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宇



“這里的山綠、水清,來呼吸新鮮空氣、吃地道農家菜,真好!”利用假期到江西上饒縣望仙鄉靈山芳村游玩的上海游客陳先生興奮不已。
“山上林草多,山下水唱歌。旱地變水田,老表樂呵呵。”在贛南大地,這樣歌唱山鄉環保的歌謠又流傳開來,不僅在江西,生態保護工作已經在全國各地多點開花。
十八大以來,中央深改組共召開了27次會議,審議了162份重要文件,其中有12個文件涉及環境治理,每一項舉措都著眼于守護“青山綠水”。出臺史上最嚴格的環保制度、推出生態補償機制、設立生態文明試驗區……一系列生態保護方案、指導意見陸續發布實施,為綠色發展保駕護航。
天藍了、水清了、地綠了,生活也跟著紅火起來。
靠環境換來的百姓富
“家家小洋樓、戶戶小轎車,在家有分紅,出門就旅游”,說起自己村莊的特色,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梅口鄉水際村村民黃龍生張口就來一段“順口溜”。
水際村位于福建省著名景區大金湖畔,而直到上世紀末,這里還是一個“吃糧靠回銷、用錢靠救濟”的貧困村,全村基本靠打漁為生。打了20多年魚的村民饒金求說:“當時大家都是搶著撈,網越織越密,魚卻越來越少、越來越小。”
為了走出“越撈越窮、越窮越撈”的漁村困境,泰寧縣2004年開始對大金湖漁業實行“統、休、扶”的“變法”三字訣:一是成立漁業協會,由協會組織統一捕撈、管理和銷售,村民以2000元一股入會;二是要求協會成立后第一年休漁、第二年限漁;三是政府免除協會前3年的承包費,農業部門送技術
上門。
兩年后,大金湖水面重回潔凈,湖魚的個頭和數量讓村民們大吃一驚,漁業協會當年就給村民每股分紅3700元。
福建省同時也是全國率先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省份,在廣大林區,同樣不乏借“綠”生“金”的故事。
永安市是我國南方重點林區縣(市)之一。2011年,永安市劃定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21萬畝,實行限伐政策,為探尋“不砍樹也致富”的新路,當地政府轉變理念,把目光瞄準了“高大上”的碳匯林項目。
永安市林業局工作人員介紹,碳匯林的具體做法是,在林權不變的前提下,政府與林權所有人簽訂項目合作協議,雙方共同開發,20年內不得進行林木采伐。預計項目內的碳匯林每年凈增固碳量7萬噸~8萬噸,可獲收益約300萬元,作為對林權所有人不采伐林木的
補償。
永安市林業局局長鄭凌峰說,今年下半年,永安市的碳匯項目計劃在紐約碳匯交易所掛牌,未來將為林農帶來更多收益,真正實現“國家得綠、林農得利”。
從大金湖的“魚變”到永安市的碳匯林創富,生動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論”的精髓。而在生態文明試驗的路徑藍圖中,還包括建立完善用能權、碳排放權和排污權交易制度;推進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建立統一規范的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等一系列激活生態紅利的措施。
龍巖革命老區是福建煤礦資源最豐富的地區,當地大力支持鼓勵除污從行動變行業——龍津環保公司由此生逢其時。專業致力于大氣污染治理領域,憑著一張“科技胃”,專吃“污染飯”,也帶來了龍巖環保產業快速發展。龍巖全市環保裝備產業集群產值達到百億元規模,也是全國規模最大的環保產業基地之一。正如福建省負責人所說:“山清水秀但貧窮落后,不是美麗福建;殷實小康但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同樣不是美麗福建。美麗福建,應當是‘百姓富與‘生態美的
結合。”
綠色是江西的主色,從南至北,“千山競綠”;從贛江到鄱陽湖,“萬水皆清”。贛州市上猶縣梅水鄉園村四周群山簇擁,茶園風光秀麗,是遠近聞名的茶葉專業村,當地水保局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幫助農民建設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和坡面水系工程。實現了水土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共贏,成為了集生態景觀欣賞、現代農業觀光、農活體驗于一體的生態旅游基地。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全面深化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期,需要堅定信心、凝聚力量、攻堅克難,確保各項改革舉措落地生根。“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
環保督查落實處
2016年1月4日,經國務院批準,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河北省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環境保護督察試點工作。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組長由環保部原副部長周建擔任,督察組副組長由現任環保部副部長翟青擔任。這是中國首次啟動環保督察試點工作,河北也成為首個被環保督察的省份。
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環境保護督察主要督察省級黨委和政府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環境保護重大決策部署情況,解決和處理突出環境問題、改善環境質量情況,以及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嚴格責任追究等方面的情況。
河北省委書記趙克志在中央環保督察組在進入河北展開工作的動員大會上表態稱,“對生態環境問題突出,生態治理持續惡化的地方,該約談的約談,該追責的追責,絕不能顧及情面,特別是對黨政領導干部,在環境保護方面不作為、亂作為,甚至失職、瀆職,濫用職權的,要依法依紀嚴肅處理。”
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對河北省的督察結束后,河北省開始了大面積問責。對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移交的問題線索,河北省專門成立調查問責工作領導小組,對487名責任人嚴肅問責,其中涉及科級及以下干部431人、企業主要負責人7人、企業其他管理人員12人,給予黨紀政紀處分294人、誡勉談話117人、免職或調離10人,移送司法機關5人。
“生態環境保護能否落到實處,關鍵在領導干部。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失責必追究。”河北省提出,必須對環境保護違紀違法問題一追到底
