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波+馬相彬
摘 要 伴隨著媒體社會化,移動社交媒體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作為社交媒體使用的主要動機之一,自我呈現成為“熱鬧”的媒介景象:自拍文化、“曬”文化在社交媒體日益興起,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平臺,日益成為網民自我呈現和文化傳播的重要場域,而學界對于自我呈現的研究也頗多,且越來越呈現跨學科趨勢。基于此,文章從對有關文獻的研究著手,重點考察了當前對于自我呈現研究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以期為社交媒體自我呈現的有關研究和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 社交媒體;自我呈現;動機因素;行為策略;效果感知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1-0022-03
1 研究緣起
當前,全球社交媒體用戶規模已達21億,中國移動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如微信在年輕人中的滲透率高達70%以上。而自拍文化、“曬”文化在社交媒體日益興起,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平臺,日益成為網民自我呈現和文化傳播的重要場域:在朋友圈信息流中,“曬自拍”“秀恩愛”“玩刷屏”等成為時尚,曬恩愛、曬幸福、曬心情、曬美食等漸成常態。
有人喜歡“瘋狂”“肆無忌憚”呈現自己生活的日常點滴,衣食住行、大事小事,“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另一些人則從不愛展現自己,沉默圍觀;有些人喜歡單純展示自我,而有些人則喜歡偽裝扮演;有些自我呈現會得到好友點贊、積極互動、給予支持,而有些則會招致厭惡和反感,甚至影響好友間現實社會關系。鑒于當前社交媒體的迅速發展、在大學生中高滲透率以及“曬”、自拍文化的興起,惡意刷屏等問題也隨之而來,社交媒體自我呈現已逐漸成為傳播學科研究中較為活躍的話題,有關社交媒體如何恰當、適宜地進行自我呈現以及呈現效果等也越來越值得關注。
2 關于自我呈現的研究
以“自我呈現”為關鍵詞在知網進行搜索,并經過主題篩選發現,當前學界對于自我呈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自我呈現概念理論、某類人群的自我呈現、對某種類型媒介中自我呈現、自我呈現中采取的行為策略、影響制約自我呈現行為的因素、自我呈現效果及受眾感知等方面的研究。
2.1 對自我呈現理論及相關概念的研究
1)對自我呈現理論起源:自我呈現(Self-presentation)理論最早起源于符號互動論,庫利在“鏡中我”理論中認為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受自我認識的影響,而對于自我形象的認識則是社會互動的產物。
2)自我呈現概念:戈夫曼根據戲劇理論,首次提出自我呈現的完整概念,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一書中認為,自我呈現是在“藝術的舞臺”中進行的系列表演。戈夫曼把社會日常生活中的個體看作是舞臺上“表演者”,通過符號運用和預先設計來展示自己,來實現“前臺”和“后臺”以塑造自我形象的轉換,給他人留下良好印象。自我呈現是人們控制他人形成自己期望印象的過程,但自我呈現存在個體差異,有些人行為與內在狀態保持一致,有的人行為隨情境變化而變化。自我呈現是“調整自己的行為以給他人創造某個特殊的印象”的過程;自我呈現的目的是期待最終形成或改變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或自己給他人而造成的印象。
3)自我呈現與印象管理: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 是指個體企圖控制他人形成的印象的過程,自我呈現是“企圖控制投射在真正或想象的社會交互作用中的印象”。總體來看印象管理比自我呈現的對象更多,范疇更廣,內容更豐富。自我呈現則側重于為使他人按其愿望看待自己,個體展示自我、影響他人的努力。
2.2 某類人群自我呈現的研究
關于大學生社交媒體自我呈現的研究:研究發現,當前對自我呈現研究多以年輕人為主,這與社交媒體的發展成為自我呈現的主要地域,以及社交媒體使用者中年輕人居多有關,尤其是大學生,在大學階段開始成為社會交往的主力。對深圳大學的大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當前大學生群體多以高自我監控為主,高自我監控的人群更傾向于積極呈現策略;性別影響大學生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現策略。對于性別差異人群的自我呈現差異研究,如Fullick運用語篇分析法,對約會社交網站進行研究發現,性別因素影響用戶自我呈現時的語義
選擇。
2.3 對不同類型媒介中自我呈現的研究
學者較早進行自我呈現研究的媒介主要是CMC形式,如基于文本的電子郵件互動,個人主頁和網頁博客等。這些媒介互動呈現對象以陌生的弱關系人群為主,這也是早期CMC互動的特征。Gibbs等人對用戶在婚戀交友網站(personals and online dating)上的呈現方式和策略方面進行研究,認為在婚戀社交網站上主要有積極的和謙虛的自我呈現策略;Fullick同樣研究了婚戀類社交網站(Nerve Dating)中的自我呈現在不同性別用戶之間的
差異。
對于社交網站上自我呈現關系的研究,Kim認為在社交媒體(Facebook)中用戶自我呈現的方式,主要有積極呈現自我和中肯、真實地展現自我。在微信自我呈現研究方面,自我監控程度影響自我呈現策略的使用,比如高自我監控的用戶在社交媒體使用時,更傾向于采用較為積極的自我策略;此外性格也是影響自我呈現的因素之一,性格與自我呈現策略的選擇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微信使用時間長短與自我呈現沒有顯著關系;性別影響大學生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現策略。
2.4 對自我呈現內容、行為、策略的研究
2.4.1 自我呈現內容
