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誕生于1991年,根據20世紀60年代同名電影改編的歌劇《黨的女兒》,堪稱中國民族歌劇的經典之作。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之際,筆者有幸參演了六幕民族歌劇《黨的女兒》,通過對人物形象、唱腔特點,以及道白的分析,較好地完成了劇中人物田玉梅的形象塑造,并在思想上得到了升華。
【關鍵詞】《黨的女兒》;田玉梅;歌劇
中圖分類號:J8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1-0029-02
一、歌劇《黨的女兒》演出背景
中國民族歌劇以其樸實、貼近生活和極強的藝術表現力,深得中國人民的喜愛。筆者導師郭進教授尤其鐘愛中國民族歌劇,這種熾熱的民族歌劇情結亦感染了我們每一個學生。因此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之際,郭教授率領全體學生歷時近五個月排演出了六幕民族歌劇《黨的女兒》。在演出之前,我們查閱各種有關《黨的女兒》這部歌劇的書面資料,以及視頻資料和不同版本的演出錄像。因為我們將要用音樂,向觀眾講述一個關于理想、關于信仰、關于一代英烈為了追求真理,不惜流血犧牲的真實故事。我們期望以這種形式重溫崢嶸歲月,緬懷革命先烈,感受中國民族歌劇獨有的藝術魅力。
二、歌劇中人物性格及形象分析
歌劇中人物的形象首先要靠演員們去理解感悟,然后根據自己的感受和認識去塑造角色。在戲劇與歌劇的表演中,同樣的一個人物,由不同的演員飾演,會帶給觀眾不同的感覺,因為每一個人在認識理解、生活閱歷、知識層面上的不同會帶來人物剖析上的差異。在這次歌劇《黨的女兒》中,由筆者飾演的“田玉梅”既是一個樸實堅強的農村婦女,又是一名信念堅定的共產黨員,還是一位溫柔善良的母親。她的內心情感細膩豐富,外在形象剛毅干練。
演員的形體是表現人物內心世界和塑造人物形象的直接表現手段。舞臺上的每一個細微動作和每一個眼神都應經過提煉、規范和藝術處理。田玉梅的形象不僅是一名地道的農村婦女同樣也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飾演者要通過觀察生活中人物的形態,體會農村婦女說話的神態、處事的心態,以及作為共產黨員應有的氣質,在舞臺上的身體韻律、情感表達要與歌劇的音樂融為一體,使舞臺情緒音樂化,音樂在心中形象化、語言化、情感化。當然,判斷歌劇人物塑造成功與否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我們在塑造人物的時候,要善于深度剖析和挖掘人物的內在性格和外在行動,讓自己完全融入角色,做到無我的境界。
三、歌劇音樂設計的特點及演唱處理
音樂方面,歌劇的特點在于抒情性與戲劇性相結合,它是有機的、靈活的、一體的。要將真正的民族性融入到歌劇音樂中,首先是要將歌劇的題材定位清楚,繼而嫻熟掌握歌劇音樂創作的規律,如此才能在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及器樂形式中加入鮮活的民族性。真正的民族個性是需要在民族音樂素材的基礎上,經過作曲家本人的醞釀、思考最后融合創作而成的。該劇音樂極具特色,每一位劇中人物的唱腔都由作曲家量身打造,為人物的塑造和表現增加了色彩。
首先是采用了南北融合的藝術風格。劇中唱段《杜鵑花》,是貫穿整劇的唱腔,它是汲取贛西茶歌、興國山歌以及江南絲竹等元素進行整理改編的,以不規則的5/4節奏為主,使得曲子既有三拍子的柔美,又有二拍子的長音延續,音樂呈現質樸、舒展、深情的美。該音樂也是田玉梅藝術形象的描述,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
一些表現田玉梅剛強性格的戲劇性唱段,如《血里火里又還魂》《萬里春色滿家園》《生死與黨心相連》等詠嘆調,則吸收了北方戲曲中高亢激昂、柔美凄涼的特點,并借鑒戲曲的節奏、織體、旋法等元素進行創作,唱腔是根據山西的晉劇作為音樂基調,貼近田玉梅形象的刻畫。主要旋律通過散板、導板、慢板和垛子板等不同形式進行融會和發展,制造出了唱段的戲劇沖突和張力。
