選擇一:毫不猶豫跟著他。選擇二:提議等人多一點時再通過。選擇三:很猶豫,因為你知道這樣做不太好。選擇四:拒絕他,并且把他拉住。選擇五:建議等綠燈亮了再過馬路,跟他講違反交通規則可能導致的嚴重后果。[1]
接著,教師請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展開頭腦風暴,設想可能導致的后果,并寫在卡紙上。孩子們在卡紙上寫道:選擇一的后果有可能出現撞車意外。選擇二的后果,不論是一個人還是多人闖紅燈,只要違反交通規則,都很危險。選擇三的后果是不想闖紅燈,因為知道不安全,但又不好意思拒絕,還是試著說服同學一起等綠燈比較好。選擇四則需要告訴他,違反交通規則可能有生命危險。選擇五是最合適的選擇。通過辨析具有一定價值沖突的情境,讓學生產生明辨是非,躬行規則的意識。教師順勢鼓勵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交通規則,做一個守法小公民。
此外,為激發學生的實踐積極性,我們還可創建靈活的激勵機制。如根據不同表現,學生可獲得學法守法小公民、維權小衛士、小律師、小法官、法學小博士等表揚卡。以激勵促踐行,引領學生在生活中內化和踐行規則與法治,促進道德與法治學習的知行統一
小學生法治教育是一個全新的命題。學生法治意識和尊法守法行為習慣的養成,離不開生活這一沃土。我們唯有立足兒童生活,不斷豐富兒童對規則、法治的感知和體驗,才能將法治的種子播撒在學生的心田。
參考文獻:
[1]葉文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讀本(試用本)公正 法治[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6:8.
(作者單位:深圳市龍華新區教育科學研究管理中心深圳 518100)
責任編輯 毛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