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只有設“問”的精妙,才能大大增強學生閱讀的內動力,有效激發學生的聯想,充分挖掘學生的想象力,奮力攪動學生的創新思維,真正引領學生進行深層次的閱讀,有效提高閱讀的效果。
【關鍵詞】語文教學;設“問”;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從課文的題目入手設“問”
題目是文眼,其文章的標題都是作者別具匠心精心設計用來點明主題,交代寫作對象,揭示論點的點睛之筆。因此,教學主問題的設計要抓住文章的“題眼”來設計,會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有利于幫助學生快速地捕捉到文章的主題。例如,在教學《童趣》這一課時,抓住“趣”字設“問”:課文講了哪幾件趣事?你從哪些句子可以體會到“趣”?作者的“物外之趣”是怎么體會的?我們在生活中如何自尋更多的生活樂趣?通過這樣的主問題設計來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并從中體會作者勤于觀察、熱愛生活、找尋童真童趣的主題思想。
又如,教學《羅布泊,消逝的仙湖》這篇課文時,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從課文的標題入手設計一個提挈全文的主問題:課文都寫了羅布泊哪些內容?羅布泊消逝前與消逝后各是怎樣的?羅布泊消逝原因是什么?學生通過深讀課文,并對羅布泊消逝前后進行具體的對比,逐一找到這些主問題的答案,理解了羅布泊消逝的原因。
二、從關鍵詞或關鍵句入手設“問”
文章過渡句和中心句是總結上文引起下文,或提挈全文,或點明文章的主題或中心,教學時抓住這些關鍵句或關鍵詞來設計文章的主問題,會幫助學生迅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層次,很容易的理解課文內容,掌握文章的主題。例如,學習《行道樹》這篇散文時,抓住課文的結尾“……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中的關鍵詞“憂愁而又快樂”來設“問”:行道樹為什么憂愁,又為什么快樂?找出這些描寫行道樹憂愁和快樂的語句讀一讀就很容易的體會出行道樹憂愁的寓意和快樂的內涵,從而深刻的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的主題。
又如,抓住《與朱元思書》課文中的“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這一關鍵句來設計該課的主問題:下文中哪些句子描寫的山“奇”,哪些句子描寫的水“異”,作者是怎樣描寫他們“獨絕”的?從而引導學生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并學會作者的寫作手法。
三、從文章的結構脈絡入手設“問”
從文章的結構脈絡入手來設“問”,有助于學生把握文章的層次結構。例如,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散文時,引導學生初讀課文理清課文的層次結構,哪些段落寫的是作者童年時期的“百草園”生活,哪幾段寫的是“三味書屋”的生活?然后提出這兩部分的寫作順序能不能調換順序?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在主問題的引導下,啟發學生體會學習按照時空順序安排文章結構的寫作方法。同時,也鍛煉了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閱讀能力。
又如,在學習魯迅先生的另一篇作品《社戲》的時,課文以“我”看社戲的八段情節來突出人物形象,描寫不同景物的:“隨母歸 省——釣蝦放牛——戲前波折——夏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歸航偷豆——六一送豆”。文章結構脈絡清晰教學時根據學生的情感特點設計以下兩個主問題:1.讀一讀這八段情節,看看哪段情節你覺得寫得最好?并說說你的理由。2.你認為這八段情節中哪些段落或句子寫得最精彩?有感情地讀給大家聽。通過這樣的主問題設計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喚起學生對童真童趣的情節回憶,學生學得興味盎然。
四、從文章的主題思想入手設“問”
每一篇課文都蘊涵著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老師深入挖掘主題精髓設“問”,再加以點撥、引導,幫助學生理解體會作者的這種情感,從而培養學生把握文章主題的能力。例如,教學《鄧稼先》這篇課文,作者楊振宇以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為背景,以近百年來的民族情結,用飽含深情的筆觸記敘頌揚了“兩彈元勛”科學家鄧稼先的卓越貢獻。文章6個小標題分別簡要概述了每個小結的內容,脈絡清晰,條理分明。教學時設計這樣一個主問題:課文哪個地方最感動你?為什么?請說出最使你感動的事例、感人的句子、感人的詞語。這樣的設計,激發學生閱讀課文,深入理解,深刻感受體會鄧稼先的精神品質。
又如,作者魯迅在短篇小說《孔乙己》這篇課文中,通過對孔乙己好喝懶做、迂腐可笑悲慘命運的人物刻畫,揭示了腐朽沒落的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也揭示了國人的冷漠麻木、昏沉愚昧的精神狀態,呼吁要喚醒和“改造國民精神”。寫作主題深刻,發人深省。教學時從這一深刻的主題思想入手來設“問”設計:作品中從哪幾個方面來刻畫孔乙己的形象,描寫了孔乙己怎樣的人物特點,這樣寫揭示了怎樣的深刻寓意?請結合作品內容具體地說說。
五、從人物關系或事件的發展變化入手設“問”
教材中的小說、故事等課文,人物關系或事件的發展變化都很清晰,教學時從人物關系或事件的發展變化入手設“問”有助于理清思路和把握文章的脈絡來理解人物的形象。例如,精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課時,從課文中的主要人物魯提轄、鎮關西、金氏父女之間的關系入手設“問”:課文中人物之間發生了哪些事?引導學生梳理人物關系,理順故事的情節發展變化,能幫助學生快速深刻的理解魯提轄的人物形象。
又如,在教學《林黛玉進賈府》這一課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時,抓住賈母、寶玉與黛玉對話中的矛盾來設“問”:在作品中,賈母問黛玉念何書,黛玉答“只剛念了《四書》”。后來,寶玉問:“妹妹可曾讀書?”黛玉答:“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許認得幾個字。”黛玉在回答賈母、寶玉的問話時似乎出現了矛盾,這是曹雪芹的疏忽,還是作家的真正用意?這一主問題較好的激發了學生渴望閱讀的興趣,經過小組合作探究、交流、討論,使學生對作者筆下的林黛玉“步步留心,時時在意”的性格特征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
此外,還可以從文章的語言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入手,從人文思想教育方面入手,從激發學生的聯想想象,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的方面入手,從自選的角度或發現的角度來設“問”。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