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民間對朝鮮的好感度已經下降到歷史最低點。種種事實表明,朝鮮的所作所為正在傷及其在中國社會積累了數十年的正面國家形象。中國民間情緒的轉變及其對中朝關系的影響,應該引起朝鮮當局的重視。
這幾年來,朝鮮先后兩次核試爆,屢屢違反國際協議,很多中國民眾質疑,這樣的情形還能用“鮮血凝成的友誼”來形容中朝關系嗎?更多的網民在網上留言表示反對朝鮮的所作所為,甚至將朝鮮的舉動視為“忘恩負義”。根據環球網最近的調查,71%的中國民眾認為朝鮮第二次核試驗將影響中朝關系,66%支持對朝鮮予以譴責。從數百條留言中可以看出,中國民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理解朝鮮尋求國家安全的心理,但不能接受其過于激進的做法。很多民眾“對朝鮮做得太絕”表示失望,認為“朝鮮正在破壞東北亞的和平”,并擔憂“朝鮮的魯莽會將中國拖入戰爭”。
在中國民眾看來,中國與朝鮮唇齒相依,情同手足,沒有中國人民志愿軍幾十萬人與朝鮮人民軍并肩浴血奮戰,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朝鮮。中國幾乎是朝鮮對外交往的唯一出口,朝鮮通過中國獲得最寶貴的幫助,中朝的傳統關系是朝鮮發展唯一可靠的生命補給線。中國民眾并沒有想要借此來拿住朝鮮,甚至民間也沒有對朝鮮有任何感恩的期待。
但是,朝鮮引起的亞洲核變故,卻根本不顧及中國民眾的意愿,在中國民眾看來,甚至是想把中朝關系當作朝鮮的牌來打。
朝鮮應該清楚,得罪了中國民間,就等于動搖和摧毀了中朝關系的根基。中國民眾對朝觀念的轉變,勢必會影響中國的對朝政策,也將壓縮朝鮮自己的戰略空間。中國政府不可能違背中國民眾的意愿,無限制地呵護、忍讓和維持中朝戰略關系不受絲毫損害。一旦中朝關系徹底破壞,以朝鮮目前的實力,根本無法在國際社會獲得戰略生存。
《德國金融時報》幾天前的文章所說,“沒有中國的朝鮮什么都不是”,朝鮮理應看到未來的惡劣前景。朝鮮不必奢望奇跡的發生。即使有了核武,朝鮮獲取了軍事上所謂的安全,終究將失去其國家生存必要的物質支持。以朝鮮當前的體制,更不可能在擁有核武后,爭取到西方的援助或支持。
現在看來,和平、無核化和重回談判,依然是朝鮮與國際社會最大的公約數,也是中國民眾對東北亞局勢的最大愿望。朝鮮不應忽視中國民眾的這些真實想法。尊重中國民意,是對朝鮮自身利益的最大尊重,也能換回國際社會的尊重。▲
環球時報2009-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