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一
數據顯示,2009年有可能成為中國企業海外收購資源的一個高峰,其突出特點是資金流向非常集中。由于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海外資源型企業無疑成了中企最佳的并購對象,中企在澳大利亞的收購金額中,這類并購占到了總金額的90%。大量的資金投入固然顯示出企業的戰略眼光,但同時也暴露出了投資的盲目性。
扎堆投資澳大利亞
據澳大利亞政府投資審查委員會最近披露的數字,目前在這個委員會等待審批的與中國有關的投資項目有70多個,其中涉及金額最大的是中國鋁業出資195億美元增持力拓股份,其他的還有中國五礦出資12億美元收購OZ礦業,中國華菱出資購買FMC礦業17%的股份,以及中國吉利汽車全資收購DSI變速器公司、中國石化收購澳大利亞油田等項目。中企海外收購資源企業的理由很簡單:目前世界各國的需求和生產急劇萎縮,礦產資源的價格在短時期內出現較大跌幅,使得澳大利亞多數資源礦產類公司財務狀況急劇惡化,收入減少、股價暴跌、負債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它們開始不約而同地向中國同行尋求注資以擺脫危機。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企業投資澳大利亞礦企不是一種主動的進攻行為,而是一種逢低吸納式的合理的市場操作,這種行為對澳大利亞的礦業企業來說是有益的,某種程度上也是必須的。
在澳大利亞政府和公眾看來,礦產資源是這個國家最可靠,也是最有利可圖的經濟支柱,堪稱一只下金蛋的母雞。經濟繁榮的時候,這只母雞可以為澳大利亞國民帶來高額且穩定的經濟收入,而經濟衰退的時候,養雞本身似乎成了一種負擔,這種情況下引入外國資本來幫著養雞本來是不得不為的事,可是澳大利亞民眾又開始擔心,原來買他們雞蛋的主顧現在會不會把他們的雞也抱走呢。這種心理就是中國企業投資澳礦頻遭非議和阻力的根本原因。
投資風險易被忽視
從中國企業的角度,過去從澳大利亞購買礦產資源頻頻在價格和數量上受制于人,現在有機會直接介入或控制澳大利亞礦產資源的生產和銷售自然是有利于企業長遠發展的好事,因此它們普遍對投資澳大利亞表現出很大的積極性。但是在這種熱情和積極的同時,中國企業還應該對投資的方式和對象保持一種必要的冷靜。
從目前情況看,中國企業參股或并購澳大利亞企業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只投入資金,但不參與或很難參與管理,比如湖南華菱參股澳大利亞FMC就屬這種類型。這項并購交易完成后,湖南華菱在FMC只有一名董事名額,而且這名董事的職權和地位被澳大利亞政府設置了諸多的限制。這樣一來華菱對FMC的投資就成了一種單純的輸血,這個結果顯然與企業投資的本意是有差距的。
與此相對的另一種投資方式是,中國企業在投入資金后即取得對澳大利亞企業整體或其旗下部分礦山的實際控制權,比如已完成的中國五礦對OZ礦業的收購和正待審批的中鋁對力拓的注資,這種投資方式當然很大程度上實現了中國企業的戰略目標,但同時也需要注意所收購礦產資源的贏利能力,否則等于是背上了別人甩掉的包袱。這方面也是有例可循的,去年中國石化投資數億美元買下了澳大利亞西部海域里兩塊油田的開采權,但這兩塊油田目前還處于勘探開發初期,將來是否能產油、產出多少油還是未知數,這樣的投資所蘊含的風險是顯而易見的。
管理運營是嚴峻課題
從以上幾例可以看出,目前中國企業在澳大利亞資本投資表面上勢頭很猛,但其中的陷阱和風險也不容忽視。
另外,并購成功后對當地企業的管理和運營其實是一個更嚴峻的課題。幾年前山東兗煤集團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收購了一個瀕于倒閉的煤礦,借助兗煤自身多年積累的先進的生產技術,這個運營多年的老煤礦在短時期內又重新恢復了較高的產量。可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這家煤礦附近的海港吞吐量不足,采出來的煤運不出去,這個問題不是企業自身能夠解決的,煤礦迫不得已只好停產裁員,沒想到又引發了嚴重的勞資糾紛,給企業在經濟效益和企業形象上帶來了雙重損失。
在國際經濟貿易領域,企業對海外的投資和并購一直是企業經營和管理方面的尖端課題。現在中國企業在規模和贏利能力等硬指標上已經無可爭議地雄踞世界前列,但在運營和管理以及戰略發展方面還面臨許多新的課題,此前中國企業在金融衍生品投資方面的失誤和損失已經令國人扼腕嘆息,但愿在海外投資這個領域,中國企業不要再交上過多的學費。▲(作者是本報駐澳大利亞特約記者)
環球時報2009-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