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韓國電影在亞洲乃至國際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中韓國南北分裂題材電影的現實主義價值尤為突出,這類電影在文學可讀性、批判性、人文主導性等方面對史實進行現實主義構建,重審了朝鮮戰爭與民族傷痛,在促進民族統一、半島和平等方面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韓國電影;南北分裂;現實主義;美學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1-0147-01
新世紀以來,韓國電影獲得了世界范圍內的極大認可。韓國電影之所以崛起于世界電影之林,是因為它沒有脫離文化和歷史而獨立存在,這與韓國民族發展獨立的過程息息相關。韓國電影將民族歷史與情緒恰當表現出來,形成獨特的現實主義電影美學,其中,關于韓國南北分裂題材的電影①在現實主義美學構建方面存在明顯特征和深遠意義。
現實主義不同于形形色色的各種“主義”,它從追蹤現實的流動、反映時下社會的精神狀況、表達大眾的生活矛盾和心理需求出發,現實主義電影可以講故事,也可以不講故事,但是我們從韓國南北分裂題材電影中往往可以得到一個完整的、具有典型性的片段故事或是一個真實事件。而電影的可讀性要比故事本身生動,它可以靈活地傳達創作者想表現的社會心理和人性抉擇,通過電影的可讀性,在現實事件與觀眾之間建立起美學構建的橋梁。
韓國南北分裂題材的電影帶有極強的超越意識形態的批判性,在現實主義構建中,著力表現病態的現實和豐富的人性。電影往往立足于時代背景,對朝鮮半島同室操戈、骨肉相殘的慘烈圖景,以及戰爭和分裂給朝、韓普通民眾帶來的父子別離、兄弟反目、情人永訣等人間悲劇進行了批判。濃重的民族情感與反思文化,使得韓國南北分裂題材電影勇于直指政府的獨裁無情,日美侵略者對朝鮮半島帶來的傷痛,在情感上并沒有對朝鮮擺出敵對姿態,反而是跨越了意識形態差異,找尋民族同胞的價值認同。例如電影《歡迎來到東莫村》,在基于接受同族對峙的現實下,卻強調身為同族的事實。現實主義構建中強烈的主體性和社會責任感,在同民族的基礎上,使南北對峙的雙方找到了握手言和的理由。
從某種程度上說,影響人們審美意識的因素有很多,綜合眾多影響因素,并且當某些因素達成一致后,審美意識會形成民族化特點,進而成為民族精神的主體。朝鮮半島南北分裂的雙方同屬朝鮮族,二者都懷有同樣的民族情結,在共同經歷朝鮮戰爭、民族分裂的痛苦后,都存在相似的民族傷痛。這使得韓國南北分裂題材的電影具有強烈的人文主導性。基于當下韓國的政治經濟現狀,韓國的有識之士們不禁著眼于整個半島的未來,并將這種思考融入到電影創作當中,于是形成一系列跨越了意識形態隔閡、具有朝鮮民族整體意識的廣義民族電影,成為韓國人重新審視歷史的里程碑。在一系列南北分裂題材影片中,創作者主導一種客觀反思南北戰爭、重新審視朝鮮戰爭的正義性和必要性,以及美國在戰爭中扮演了一個什么樣角色的思想趨向。
韓國南北分裂題材電影的現實主義風格重估了朝鮮戰爭對雙方帶來的民族傷痛,這對于當今朝鮮半島乃至整個世界都具有現實意義。一方面,呼吁民族和解、實現民族統一,始終是韓國政府努力的方向,但出于種種政治局勢考慮,這種訴求變得克制委婉,然而,主導韓國電影的左派勢力將這種訴求清晰大膽地集中表達在電影里,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致力于民族統一半島和平的愿望,現實主義的美學風格向大眾傳達了對歷史的批判與反思,主導了新的對于南北雙方跨越意識形態的,在民族認同方面的價值引導。
另一方面,當今世界仍然存在許多民族、種族、宗教以及利益紛爭,強權插手等原因導致的戰亂國家或地區形勢動蕩,并沒有條件采用完善的電影語言表達自己的傷痛。相較而言,朝鮮半島作為在戰火中分裂成兩個國家的敏感地帶,用電影表達出的對戰爭的反思,對外來入侵勢力的抵抗,對朝鮮民族統一和平的愿望就顯得尤為珍貴,尤其是不單單訴說民族傷痛,而是將批判的鋒芒囊括內因外因時,韓國南北分裂題材電影的現實主義美學特性就更具有現實意義了。
注釋:
①韓國南北分裂題材電影:以朝鮮戰爭或戰后的南北對峙為背景,表現由于戰爭或分裂給朝、韓帶來各方面影響的韓國電影。例如:鄭智詠《南部軍》(1990)、康佑碩《實尾島》(2003)、樸光鉉《歡迎來到東莫村》(2005)等。
參考文獻:
[1]郎保東.現實主義美學論稿[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6.
[2]沈義貞.現實主義電影美學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美)敏應畯,(韓)朱真淑,(韓)郭漢周.韓國電影——歷史、反抗與民族的想象[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3.
[4]張會軍,黃欣.崛起的力量——韓國電影研究[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
[5]彭濤.新世紀韓國電影的現實關懷[J].當代電影,2014(8).
作者簡介:
初雨菁,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學。