河北省要求,各級黨委、政府要認真落實主體責任,建立責任體系,層層傳導壓力,按照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要求,對問題突出的地方和碰“紅線”觸“底線”的問題,特別是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領導不力、出現重大失誤的,依據問責條例和相關規定嚴肅追究有關單位及人員的責任,公開曝光,以儆效尤。
有了河北的經驗,很快第一批中央環保督察組分別進駐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江西、河南、廣西、云南、寧夏8省區,在地方掀起環保督察風暴。據統計,已有超100人因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被刑事拘留;黨政部門2000多人被問責,多數被給予黨紀政紀處分。
多位專家表示,中央環保督察“重拳出擊”,是向全社會傳遞信號,使人們充分認識到環境保護關乎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從“督企業”到“督政府”,綜合督查及環保約談推動各地加強環境治理,領導干部環境損害責任追究文件確立領導責任制,嚴格環境執法,加大監管力度,一批突出的環境問題得到解決,一些地區的環境質量得以改善。治污攻堅初見成效。
生態補償見實效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粗放式的發展方式也讓我們在資源方面付出慘痛的代價,耕地逼近18億畝紅線,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情況嚴重;一些地區由于盲目開發、過度開發、無序開發,已經接近或超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極限;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呈高發態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推進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實現美麗中國。
陜西商洛江山村,森林面積多達1.7萬畝。“把森林保護好了,沒有水土流失,水源自然就好了。”江山村支書介紹,為此,江山村統一將村民手里的林地流轉到林場,并且給村民一定補償。砍樹賣錢的現象沒了,森林得到了集中管護。
浙江紹興,率先構建河流生態補償機制,進一步完善曹娥江水環境治理制度化體系架構,全市財政每年統籌安排不少于2000萬元曹娥江生態保護專項考核獎勵資金。紹興對于考核指標有明確規定:上虞區等區域水質指標達到Ⅲ類,當地出境斷面水質必須好于入境斷面水質。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讓所有人共建共享綠色福利,讓“青山清我目,流水靜我耳”可期。
商洛和紹興,看似毫無交集,卻因為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緊密聯系在一起。生態保護補償的核心是讓生態受益者付費、讓生態保護者獲償。綜合考慮生態保護成本、發展機會成本和生態服務價值的基礎上,由中央政府運用行政和經濟手段,平衡生態保護者和生態受益者之間以及地方之間的利益關系。通過制定生態保護補償條例和生態保護補償體制機制的創新,才能讓全社會樹立生態產品有價、保護生態人人有責的意識,讓所有人能夠合理共享生態保護補償的產品和利益。
森林旅游方興未艾
盛夏酷暑,“一蟹走田涯”網友走進西雙版納望天樹景區,“徒步其中,就像做了一場‘雨林按摩。明媚的陽光透過樹葉照在身上,高濃度的負氧離子帶來絲絲清涼,讓皮膚感受這份舒適愜意,身心得以放松。”
在北京碧山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張玫看來,游客鐘愛森林旅游,是因為森林中有“新鮮空氣、有意思的動植物、當地村民的生活方式和以山貨為主的餐食”。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規劃系主任唐承財表示,近年來,中國森林旅游正在由粗放的森林觀光向精細化的科普教育、休閑運動、養生康體、生態度假等多元化業態體系發展,例如森林馬拉松、徒步穿越、極限運動、森林生態露營地等。
森林旅游近年來憑借“親近自然”的優勢,贏得游客青睞。林業部門先后建立了一批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野生動物園、自然保護區、沙漠公園。以湖南張家界、浙江千島湖、四川九寨溝等為代表的森林旅游勝地享譽海內外,并成為推動區域旅游和經濟發展的龍頭。
對于森林旅游,游客選擇各不相同。“一蟹走田涯”喜歡攝影,希望在旅途中分配更多時間來拍攝,所以他喜歡自由行。游客陸森則選擇跟隨導游進入海南呀諾達雨林,“導游會提醒游客不要隨意觸摸植物,尤其是手上有傷口的情況下更要注意。”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說,2015年,中國森林旅游游客量超過10.5億人次,創造社會綜合產值達7800億元。
唐承財表示,一方面,國家應針對森林資源保護出臺投融資政策,依靠行政與國有銀行的力量,提供低息或無息貸款、財政專項保護資金,解決森林資源保護的資金缺乏問題。另一方面,在建立科學合理旅游開發的前提下,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森林旅游開發,明確森林旅游必須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的原則,利用相互優勢合作共贏開發森林旅游。
值得注意的是,森林旅游對于生態扶貧也有突出貢獻。它具有就業門檻低、輻射帶動面寬等優勢,通過發展森林旅游,周邊百姓“不離鄉、不離土”,就能得到合適的工作。
針對目前中國森林旅游處于起步階段及發展緩慢的情況,唐承財提出了兩點建議:聘請高水平規劃團隊,全面指導森林旅游開發與管理;摸清區域旅游市場需求,策劃開發差異化的森林旅游產品體系。
一幅幅生動的生態畫卷,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在這些故事里,隱藏著生態興衰帶來的喜怒哀樂,勾勒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和體制改革的清晰路徑。2017年,在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背景下,我們如何在綠色發展上破局顯得至關重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百姓的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