自我呈現內容方面,Bouvier運用語篇分析法,對社交媒體Facebook中大學生群體自我呈現的內容進行了語篇分析后發現,所采取的自我呈現內容及類型主要有:身份、關系、生理外貌(身體部位、肖像)、動態、心情狀態等的呈現。而受眾對于不同的關系對象,會采取不同的呈現內容,如針對強弱關系不同的人群,選擇呈現的內容也會截然不同,尤其是當呈現的對象中既有存在現實社會交際的熟人,也有未曾聯系的陌生人時,這種情況更為明顯,因此最常采用的方法是選擇那些老少皆宜的呈現
內容。
2.4.2 自我呈現行為策略
Jones和Pittman通過考察自我呈現行為,歸納出五種常用的自我呈現策略:討好、勝任或自我提升、恫嚇、懇求和榜樣,其中“討好”和“勝任”是個體在SNS中最常用的的兩種自我呈現策略;Fiske將自我呈現策略分為積極表現策略、中庸普通策略和偽裝隱瞞策略;Gibbs認為自我呈現包括積極的呈現和謙虛呈現兩種策略。尤其要指出的是,自我呈現策略的研究多是西方學者根據西方社會的一些社會現狀、文化特征等層面的歸納總結,與我國當前社交媒體現狀和情形是否完全契合,還需要不斷在實證中去檢驗和完善,才能使得對自我呈現策略的歸納,具有現實契合度和適應性。
2.5 對自我呈現原因及影響因素的研究
自我呈現受到呈現個體自身、目標觀眾及所處的社會情境的共同影響,有利性和可信性是自我呈現創造合乎需要形象的原則。用戶自我呈現行為受到目標觀眾關系的影響。動機及可信度(支出、更新頻率、表達情緒和想法的深度)影響人們在SNS中的自我呈現;有學者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證實了影響用戶自我呈現的使用動機包括:提供信息、娛樂、消磨時光、從眾、與家人和朋友溝通和加入SNS的動機,這些動機會影響自我呈現的可信度。人格特征同樣影響自我呈現,Mehdizadeh用自戀人格量表和羅森伯格自尊量表對Facebook用戶從個人信息、頭像、相冊前20張、記錄、狀態更新頻率等自我呈現方面進行了測量,發現自戀與上傳頭像、上傳照片、更新狀態和記錄這四個自我呈現行為呈正相關關系,自戀的人和低自尊的人更喜歡進行自我展示,自戀和低自尊的人沉迷在虛擬網絡中以自戀的方式尋求自尊的補償;后來研究者的研究也證明了自戀對自我呈現的重要影響,外向性和害羞程度影響自我呈現行為,越是害羞的人,越愿意花費更多時間參與到社交網絡中。
此外,人口特征(性別、年齡等)、國家與文化、自我監控程度、個人隱私意識、社會支持也對自我呈現產生影響。性別影響自我呈現的目的,女性注重頭像上的自我呈現,更愛呈現與他人之間的聯系,而男性則多是文字介紹部分;年齡方面,年輕用戶在自我呈現時更多展現新朋友關系;年級較大的用戶則更愛呈現與他人的情感交流。國家制度與文化影響頭像中顯示人數,社交媒體使用時長與自我呈現沒有顯著關系,自我監控程度影響自我呈現策略的使用。此外,對于個人隱私與自我呈現的關系,當前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個人隱私和自我保護心理影響自我呈現行為;但也有學者指出個人隱私會是用戶在社交媒體進行自我呈現的考慮之一,但作用不是很強,積極呈現的用戶不會因此而停止自我呈現。
2.6 對自我呈現效果的研究
自我呈現效果的測量維度主要是對于既有關系的維護,拓展新的社會關系以及幸福感(個體可以感知到的)的增強等,一般認為好友數量越多,幸福感越強,但Kim經過研究發現好友數量與感知的社會支持呈倒U型曲線關系;用戶在Facebook上采取積極的呈現策略會讓用戶感知更多的幸福感;中肯的呈現策略則會讓用戶獲得較多的社會支持,進而間接影響幸福感。而對他人自我呈現的感知的研究,Gosling等人通過比較113個Facebook、MySpace的個人主頁呈現與自我認知和熟人受眾感知,發現大五人格尤其是外傾人格與自我呈現感知的一致性。總體而言,對于我呈現效果的研究及對于自我呈現感知的研究還比較少。
3 關于大學生群體社交媒體自我呈現的國內外研究綜述
通過對國內外有關自我呈現研究的分析發現,當前關于自我呈現研究較為豐富多樣,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總體而言,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不同媒介、行為策略、影響因素等的研究,針對社交媒體中用戶自我呈現的實證研究還有待進一步補充完善。首先在理論研究層面,當前關于社交媒體自我呈現研究的理論基礎仍然是戈夫曼借鑒戲劇理論;但學者開始嘗試引入一些新的學科、新的理論,如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理論方面有社會補償/富者更富理論,補充我/補償我理論,自我監控理論等,但實證研究還比較少,對理論的支撐還不夠,且對傳播學領域的理論考察使用的不夠,有待在實證研究者中進一步補充完善。
從研究內容看,當前有關研究主要的集中領域仍是影響自我呈現的因素、行為策略方面。而對于影響因素間的關系以及自我呈現的意義效果和呈現如何被他人所感知的研究相對較少。社交媒體環境是現實生活空間的延伸,兩種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作用。一方面現實生活的一些因素如呈現主體的個性特征、性別、文化等會影響自我呈現內容、行為及策略;另一方面,社交媒體上的自我呈現行為又會反過來影響現實的一些要素:如目標受眾對呈現主體的形象正面化程度,性格和自尊的提升,社會資本的增加,增強社會(群體)認同和自我身份識別等。此外,對于自我呈現內容議題、自我呈現效果及他人感知、社會支持與自我監控等方面的研究較少,有待通過實證研究等來進一步完善。
從研究對象上看,研究成果主要是以美國的社交媒體為主要研究對象,如大多以Facebook、Twitter、MySpace、LinkedIn等社交媒體為例,這與我國當前的社交媒體使用環境有很大不同(中外社交媒體在功能上也存在差別),這同時也影響了國外有關社交媒體自我呈現研究結果的外在效度;同時,加上中西方社會文化、國家制度、群體特征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國外的一些有關自我呈現測量、影響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如自我呈現的一些量表)不能完全與國內有關社交媒體契合;在研究的對象人群方面,國外的研究主要以社交媒體(主要是Facebook)用戶為主;而國內的有關研究數量較少,又局限于照搬國外研究、使得能真正與當前我國社交媒體環境相適應的、符合我國當前社交媒體使用人群特征的、具有借鑒參考意義的有關研究
較少。
參考文獻
[1]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2]徐瑞青.論自我呈現[J].求是學刊,1994(4):8-13.
