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瑋

身處冬季,寒冷的天氣常令我們瑟瑟發抖。隨著人體新陳代謝變慢,機體調節體溫和耐寒的能力也相對減弱,稍不注意就會染上感冒、鼻炎、腹瀉等疾病。因此,要想健康地度過冬季,科學的御寒保暖尤為重要。
衣著保暖,運動強身
說到冬季御寒保暖,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穿得暖,于是里三層外三層地將自己包裹起來,殊不知并不是穿得越多越保暖。在衣著上過度的保暖,易使機體調節體溫、御寒能力下降,反而無法適應冬季寒冷的天氣。衣物在手腳處縛得過緊還會影響到末梢血液循環,從而引起凍傷、凍瘡等。
“三分饑寒,七分溫飽。”冬季衣著還需適度,而掌握穿衣的方法則會讓御寒保暖事半功倍。冬季衣著首先要注意材質的選擇:貼身穿的內衣建議選擇柔軟、無刺激、舒適度高的棉織材質;中間層衣物主要起著保暖的作用,羊絨、羊毛等有一定厚度、透氣性較小的針織物就是很好的選擇;而外層衣物直接接觸到寒冷空氣,應選擇皮料、棉織等厚實、防風的材質。其次應避免穿著衣領過高過緊的衣物,以防頸部血管受到壓迫,導致腦部供血不足,出現頭暈、惡心等癥狀。為了防止寒氣侵入體內,切忌在寒冬中穿著短裙、七分褲等露出雙腿或腳腕的衣物。老年人或體質較弱者不妨多添件背心以阻擋嚴寒。
冬季不僅要穿得暖,還要注意關鍵部位的保暖。俗話說得好:“寒從腳上起”,腳底的穴位眾多,皮脂層薄,保溫能力差,很容易受到寒氣的侵入,從而引發感冒、痛經、關節炎等一系列疾病。因此,冬季雙腳保暖至關重要。可選擇舒適、保暖的長筒襪和棉鞋,并注意保持鞋襪的干爽。上班族等久坐一族,可采取來回走動等方式,來促進腳部的血液循環。每天晚上還可用熱水泡腳并配以按摩,這樣既能緩解一天的疲勞,又能刺激腳底的穴位,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除此之外,頭部、背部、頸部的保暖也不容忽視,能夠抵御嚴寒的帽子、圍巾應成為冬季出門的必備之物。
抵御嚴寒,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多動”。在冬季適當進行運動,不僅可以舒展筋骨,讓懶洋洋的冬季充滿活力,更能促進身體產生熱量,增強體質,從而提高機體的御寒能力。冬季是蘊藏陽氣的季節,忌進行過于劇烈的運動,以免大量出汗損傷陽氣。中老年或體質較弱者更應量力而行,可選擇打太極、快走等運動。
科學進補,健康起居
冬季氣溫低,為抵御嚴寒,應選擇富含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熱量較高的食物,羊肉就是很好的選擇。《本草綱目》中提到:“羊肉能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身,益腎氣,養膽明目,治虛勞寒冷,五勞七傷。”所以,體虛怕冷、腎陽不足、腰膝酸軟等人可在冬季多食用些羊肉進補身體,增強御寒能力。
“冬令進補、春天打虎”,冬季是進補的季節,適當的進補有利于生發陽氣,為來年積蓄能量。但應有的放矢,針對自身身體情況科學進步,如:體弱者可多食用山藥等富含蛋白質、淀粉的食物,并注意維生素和碳水化合物等營養物質的補充;“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氣血不足者可多食用板栗、粳米、生姜粥等調理脾胃的食物……而有便秘、痔瘡、失眠等人在進補時更應避免濫補,以防虛火過旺。
很多人都認為在冬季能通過喝酒御寒,其實這是個誤區。喝酒之后感到暖和只是短暫性的,隨著血管的擴張,身體熱量的喪失會逐漸增多,反而會覺得冷。所以,喝酒不僅不能夠御寒,過量還會損害我們的健康。除此之外,在冬季還應盡量少食或不食生冷的食物,以免損傷陽氣。
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曾說:“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歸,冒犯寒威。”冬季夜長日短,是養精蓄銳的好時節,應注意保證睡眠的充足,以養陽氣。室內使用暖氣時需注意通風,尤其是在睡覺時,避免因過于密閉而出現胸悶、頭暈等癥狀。
冬季不光“凍”身體,我們的精神也易受“凍”,出現困倦、懶惰等現象,嚴重的還可能陷入抑郁。當我們的情緒出現這些情況時,不妨嘗試轉移注意力,尋找能讓自己開心的娛樂方式,如:看場喜劇電影、聽聽歡快的音樂、向親人朋友傾吐心中煩悶之事……也可適當飲用些溫補的紅茶,振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