演唱處理以《血里火里又還魂》為例,這是田玉梅在第一幕的第一段唱腔,描寫的是被捕的八名共產黨員在杜鵑坡上執行槍決,老支書用高大的身軀為田玉梅擋槍,在老支書的掩護下田玉梅死里逃生,望著身邊已經犧牲的同志和親人她悲憤欲絕。首先是散板進入音樂,因為這樣容易抒發情感。其次是慢板敘事的部分,特點在于它的每一樂句的開始都是后半拍子進入,亦可稱“閃拍子”“偷拍子”。曲中唱腔以晉劇的音樂素材始終貫穿,時而高亢明亮、時而凄美柔情,松弛有度、張力十足。最后是上板緊湊的音樂,表示田玉梅不懼死亡要繼續干革命的決心。這段唱腔因個人處理方式的不同,演唱的效果也會大同小異。筆者認為,歌劇唱段有異于藝術歌曲和創作型歌曲,特別是在劇中演繹的時候,更應該注意人物當時的內心感受和情感流露,真實的表達情感才會最打動人心,用情演唱遠過于用聲音演唱。
四、歌劇中臺詞的處理使人物更加形象化
一般歌劇表演中臺詞部分很少,《黨的女兒》這部劇里臺詞部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根據每個人物的性格特征會使得臺詞更加形象化。戲曲中有“三分唱,七分白”的說法,可見說白的重要性。那么在歌劇表演中,說臺詞就要與戲曲表演中的說白區分開, 歌劇的臺詞是把人物的內心感情和思想通過語言直接傾訴給觀眾的一種輔助手段,飾演者臺詞能力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人物塑造是否鮮明生動。那么怎樣處理臺詞才會使人物更加形象化呢?
飾演者要通過對角色的性格、年齡、階層等各方面進行分析,把劇本上的文字通過聲音、氣息的運用,以及語調語勢、速度節奏的處理,變成鮮活的富有人物個性的語言。
歌劇舞臺上的臺詞有別于日常說話,飾演者不能用自己的說話習慣或者語言表達方式去替代劇中人物的語言特點。人物的每句臺詞都要從角色出發,揣摩其表達方式和情感態度。如該劇主人公田玉梅是個樸實地道的農村婦女,這樣的人物,其臺詞的主體基調應是樸素的、直白的、具有農村特色的。再如劇中人物馬家輝,他是一個出賣組織、出賣靈魂的叛徒,為了權力不惜出賣自己的同志,他的臺詞基調應是奸詐的、陰險的、圓滑的。劇中最后一場戲是田玉梅、桂英、馬家輝三人的搏斗場面,這是身體和精神上的較量,這時候的臺詞是伴隨著激烈音樂進行的,這就需要飾演者在說臺詞時同樣要保持歌唱的狀態,如氣沉丹田、打開喉嚨,運用唇、齒、舌、腭、喉來控制咬字和歸韻,做到字正腔圓、噴口有力。這樣才能使臺詞更加生動和具有人物感。
五、結語
(一)通過飾演《黨的女兒》所獲得的感悟:在建黨95周年之際,筆者有幸參演歌劇《黨的女兒》并飾演劇中女一號,這不僅是一種藝術上的享受,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重溫紅色革命,緬懷先烈,使思想和靈魂又一次得到升華。
(二)音樂素養和專業技巧的提高:我的導師郭進教授通過教學改革實踐證明以歌劇教學達到的實效,實踐中同學們在演唱、表演、臺詞功力等方面得到了極大提高,不僅培養學生成為能唱、能演、能舞的復合型藝術人才,而且提高了學生們的音樂素養、文學知識和專業技巧。
(三)歌劇的發展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筆者對飾演歌劇《黨的女兒》的感受做了簡單的闡述,是為繼承民族傳統,發揚民族優勢,讓更多的人了解、接受民族歌劇,傳承和傳播歌劇,使我們中國的歌劇達到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這將是我們歌劇表演者和愛好者畢生的追求,歌劇的繁榮發展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
作者簡介:
郭鵬陽,廣西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聲樂歌劇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