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國彪


11月29日,由中國生態文化協會、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國家海洋局聯合主辦的《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研究成果匯報會在深圳市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馬培華,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生態文化協會會長江澤慧,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彭有冬,國家海洋局副局長孫書賢共同為《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研究成果揭幕。
馬培華指出,研究中國海洋生態文化,就是要讓廣大民眾找回文化自信、文化自豪,樹立文化自覺。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對世界海洋事業的巨大貢獻,加倍地關心、關注、關愛海洋。
江澤慧說,中國是一個陸海雙構的大國。陸地與海洋的交互作用、人類與海洋的依存關系,奠定了中華海洋文明的物質基礎和人文精神。海洋生態文化著力于建構人類社會與海洋自然生態系統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的有機體系,是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支撐。21世紀的中國,守護好中國海藍色國土并走向深海參與國際合作,需要將海洋生態文化建設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海洋強國戰略緊密聯系在一起,立足國情、放眼國際、總攬全局、陸海統籌,從更大范圍和更寬視野上來謀劃海洋經濟發展,維護海洋權益,保護海洋生態資源。
孫書賢表示,海洋生態文明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美麗中國離不開美麗海洋,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已逐漸成為我國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的必然選擇。組織撰寫《中國海洋生態文化》專著,加強海洋生態文化精品創作推廣,有利于挖掘海洋生態文化思想精髓、倡導海洋生態文明理念和推動構建人海和諧關系,意義十分重大。
彭有冬表示,《中國海洋生態文化》一書全面梳理了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研究成果,系統介紹了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發展的傳統智慧,科學分析了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發展現狀,研究提出了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發展戰略,內涵豐富,表述全面,闡述科學,可謂我國海洋生態文化研究之集大成,是不可多得的海洋生態文化“百科全書”。
江澤慧和國內海洋生態文化研究領域的4位專家學者周秋麟、韓興勇、蘇文菁、曲金良,代表《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研究撰寫團隊分別作了題為“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的理念與精髓”的主旨報告,以及“中國海洋生態系統及其分布和地理特征”“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發展的傳統智慧”“中國傳統海洋生態文化信仰與海洋生態文化藝術”“當代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發展局勢和發展戰略”等專題報告,與大家一起分享了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研究成果的主體內容。
中國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海域疆土最大的國家之一。中國海域包括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臺灣以東部分海域,相連太平洋,呈弧形環繞著大陸;擁有黃海、東海、南海和黑潮四大海洋生態系統和濱海濕地、紅樹林、珊瑚礁、河口、海灣、潟湖、島礁、上升流、海草床等多種典型海洋生境類型,至今已記錄到的海洋生物有2.8萬多種,物種數量約占全球總數的11%,是世界海洋生物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建設海洋強國的指示精神,全方位研究海洋生態文化思想精髓,挖掘海洋生態文化珍貴遺產,研究當代海洋生態文化發展趨勢和發展戰略,中國生態文化協會會同相關團隊開展了《中國海洋生態文化》撰寫工作?!吨袊Q笊鷳B文化》既是中國生態文化協會自2011年開展的“中國生態文化體系研究”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化系列叢書的重要內容,更是獨立成篇的專著。
據了解,歷經兩年多時間的撰寫,至2016年10月,《中國海洋生態文化》全書撰寫工作基本完成?!吨袊Q笊鷳B文化》全書4編21章96節,分為緒論、中國海洋和海洋生態文化概述、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發展的傳統智慧、當代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發展現狀、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發展戰略五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