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婷媛
【摘要】“師生互動”對于課堂教學來說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從孔子時期的教學相長,孔子言:“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當仁,不讓于師”??梢哉f,一部論語,便是孔子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相互討論,也是師生互動的開端。本文就如何在課堂互動中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展開探討并提出相應方法。
【關鍵詞】課堂教學;學生;參與意識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古羅馬的教育學家昆體良提出的“教是為了不教”目的同樣在于要啟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參與意識。在基礎教育越來越受重視的今天,改變傳統課程枯燥乏味,機械式的死記硬背勢在必行,能夠讓學生自我探索,勤于動手,主動參與是新形勢下基礎教育改革的方向。如何能夠改變傳統教學過程中的老師“給水喝”,是當今教育關注的焦點。那么如何才能在課堂互動的過程中,提升教學質量,同時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也是重點。
結合相應的實踐經歷,從師生互動方面來講,我認為應該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一、課堂中的預習互動
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課前的預習無非是熟讀全文,解決一些字詞的問題,這是全然沒有互動可言的,如果想要增強預習的互動,這要求老師精心備課,發展學生的拓展式思維,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讓學生多了解所學知識的背景,人物原型,事后發展。將預習變為學生自我探索知識的一個過程,在小學六年級課本中的負荊請罪一文,老師可以給學生分小組,設置一些問題,目標,例如廉頗藺相如當時是否有更好的和解方式,學生在預習的同時,也會對當時的歷史背景有所了解,同時對士大夫的階層劃分有所領悟。再比如,廉頗道歉的話語是否可以更改,這些看似很小的問題,如果開動學生發散性的思維,可以引申出許多知識點。
二、課堂中的教學互動
師生關系一直以來很緊張,一般認為,學生是怕老師的,而互動是需要建立在平等關系下的,而這種平等是需要師生互相尊重,理解的氛圍下的,作為老師需要摒棄一種傳統的“師者為尊”的觀念,只有在這種關系下,師生才能夠暢所欲言,要讓學生感覺到自己也能夠成為小先生,教師不只是教授知識的形象,更是能夠采納學生意見,從多種角度思考并給出建議的智者。
課堂互動中還需要重視的是情景的創建。小學六年級課本中牛郎織女一文,講了唯美的愛情故事,教師不妨利用現在高度信息化的條件下,給學生營造一個星光熠熠的殿堂,從現實意義,到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再到學生對感情的理解。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營造一個優美的環境,引起學生的興趣,用環境來作為學生感情的催化劑,為師生互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因材施教,這里的因材施教不是說對不同學生施行不同的教育方法,而是根據不同的教學題材去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例如小學六年級中,青海高原一株柳,不妨讓學生在生活中仔細觀察身邊的柳樹,同時記錄下自己的觀察,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中根據課文與自己的觀察進行對比,由對比讓學生自己產生體悟,并領會文字中透露出來的美感。又如古詩,大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為古詩詞配上自己心目中的插圖。諸如此類等等。
角色互換,傳統的觀念中,老師是站在講臺上寫寫板書,讀讀課文,而學生是被動的在下邊畫畫優美句子,一百個人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對于語文來講,同樣如此。我們應該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不服輸的精神,給他們一個表現的機會,讓他們也當一次老師,找出自己感覺最好的章節,并且給同學講解自己認為精彩所在。
拿詹天佑這篇文章來講,從人物描寫刻畫,到生平事例的敘述,都可以曾為精彩所在,每一段文字都有他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同學暢談的同時,也是他對該段文字的加深記憶。老師也能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看學生眼中的人物。
舉一反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與“聞一知十”屬同一性質的類推方法,在課堂互動過程中,鼓勵學生的舉一反三也是增加學生參與積極性的方法。小學語文教育是基礎教育,同樣要注意讓學生積累素材以及對寫作手法的舉一反三。例如姑姑的剪紙一文對于剪紙的刻畫,對于學生來說是可以去嘗試模仿的。讓學生去嘗試使用相似的文體對身邊的事物進行刻畫,并且挑選好的文章,由全班同學來評論,在鼓勵學生努力寫文章,寫好文章的同時,也可以增強學生對身邊事物的觀察力,描述力,同時也是增強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好辦法。
三、課后互動
最后,課下的互動討論也不可缺少,讀后感的寫作,后續圖書的閱讀,都不可缺失,語文是終身的教育,而不應該是應試教育。
通過以上方法,在給了語文課堂一個寬松自由的探索空間的同時。師生互動,將傳統課堂上教師的角色進行轉變從“演講者、表演者”,轉變為“引導者、管理者”,從“一言堂”變成“共言堂”。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感到參與到課堂中的樂趣。給予每一個學生展現自己、鍛煉自己的平臺。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這種學生自主學習、共同討論,打破傳統老師模式的“給水喝”的局面,讓學生學會“找水源”的方法。通過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輪流變換爭當教學活動中的不同角色,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培養和鍛煉。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在學習的探索過程中,需要老師的引領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們更應該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空間,讓學生在參與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學會自學,學會從文字中獲得樂趣,從話語中獲取情景。作為老師,這是“授人以漁”的事情,是可以讓學生終身受用的習慣。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