[3]劉中起,風笑天.“虛擬鏡像中的真實”——網路人際互動者的自我呈現[J].安徽科技,2002(7):47-48.
[4]王歡,關靜雯.微信朋友圈“曬”現象研究[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8(3):76-81.
[5]張學波,羅昕,劉兢.網絡虛擬社會治理[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15.
[6]王君玲.試析個人博客中的自我呈現[J].新聞界,2009(2):37-39.
[7]鄔心云.日志式個人博客的自我呈現心理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
[8]肖崇好,黃希庭.自我監控量表的比較研究[J].心理科學,2009(1):74-76.
[9]馬相彬.新媒體時代城市形象的建構與印象管理策略[J].惠州學院學報,2016,36(4).
[10]陳浩,賴凱聲,董穎紅,等.社交網絡(SNS)中的自我呈現及其影響因素[J].心理學探新,2013,33(6):541-553.
[11]童慧.微信的自我呈現與人際傳播[J].重慶社會科學,2014(1):102-110.
[12]牛更楓,鮑娜,周宗奎,等.社交網站中的自我呈現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積極情緒和社會支持的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5,31(5):563-570.
[13]朱琛.自我呈現的新涵義與影響因素——基于社交媒體用戶自我呈現的文獻考察[J].新疆社科論壇,2016(1):99-105.
[14]伍翎瑄.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現及其策略的影響因素[J].科技傳播,2015,7(12):104-107.
[15]馬儷娜.大學生社交網站使用中的印象管理和自我和諧[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1.
[16]Mehdizadeh,S. Self-presentation 2.0:narcissism and self-esteem on Facebook[J].Cyber psychology Behavior & Social Networking, 2010,13(4):357-64.
[17]Banczyk.“The wurst meets” “fatless” in MySpa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steem,personality,and self-presentation in an online community.Paper presented at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C].Quebec, Canada, 2008.
[18]Dominick J R. Who Do You Think You Are? Personal Home Pages and Self-Presentation on the World Wide Web[J].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1999, 76(4):646-658.
[19]Hsu C W, Wang C , Tai Y T. The closer the relationship, the more the interaction on facebook? Investigating the case of Taiwan users[J].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 Social Networking, 2011,14(7-8):473-6.
[20]Kim J, Lee J E. The Facebook paths to happiness: effects of the number of Facebook friends and self-presentation on subjective well-being[J].Cyber psychology Behavior & Social Networking, 2011,14(6):359-64.
[21]Kr?mer. The relationship of self-esteem, extraversion, self-Efficacy, and self-presentation Withi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J].Journal of Media Psychology Theories Methods & Applications,2008,20(3):106-116.
[22]Fullick M.”Gendering” the Self in Online Dating Discourse[J].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13.
[23]Bouvier. How Facebook users select identity categories for self-presentation[J].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Discourses, 2012,7(1):37-57.
[24]Hogan B.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the Age of Social Media: Distinguishing Performances and Exhibitions Online[J]. Bulletin of Science Technology & Society, 2010, 30(6):377-386.
[25]Gosling S D, Gaddis S, Vazire S. Personality Impressions Based on Facebook Profiles[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logs and Social Media.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