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港
摘 要 融媒體時代,傳統電視媒體將新媒體優勢發揮到極致。研究我國電視媒體在此背景下如何維護與提升公信力,對塑造健康大眾文化、現代社會構成與影響成分重要變量分析有重要意義。在媒介融合趨勢下,基于媒介功能、傳播方式、跨媒介、跨地區融合的電視媒體公信力研究成為重點。
關鍵詞 融媒體;電視媒體公信力;媒介環境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1-0010-02
“融媒體”是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電視媒體如何在新的媒介生態環境中生存與發展已經成為媒體人每天思考的問題,如何延續電視媒體既有的輿論引導主流地位也成為學者們研究相關課題的重點。研究電視媒體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切實維護公信力,加強自我監督,提高輿論監督的質量,提高受眾知情權意識,使得媒體與受眾之間形成良性互動成為研究焦點。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傳統媒體公信力現狀分析上面,對于我國電視媒體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構建與提升公信力的研究廣度與深度亟待開掘,研究的系統性需要加強。電視媒體公信力在影響地方文化傳承與文化塑造,對于塑造健康的大眾文化,利于現代社會構成與影響成分的重要變量,在應對突發性公共危機事件過程中,能夠翔實迅速發布事件新聞,建立群眾、媒體、政府之間良好關系的橋梁,對發揮既有優勢和保持權威信息核心發布者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1 融媒體時代我國電視媒體公信力研究現狀
我國對媒介公信力的研究起步較晚,業界人員和理論研究者從不同側面對公信力展開研究。一線工作者或新聞部門負責人從自己的從業感悟和實踐經驗出發,圍繞相關媒介表現降低或提升媒介公信力提出建議。喻國明等學者第一次對媒介公信力相關問題進行系統的理論探討,提出基于我國現實媒介公信力判斷維度的理論假設和媒介公信力生成模式,全面分析了公信力對媒介功能的影響。雷躍捷、沈浩等學者從媒介管理、媒介屬性、傳播內容、受眾分析、傳播效果等方面針對電視媒介公信力提升進行理論探索。2005年開始,孟建、熊澄宇、杜駿飛、鄭保衛等學者多從媒介融合概念、功能、技術上等角度進行媒介公信力的理論分析,強調媒介融合的重要性以及對媒體、從業者的新要求等。在媒介融合的大趨勢下,基于媒介功能、傳播方式、跨媒介、跨地區融合的電視媒體公信力研究成為重點。
2 關于我國電視媒體公信力研究問題的思考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中格外提到,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重要工作,所有媒體必須適應國內外發展形勢,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對于主流傳統媒體新聞報道方式與手段需要不斷創新。習近平總書記還參觀訪問人民日報、新華社和中央電視臺三大央媒,慰問工作在一線的媒體工作者,發表講話并寄予厚望,這在媒體領域引起新的熱議高潮,無疑大大激發了媒體工作者的熱情。如今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對電視傳統媒體造成的沖擊有目共睹,如何將新媒體的優勢融入電視媒體中,大力發展新聞傳播手段,如何提升電視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刻不容緩。如何重新定義電視媒體公信力,如何在全新的媒介格局中提升電視媒體公信力,是兼具理論與實踐雙重重要意義的課題。
2.1 借助新媒體平臺提升電視媒體輿論宣傳公
信力
新媒體的出現與發展,在短期內贏得了數以萬計的受眾群體。逐漸改變了受眾接收和接受信息的慣有方式,受眾對信息的需求與信息對受眾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也與日俱增。但是電視媒體在輿論宣傳與引導方面的核心地位沒有因為媒介格局的快速變革而動搖,我國電視媒體在保持原有傳播渠道基礎上,增加與新媒體的合作,聯合制作節目并提高與受眾的互動程度,真正改變傳統受眾概念,將“用戶”思維融入節目制作理念中。2016年3月20日中文國際頻道全新開播的“融媒體”新聞評論節目《中國輿論場》,以全新的節目模式、輿論熱點的大數據搜集、虛擬觀眾的設置、現場評論員的即時點評、熱度指數的應用,試圖倡導有效溝通,傳遞真實聲音,反映社情民意,完全突破了傳統新聞評論節目單方面的傳播模式,借用新媒體的交互性優勢令觀眾耳目一新。新媒體在傳統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中的介入,使傳統電視節目模式、節目內容等方面有了全新的概念,為我國電視媒體公信力的提升
助力。
2.2 基于判斷維度建立影響因素模型提升電視媒體公信力
在媒介融合大趨勢下,為我國電視媒體所處的媒體環境進行準確定位與參考,從概念入手,研究我國電視媒體所處的媒介環境,考察媒介存在的形式、媒體形態的多元化,分析媒介融合背景、動因,以及媒介融合發展趨勢,為研究我國電視媒體公信力所處的媒介環境提供全景式參考。參考喻國明教授提出的三個媒體公信力判斷維度,嘗試運用實證研究法對我國電視媒體公信力進行測量,探究其表現和不足,分析我國電視媒體公信力的影響因素。從媒介組織框架、新聞從業者框架、文本框架三個角度對我國電視媒體公信力的控制進行分析,探討如何對電視媒體公信力的生成機制進行控制問題。分析影響電視媒體公信力的主要因素和關鍵問題,建立電視媒體公信力影響因素模型,進而提升公信力。根據新的社會發展階段的特點和要求,探尋建立有利于我國電視媒體公信力保持和提升的政策與制度以及社會支撐機制。
2.3 運用實證法分析我國電視媒體公信力的主要表現
在以往學術領域中研究電視媒體公信力課題中,鮮少有將公信力進行量化分析。通過對國內外現存文獻資料分析結果顯示,以我國電視媒體公信力實證研究現狀為基礎,利用傳媒效果理論,解析我國電視媒體的體制管理、輿論宣傳、節目制作、記者培養等狀況,對觀眾、媒介從業者、以及相關行業管理人員就媒介公信力問題中的復雜和抽象問題進行訪談,制定電視媒體公信力提升方案,構建立體傳播渠道、提升傳播效果,進而能夠為媒體從業者提供案例數據參考。另外,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媒介公信力情況進行比較,針對網絡與電視媒體在新聞傳播方面進行統計調查比較其異同,從受眾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民族以及媒介使用和媒介依賴、媒介組織機構、媒體從業者和媒介新技術發展幾個方面進行研究,可以探討我國電視媒體公信力影響因素情況。將實證研究方法深入到電視媒體公信力的表現研究中,有利于我國電視媒體公信力保持和提升的制度安排和社會支撐機制,能夠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引導功能。
3 結束語
隨著媒介生態環境的變革,受眾接收信息的渠道與需求發生了重大變化。新媒介技術的發展改變了既有的媒介格局,多重價值觀的碰撞對傳統媒體公信力形成沖擊;電視媒體既要堅守主流價值觀的傳播,又要融入互聯網思維提升電視媒體公信力。在電視節目內容制作中提高互動意識,借用新媒體平臺提高受眾在參與節目中的作用,重視受眾在節目中的“發聲”,真正實現受眾與節目的互動。在融媒體背景下,將新媒體優勢在電視媒體中盡情發揮,繼續保持電視媒體引導輿論核心地位;在理論研究層面,通過對國內外現存文獻資料分析探究大眾媒介公信力問題,為研究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延續以往實證研究成果運用科學合理的研究方法將公信力進行量化研究,通過數據搜集與計算為電視媒體公信力提升策略制定提供有效借鑒。
參考文獻
[1]中國網.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EB/OL].[2016-02-20].http://home.china.com.cn/shitoutiao/2016-02-20/a988868.shtml.
[2]喻國明.中國大眾媒介的傳播效果與公信力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3]薛瞳瞳.全媒體時代電視新聞媒體如何提升公信力傳播力影響力[J].采寫編,2014(1):58-59.
[4]楊速輝.著力增強廣電媒體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3(6):28-30.
[5]強月新,徐迪.我國主流媒體的公信力現狀考察——基于2015年問卷調查的實證研究[J].新聞記者,2016(8):50-58.
[6]趙美蘭.新時期廣電媒體社會責任再思考[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7):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